池州儺的歷史文化價值也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該市成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鼓勵和引導農村儺戲活動健康有序地發展。同時,組織有關部門重點挖掘整理,積極采取搶救保護措施。經過多年的努力,搶救和整理出蘇秦團圓、張喜安松子等14件儺戲散曲。收集整理壹套完整的儺藝術資料,主要包括零散的民間文字資料(族譜、樂譜等。)、實物材料(口罩、龍婷、衣服等。)以及口頭和非物質資料(藝術家的聲音、表演節目等。).依托黃梅戲團,成立了市儺戲藝術團,組織專業演員下鄉學習,使散落在民間的儺戲、儺舞走上了正規舞臺。
如今,池州儺不僅在春節期間活躍在池州山野農村,還走向全國和世界。近年來,池州儺藝術頻頻出現在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的舞臺上。特別是今年1月,由貴池區梅捷鎮10農民組成的“吉祥儺舞團”來滬演出。原計劃只持續壹周,但很受歡迎。受邀方反復挽留,最後持續了壹個月120場,觀眾超過65438+萬。上海有媒體。2000年8月,應新加坡華埠人民劇場基金會宜安市的邀請,池州儺首次走出國門,展現了它的風采。隨後,他赴韓國、匈牙利、德國、香港等海外演出。2008年6月165438+10月,由本市窯街村14農民組成的儺戲藝術團,以《舞傘》、《打紅鳥》等6個節目應邀參加第十二屆法國影像藝術節,並在巴黎津加羅大劇院演出了原汁原味的儺戲和儺舞。
2005年5月,池州儺戲被國務院列為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6月,中國民間作家藝術家協會命名池州市貴池區為“中國儺文化之鄉”。
毋庸置疑,池州農村家具修復30多年來,亮點越來越耀眼。然而,透過它的“熱鬧”,人們卻在為它擔憂。池州市民間儺戲專家譚建新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他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三大擔憂:壹是有儺活動的自然村在萎縮,2000年左右有40多個,近年來只有30多個;第二,演藝團隊青黃不接。在很多儺戲社,主要演員多為年老體弱者,年齡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60多歲,中年骨幹演員不到30%。壹旦老藝術家因病等原因不能演出,整個演出將面臨癱瘓;三是儺藝術質量下降。隨著壹批老藝術家的去世,他們的壹些絕活,如“高腔”、“跳背”等,很難得到真正的傳承。也有相關人士指出,目前農村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沒有時間用心研究儺藝術。而主要依靠“口傳”這種脆弱的傳承方式的池州儺,確實存在後繼乏人之憂。
如何保護和傳承池州儺這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走訪了部分專家學者。他們認為首先要建立長效保護機制,政府要把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納入當地重要發展規劃,做到有法規保護、有政策支持、有機構管理、有人員經辦、有經費保障。其次,要重視和加強儺藝術隊伍的建設。除了選拔各級“非遺”傳承人外,還應采取鼓勵政策,為年輕壹代打造儺藝術中堅力量。三是創建保護區,將劉傑、梅捷、毛坦、墩上、歷山等重點村寨劃為儺文化生態保護區。通過壹系列積極的扶持措施,確保這些地方的儺戲表演不中斷、場地不破壞、隊伍不流失、技藝不流失。第四,適應時代需要,打造儺文化產業,特別是根據池州作為旅遊區的特點,將儺文化與旅遊緊密結合,通過與旅遊“嫁接”,池州儺文化不僅可以走向市場,擴大社會影響,還可以走出壹條自我保護和有效傳承的新路。
池州儺有著悠久的古代風格,以其淳樸濃郁的魅力震撼著現代人的心靈。讓我們壹起好好保護它,讓這古老的聲音代代相傳,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