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宴會座位。
在河南做客,進酒席的時候,壹定要按照主人的安排坐好。壹般來說,有兩種座位。首先,客人坐在主席上,主人和重要客人坐在客人的兩側,以示主人對客人的尊重。第二,主人坐在主席上,客人坐在主人的左右兩邊。董事長是付款人。在河南很多酒店,總是有拉拉扯扯安排座位的,就是這個原因。初到河南,不需要謙虛。主人安排什麽座位,服從聖旨。太謙虛不好,座位精致。主持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拉拉扯扯會讓主持人難看。
第二,餐桌的布置
去過很多地方,吃飯的時候對酒菜的安排沒有太多的規矩。涼菜熱菜遍地都是。河南各地並不是這樣。壹般來說,先上涼菜,再上熱菜,然後是主食,最後是水果。由於人數不同,菜品的數量也不同。常見的有四涼四熱,六涼六熱,八涼八熱,偶數不單數。先上涼菜,後上熱菜,熱菜必須等涼菜上完才能上。這是規則。為什麽先上涼菜就要喝白酒。如果涼菜是偶數上,宴會就可以開始了,該舉杯喝白酒了。很多時候,涼菜只是單數。比如妳點了四個涼菜,上了三個,店主必須去掉壹個,然後宣布開始。只要把杯子壹舉端上來,端走的涼菜再端上來,無傷大雅。
第三,酒類法規
隨著壹杯酒下肚,正式的宴會開始了,喝酒成了這場宴會的主角。妳必須喝下前三杯。在座的各位都應該舉起酒杯,喝足酒。酒過三巡,敬酒開始。第壹個出場的是主持人,他先向客人敬酒。壹般來說,給客人敬三杯酒,然後碰壹杯,也就是大家都會喝四杯酒。主人敬酒後,客人也要依次敬酒,也要敬三個碰。主人和客人敬完禮後,客人也要據理還禮,敬三伴壹。如果五六個人壹起喝,估計這壹圈下來壹瓶白酒已經見底了。很多外地的朋友對河南的這個規定有意見,認為總是讓客人喝而自己不喝其實很可憐。想想祝酒詞。每個人喝壹杯,壹圈下來,比誰都喝得多。不僅如此,這樣的祝酒辭和中原深厚的文化也有很大的關系。壹部河南文化史是中國文化史的半壁江山,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儀從何而來?也就是來自歷史悠久的中原。有些朋友不理解,說我們喝酒互相尊重,就是把杯子裏的酒喝了。這個我不太認同。作為壹杯茶,老人和客人壹次性喝下是否合理?敬茶的人恭敬地給客人斟茶。敬茶之風源於敬酒,源遠流長,但中原尚有古遺,並無欺辱之意。
四、魚頭酒
河南不是魚米之鄉,吃魚的遠不如江南其他省份。但在河南各地的宴席上,無論是鱖魚、鯧魚、石斑魚還是鯉魚,都必須上魚。總之壹定要有魚,沒有魚是做不了桌子的。河南人真的喜歡吃魚嗎?不完全是。只是為了喝酒。在河南,當壹條魚被端上桌時,客人不能先吃它。吃魚之前有很多話要說。餐廳的服務員很清楚,不用主人事先解釋,他就知道今天的貴客是誰。上魚的時候,服務員肯定會把魚頭對準客人。魚頭壹旦對準客人,餐桌的轉盤就不能亂動,誰碰了就要罰款。酒桌上的魚是有規矩的。魚頭對準誰就是今天的貴客。先喝三杯酒。魚的尾巴是針對誰的?喝四杯。河南人稱之為“前三尾四”。接下來是《五腹六背》。妳什麽意思?魚的肚子對準誰,喝五酒,魚的背對準誰,喝六酒。壹條魚繞了壹圈,幾乎所有人都要喝。接下來喝的是單挑,比較有文化。這時,客人應該先動筷子。壹般情況下,客人會把魚眼挖出來放在主人的盤子裏,表示“仰視”。這時,主人會喝壹杯酒;然後把魚唇挖出來放到別人的盤子裏。誰得到魚唇,誰就有酒喝,寓意“唇齒相依”。各地說法不壹,花樣繁多。有壹個人,是壹個職業學院的教授,對這個有專有的研究。據他說,壹條魚至少要喝30或40杯酒。所以在河南酒桌上,只要上魚,至少需要壹瓶酒。
動詞 (verb的縮寫)改變葡萄酒文化
剛到河南的朋友可能會對河南人的熱情感到尷尬。如果他們不喝酒,他們害怕主人不高興。很多不了解河南風俗的朋友,往往經不住勸說,都是醉得壹塌糊塗。
其實社會在變,習俗也在變。主人的勸說是肯定的,但客人不壹定非要喝。其實不管主持人怎麽勸,能喝就喝壹點,不能少喝壹點。只要妳有想法,主持人不壹定會在意。妳在河南酒桌上說的話,未必有人當真。不管人家怎麽勸,不喝壹杯酒未必傷感情,上吐下瀉未必增感情。做事與否,喝酒,這是禮儀;另外,因為喝酒引起官司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人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不會太在意。
總之,去河南出差喝酒是肯定的,因為河南人好客。至於能不能喝,就看妳的能力了。“河南歸來不喝酒”這種說法太嚇人了。河南這個地方是糧倉,不是酒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