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828人/平方公裏
禹州管峻窯遺址博物館
君太均瑤遺址
大禹雕像
英文名:禹州市
漢語拼音:yǔzh?ush?
禹州,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何英位於伏牛山和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自西向東貫穿全境。緊鄰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廣鐵路,鄭石高速公路和永登高速公路在此交匯,鄧禹鐵路、於丹鐵路和平渝鐵路貫穿全境。距省會鄭州70公裏,距新鄭國際機場39公裏。全市總面積1461平方公裏,人口121萬。城市規劃面積70平方公裏,建成區40平方公裏,城市常住人口38萬。禹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是中華民族的根。被譽為中國第壹都,素有“夏都、軍都、藥都”之稱。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充分發揮產業優勢,禹州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在2008年全國百強縣經濟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68位,在全國100強中小城市排名中位列第78位。
禹州行政代碼:411081,郵政編碼:461670,電話區號:0374,車牌號:豫k。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河南省花園城市
中國中小城市100強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
中國首批創新百強縣市。
第二屆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資城市
第壹批國家傳統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城市
禹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是中華民族的根。禹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類祖先從洪水開始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早在新石器時代,它就閃耀著華夏文明的光芒,成為華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這裏就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地區之壹。後來,黃帝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居住在禹州市西北和北部山區的楊東鑫。
據史書記載,“開帝歲時皇帝在夏邑,大宴君太,諸侯隨後”(朱書記年)。何英上遊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壹。禹州自古被稱為中華第壹都,大禹治水的政治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退位而得名。北京世紀壇銅柱的歷史日歷是禹州是第壹個奴隸制王朝的首都。大禹治水有功,曾被稱為“夏波”。於繼位後,在君太設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就從這片熱土上開始了。入夏以來,先後三次在商都、西周、春秋、戰國為夏漢古都。從秦朝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兩千多年,既是都城,又是壹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晉唐為陽宅,宋元為周俊,清順治年間為禹州。
中國,中國的古都,大禹文化的故鄉
禹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壹。文物古時候,禹州屬於應龍部落。起源於黃帝,興盛於大禹,傳承於夏柒。與中華文明史5000年同步。
北部的楊東鑫山脈和禹州西部的大洪寨山脈是以黃帝為首的熊氏部落、與黃帝有關的方毅部落、大洪部落和侯豐部落的重要活動區。黃帝的親家——方圓的部落領地,位於禹州西部的方山(今方山鎮)。大洪部落,壹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位於城西大洪寨山區(今廬山大洪寨景區)。侯豐部落位於城北無梁(今無梁鎮),是幫助黃帝抗擊蚩尤的重要軍事首領。禹州市區有壹座“迎風閣”,以迎風閣為中心,輻射南北、東西四條街道,分別稱為項英街、夏穎街、熊英街、迎西街。修建“迎風亭”的初衷是,它在風後幫助了黃帝,把他的美食城封在這裏,專門為紀念它而建的亭子;意思是“迎風之後”。
古城寺,距市區12公裏,古稱石市、市。這裏原本是軒轅黃帝命永福制作杵臼的地方,後來成為永福的封地。
《莊子·遊遊篇》說,黃帝十九年,“聞廣在崆峒之上,故去見之”,問及“之武功”和治理部落的“無上之道”。據說古時候有壹位非常聰明的哲學家叫廣,住在今天西北20公裏的禹州市。山體呈東西走向,長1.5 km,寬1 km。丘陵山脊交錯,古樹蒼翠,山川適宜。於是,在晚年,黃帝帶著元妃嫘祖,在淺井鄉三家村辭別群臣,去遠足,再訪程子,隱退。至今仍有黃帝的“文汶楚”、“德道安”、“廣程子廟”和黃帝、廣程子晚年修行的“大仙觀”。
黃帝之後的許多皇帝,如顓頊、帝嚳、堯舜,都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的活動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由於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為夏波,他的疆域宇易歸大禹,改稱夏邑。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城南三三左邊有下亭城。舜帝死後,大禹為天子,國號夏。
