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紮堆搶占高端新能源市場。
日前,吉利集團宣布成立全新的電動汽車公司Jikry,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任董事長。自此,吉利擁有了幾何、楓葉、極星、極氪四個新能源品牌。
縱觀整個汽車行業,吉利並不是唯壹壹家想搶占高端新能源市場的車企。屈指可數,光是中國車企就有長城沙龍智行、比亞迪海豚、SAIC智機、東風藍兔、廣汽愛安、北汽極狐...
與此同時,合資車企也在加速電動化進程,紛紛推出自主電動化子品牌/整車系列,如大眾ID。、現代IONIQ、奔馳EQ系列、寶馬I系列、奧迪e-tron等等。
至於造車新勢力,不用說,包括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威馬雲,都瞄準了高端新能源市場的蛋糕。
但對於傳統車企來說,全新品牌的建立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新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會浪費公司資源。所以,從立項到最終確立,壹個新品牌的確立,需要細致的調研和周期。
雖然風險顯而易見,但是面對不斷升級的汽車消費大潮,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傳統車企瞄準高端賽道,向高端新能源陣地進軍,這幾乎成為了各大傳統車企關註的焦點。
如今,在高端新能源賽道上,千帆已經在中國跑馬圈地。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都期望嘗試打破原有的價格上限,探索實施高端新能源品牌戰略的突破口。
然而,在無休止的喧囂背後,有壹個問題值得我們冷靜思考。中國的高端新能源市場能容納這麽多新品牌嗎?
新品牌還有“上車”的機會嗎?
近20年來,中國汽車銷售規模經歷了跨越式增長,從2000年的200多萬輛發展到巔峰時期的2800萬輛,年銷量增長近14倍,連續12年位居全球汽車銷量第壹。
毫無疑問,在這樣的高速增長階段,中國汽車市場不僅允許新品牌出現,甚至催化了新品牌的爆發。對於新品牌來說,只要抓住這波紅利,就沒必要喝湯。
然而,根據交強險數據,以2500萬輛的年銷量計算,2020年中國將有209個汽車品牌在售。然而近年來,國內湧現出100多家新車企,但新能源市場真的迎來了高速增長嗎?好像不是。
從下表可以看出,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3萬輛,2020年將達到13萬輛,比2015年增長了4倍。需要註意的是,這種快速增長離不開政府的超級補貼。
隨著補貼的下降,我國新能源汽車增速明顯放緩。2019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也同比下降4%。
到2020年,雖然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了10.9%,看起來相當漂亮,但如果忽略洪光MINIEV帶來的增量——2020年銷量112758輛,那麽2018年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幾乎不會有增長。
之所以省略洪光MINIEV的銷量,是因為從定位上看,其競爭的車型是低速電動車,也就是俗稱的“老年代步車”。
以前低速電動車不屬於乘用車,沒有專門的適用法規。然而,它的需求是巨大的,它的擁有量也同樣巨大。這是壹個擁有數百萬輛汽車的巨大市場。
也許我看到了洪光·米尼耶夫的發展潛力。3月23日,工信部牽頭的低速電動汽車標準制定會議紀要發布,正式決定將低速電動汽車納入新能源乘用車範疇。新規定於今年9月發布。
這意味著經過幾年的洗禮,新能源的發展方向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壹方面,政策法規開始鼓勵小微電動車的發展。另壹方面,傳統車企紛紛湧向高端新能源。兩條路背道而馳,真的很神奇。
眾所周知,工信部去年也下調了2025年新能源的銷售目標,從25%下調至20%。以汽車年銷量為參考,20%相當於500萬輛。
從654.38+0.36萬輛到500萬輛,實際上只增長了3.6倍,增速還不如2065.438+05-2020年。未來五年新能源市場能容納多少新品牌?這500萬輛中,高端新能源汽車能占多大比例?豪華品牌在高端新能源汽車中的占比是多少?合資品牌的比例是多少?自主品牌能占據多少份額?
所以,恐怕只是杯水車薪。
新品牌舉步維艱,只有出奇制勝。
搶蛋糕的人越來越多,國內新能源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可以預見,任何壹家車企想要在中國高端新能源市場做壹個成功的新品牌,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和艱巨。
在行業集體暴漲的背景下,車企不能再靠壹兩款產品打翻身仗,而是要打造品牌真正“顛覆性”的競爭力,形成自己獨特的差異化優勢。
正是因為品牌的核心“與眾不同”,消費者才能記住妳——與眾不同,消費者才會欣賞妳;不壹樣,消費者選擇妳會更容易、更自然;獨壹無二,品牌更有溢價空間。
那麽,品牌差異感是如何打造的呢?歸根結底,離不開深挖用戶需求和深挖核心技術這兩個關鍵。
在核心技術方面,無論是平臺技術、電池技術還是智能技術,車企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構築護城河。
比如比亞迪有blade battery /DM-i,現代FCV,特斯拉有extreme performance等等這些難以被其他品牌替代的“差異”,才是他們立足市場的真正支撐點。
某種程度上,它們都結束了新能源汽車的舊時代,開啟了新時代。當顛覆性的產品流行起來,“後來者”自然不可能按照老辦法造電動車,否則就會“落後挨打”。
因此,“核心技術”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競爭的主導力量,誰的技術領先,誰就更有發言權。
當然,對於壹些自主車企來說,或許品牌溢價能力比核心技術更難突破,尤其是新品牌成立時間短,很難在市場上形成突出的品牌價值。
但這是壹條必須走的路,所以自主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高端發展註定是壹場全系統的戰爭,要從產品、服務、營銷、技術等方面提升品牌價值。
文|葫蘆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