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頭社”?羅宇(汽車影像媒體聯合會2023輪值主席):
妳不該迷茫,也不該傻。
2023上海國際車展的喧囂過後,其實有很多東西值得思考。
先是大嘴,然後是迷妳雪糕和賓利女裝銷售,這些都不應該上臺面。結果吸引了大量的流量和關註。
短視頻時代改變了傳播速度,但也容易迷失,失去視野和深度。
回到車展本身,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中國品牌開始脫穎而出,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長安等。都出了重招,賺足了眼球。擡頭、理想、蔚來等展位也成為最受歡迎的展位。
過去,流行的BBA和超級豪華車明顯搶了風頭。至於很多合資展位,就更沒人氣了。
這在之前的上海車展上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已經成為現實。
大型國際車展少不了專家們互相切磋。
相信很多來上海參展的國際車企,此行肯定收獲頗豐,但同時也把目標和假想敵鎖定在了中國的新能源市場和中國的對手身上。
還有壹個場景,也讓車頭軍相當感動。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特地來到樊菲展臺,在樊菲·F7的車裏坐了很長時間,仔細查看技術和設計。
是的,樊菲F7也是眾多給車頭軍留下深刻印象的智能電動車之壹。
車好不好不是靠文字或者營銷噱頭。歸根結底還是要看產品本身。
中國新能源品牌不要被短期狂熱沖昏頭腦。此時此刻更需要的是學習學習,沿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畢竟最大的對手特斯拉都沒參加。
國內做電動車的大部分都是賠錢的,何必呢?!
“鐘叔叔開車上路”?徐中:
上海車展,“對比”是關鍵詞。
首先是人氣的對比,和以前合資品牌展位不壹樣,現在這種情況可以扭轉了。這背後,恰恰是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在銷量上的取舍。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自主品牌的認可度。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輸出。自主品牌展位壹般都有新能源技術和產品發布,智能駕駛艙的體驗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而很多合資品牌,只展示整車的,壹般都是智能的,沒有什麽好的體驗和樂趣。自然很難聚集人氣。這就是體驗的對比。
最後,奇瑞等自主品牌的展臺吸引了大量外國參觀者。也證明了自主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有利於他們的出海之路越走越寬。此外,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自主品牌不僅是銷量的領頭羊,在技術和產品實力上也是被國外朋友認可的,這就是認知對比。
各種“反差”的形成也意味著自主品牌的崛起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
“車很多”?王誌亮:
競技提速智能和電玩依然是主賽道。
縱觀上海車展,多力君發現汽車行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自動駕駛、智能化、電氣化的新技術頻頻刷新我們的認知。汽車駕駛的美好未來是更加安全和便捷,這極大地推動了整個汽車行業的大發展和反復升級。那些不斷創新,不斷完善自己的車企,將是激烈市場競爭大潮下的贏家。
科技創新是汽車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在新車上看到了很多智能應用,比如智能駕駛艙、類似智能手機的功能、智能控制等。這些技術的出現,不僅讓枯燥的駕駛變得更有趣,也讓壹波又壹波的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和汽車文明更上壹層樓。
這次車展給多力君最大的感受就是品牌越來越強。除了奔馳、大眾、本田、通用、寶馬等傳統車企。、比亞迪、長城、吉利、奇瑞等國內自主品牌強勢崛起,秉承自身獨特的發展理念和造車風格,同時堅持核心技術的創新,提升品牌價值,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和尊重。其實,車企的品牌建設不僅要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還要在品牌建設和市場傳播的良性循環中持之以恒。
不可否認的是,上海車展“新能源”的競爭如火如荼,未來競爭的主賽道肯定是車企在平臺和體系上的強勢較量。
綜上所述,上海車展更像是那些正能量車企的“鬥獸場”。我們可以看到,各車企在車展上不僅大大優化了產品叠代的時間段,也滿足了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車展上越來越多的車企願意通過更加本土化的設計,為新能源的美好未來“加電”,進入下壹場更加激烈的博弈。
“英雄,上車”?任輝:
航海新時代誰最慌?
2023年的上海車展,值得被歷史銘記。
蒸騰的高溫和館內斷貨的冰淇淋之間,有壹種告別舊時代的不舍,也有壹種迎接新時代的迫切。
當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進入“航海新時代”,來自歐美日韓的產品和技術如何在中國汽車市場繼續起舞?中國人的汽車品牌認知和汽車消費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當車展不再分豪華車館、合資館、自主館,當車模已經成為鄰家壹姐的普遍價值,當用戶開始走進展廳發言講解,我們所處的汽車行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老外組織包機觀摩自己品牌的智能電產品時,那麽,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們的產品真的夠好嗎?
在曾經最有家庭出行氛圍的別克和雪佛蘭,舞臺變得冷清,連打卡的UP車主都看不到;大眾不再是“大眾”,BBA實際上已經開始搶占娛樂和社會新聞的版面。勞斯萊斯旁邊的蓮花好像訂單比較多,歐拉和坦克的舞臺也快塌了,但好像更多的人只是看熱鬧。壹汽更重要的是搶占展廳的核心廣告位,而SAIC依然驕傲地認為自己可以救贖。日韓法系車又冷又慘,沒來維權的車主每走壹步都誠惶誠恐。比亞迪奇瑞吉利紅配櫻桃綠。...
三年疫情之間,世界變了,新的規則,新的玩法,新的霸主,每壹個汽車品牌的核心也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
上海車展之後,中國汽車市場更強的內卷化還將繼續發生,而讓落伍者更加慌亂的是如何在海外為壹個全新的世界剪彩。
想要生存,就要快速思考:定位、轉型、生存、發展。
這是有史以來車市震感最強的壹年,是有史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車展。
《鬼鬥車》?王奎軍:
沒有新能源汽車或者相關技術,我都不好意思參展。
隨著2022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迅速提升至27%,幾乎是壹夜之間,所有消費者都湧向了擁有大量“槽點”的新能源汽車。毫不誇張的說,從去年年中開始,咨詢鬼哥買車的親戚朋友中,至少有80%的人準備買新能源車。別忘了,鬼哥的城市在極寒地區附近的長春,最冷的冬天也能到達。即便如此,越來越多的人準備購買新能源汽車,哪怕根本沒有充電樁。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訴求,各大品牌都將其最新的新能源汽車放在展臺的顯著位置。有圈內人士笑稱:2023上海車展已經成為新能源車展,而印象中,就在疫情發生前三年,各地的新能源車展除了海口還挺大的,其他地區的新能源車展往往都以落寞收場。鬼哥想說的是,作為國際A級車展,上海車展往往會展現出三五年後可能出現的市場走向。就目前而言,雖然技術和規模都在逐步提升,但消費者在購買時壹定不能盲目趨同,尤其是北方極寒地區的消費者,否則後悔買了“電爸”就來不及了。
“三個司機”?劉誌祥:
危機來了,85%的國產新能源品牌死掉了?
本屆上海車展不同於以往任何壹屆,成為全球汽車行業標準和發展戰略變革的戰場。國際大牌已經開始接受挑戰。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歐洲作為汽車制造業的核心腹地,向上海派出了大量的行業專家,隊伍相當龐大。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品牌新能源汽車進行“卷尺”檢查。日韓的工程師也組團在各個自主品牌展臺長期學習、拍攝、記錄,並壹壹落實,有詳細的檢查方案。雖然之前這些國際廠商在新能源汽車研發上動作遲緩,但是現在是時候宣戰了。
其實大廠們的反擊已經開始了,只是聲勢沒那麽大。比如上汽通用基於Autoenergy量產的別克E5,在安全性、可靠性、實用性等方面都超越了大部分自主品牌。這種結構生產的凱迪拉克純電車雖然噪音很小,但大廠商在基礎設施和可靠性保障上表現出了強大的技術基礎。畢竟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逐漸引起了消費者的關註,逐漸沖淡了對智能應用等方面的熱情。
大眾集團發布了新壹代新能源概念車ID.NEXT,從外觀上看不出它有多少概念,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德國人下定決心投入技術制造產品時,壹定會給市場帶來巨大的震撼。還有日韓品牌。豐田的電動車雖然敗下陣來,但是已經開始向網約車市場投放bZ3,後續的電動化必然會加大投入。韓國品牌有強大的LG化學,在動力電池方面是世界領先水平,也有強大的電子產業鏈,比如三星。韓系電動車目前沿用歐美造車理念,沒有過度包裝和堆砌,所以暫時無法在國內市場打開局面,但是接下來會怎麽樣呢?
未來幾年,特斯拉降價是必然的。目前造車新勢力看不到正向現金流的希望。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正處於微利甚至負利的艱難爬坡期。如果國際廠商下定決心,按照中國消費者的標準,在他們的技術上燒錢砸錢,那無疑是壹場血戰。會不會像業內悲觀的判斷,85%的國產新能源品牌面臨“死亡”,接下來的上海車展或許會有答案。
"阿基照看汽車"?淩玉貴:
上海車展真的會成為歷史性的車展嗎?
備受關註的上海車展終於上演了。除了冰淇淋事件,自主品牌的火爆也備受關註。展位的人氣已經大大超過合資品牌,成為最搶眼的展位,當然也吸引了無數外國友人和合資品牌外籍高管的目光。與此同時,備受關註的自然是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奧迪等展臺壹樣,油罐車甚至不展出,仿佛在告訴大家,這次車展將成為油罐車的絕唱,汽車工業的新能源勢不可擋。從銷量來看,現在唱絕唱還有點早,但是油罐車的關註度真的太低了。許多傳統汽車公司的展位已經在她的門口車馬越來越少,這是壹個被稱為冷清的地方。好在冰淇淋事件救了他們,讓他們不再尷尬。
參觀完車展,阿貴哥由衷地為自主品牌的崛起和知名度叫好,除了腿疼,但並沒有像大v壹樣感動到流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次車展註定會成為歷史,且不說冰淇淋事件帶來的流量,也不是自主品牌的超高人氣。各品牌的綜合新能源,註定會讓本次車展載入史冊。
也許若幹年後,妳會發現,壹個傳統的汽車時代已經改變,傳統的強人正在弱化;與此同時,壹個新的汽車時代正在興起,壹些新貴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好車?李雲開(汽車媒體聯合會2023輪值秘書長):
智能化將是新的戰場,主角仍將是中國品牌。
2023上海國際車展最有意思的是新能源汽車占據主流地位。1000的參賽車型中,超過壹半是新能源車。前幾年大家都在說電氣化是趨勢,現在趨勢已經成為大趨勢。緊跟這壹趨勢的主要是中國汽車品牌。除了特斯拉和大眾,其他外資品牌都未能抓住這壹發展紅利,深層次原因幾乎都是低估了中國市場電動化的速度。
同樣的事情可能會在智能上再次發生。
在續航裏程基本滿足消費者日常需求,配套環境日益完善的情況下,國內消費者越來越不重視電氣化指標,而越來越重視智能化。
智能競賽將圍繞智能駕駛艙、自動駕駛輔助、智能網聯等核心競賽領域展開。相關功能設置將深度考驗車企對中國用戶使用場景和出行需求的理解。在這方面,中國品牌無疑更有優勢。
問問這個世界,
本文來自車,易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車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