石:堯舜傳聖人與於傳子。從此,禹州成為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的首都。
夏邑(禹州)作為大禹的封建國家和治水基地,留下了許多關於大禹活動的遺跡。據史書記載,裕安以民治室,聚米山為伐木之城。這是大禹即位後修建的宮殿。密山,現在叫梅山,位於範坡鄉。禹的兒子繼位後,在這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禹州被譽為“中華第壹都”。至今尚有、齊召集群臣的古軍臺、治水遺址、禹王所接井、榆木石、石等古跡。作為夏朝都城望城遺址、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溯源工程最重要的發現之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禹州瓦店遺址為禹州為夏朝都城提供了直接的歷史證據。
堯舜時期,禹州被稱為夏,是夏部落定居和活動的中心。大禹是夏部落的首領,黃帝的曾孫。俞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轉行挖沙。在國外生活了十三年,終於治水成功,被封在夏(今禹州市),史稱“夏禹國”。禹被稱為“夏波”,也就是方國的國君被分封。貴溪四十八年(約公元前2208年),舜崩於蒼梧(今雲南寧遠),天下諸侯不服舜子,擁戴於。於是,於在夏邑(今禹州市)稱帝,以“夏”為天下之號,稱之為“夏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多民族統壹的大國,主要由中原的夏民族組成,是通過容納和吸收周邊的夷夏部落而建立的。它“鹹同九州”、“和而不同”,是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的第壹個朝代,被稱為“中華第壹國”。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皇帝,後來人們稱他為於波、於霞和申禹。禹州因大禹初封於此,故稱“大禹之州”。後來因夏朝而建都於此,又稱“夏都”或“中華第壹都”。
於在夏都(今禹州市)執政八年,下令全國實行統壹的夏令時制,俗稱“夏歷”或“陰歷”。並實行車制、貢法、修建學校、夏樂、提倡養老、薄葬,實行“五音聽治”。再加上其他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壹個新的夏朝被治理得有條不紊,繁榮富強,“公有三十年之積,私有九年之儲。”
約公元前2198年,禹百歲,巡江南,死於會稽,就地安葬。他的兒子是“君太諸侯的大粉絲”,四方諸侯都支持繼位於,這就是所謂“父傳子而治天下”的開始。啟在位十年,傳給兒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四年),傳給弟弟鐘康。鐘康名義上在位十三年,傳統給兒子畫像。在位二十八年,被韓卓逼殺。夏朝中斷了四十年。直到項遺腹子邵康長大後,居住在倫邑(今禹州西北16公裏),招募夏朝遺民,接觸夏朝舊臣。經過十年的準備,終於在不惑之年消滅了韓倬的勢力,並“東遊東南,求故都於楊寨(今禹州)”和“坐君太,上朝諸侯”,恢復了夏朝的根基,史稱。此後,夏朝先後向十七世夏傑傳了十壹位大師,有王無王,歷時471年。
夏諸侯國在城北王侯山(不含梁鎮北),諸侯國在君太(梁北鎮獨崗寺村)。從大禹時代開始就出現了比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稅法。禹州自古以來就是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活動的中心。國家框架基本形成。
夏朝第三個皇帝的名字被大臣韓傕逼死,導致夏統治中斷40年。少康中興建都倫邑(今禹州順甸鎮康城村)。末代皇帝桀把商部落首領唐囚禁在君太(梁北鎮獨崗寺村)。根據中國監獄史,中國第壹監獄是君太。商朝滅夏後後,禹州作為都城的地位開始發生變化。
魏烈周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將高麗的都城從平陽遷至楊宅。公元前375年,韓國征服鄭,遷都新鄭。僅五年後,公元前370年,漢將都城遷回楊宅。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兩千多年,禹州稱陽宅不變。因此,在描述歷史事件和地理區域時,許多歷史文獻都將古代的夏、夏邑、、櫟等稱為“陽宅”。
鈞瓷之都中國陶瓷文化之鄉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禹州是中國瓷器的重要發源地,是著名的“中國陶瓷文化之鄉”。其陶器制作已有65,438+0,700多年的歷史,鈞瓷以其貴、奇、奇、妙四大特點而成為瓷器中的極品。以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繁復的釉色、“窯中壹色”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霧繚繞、人物動物、花鳥蟲魚等等,在圖形色彩上變化無窮,魅力奇妙。
鈞瓷以其鮮艷的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享譽海內外,久負盛名。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珍品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鈞瓷不僅在色彩上從其他瓷器中脫穎而出,在造型和施釉上也自成壹家。鈞瓷的珍貴在於它獨特的窯釉色彩,它的釉色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為描繪的。每件鈞瓷的釉色都是獨壹無二的,也就是“鈞瓷無雙”,釉色通透、活潑、純凈、堅實、細膩。敲擊聲醇厚悅耳,清脆悅耳;景色端莊典雅,古樸典雅,其釉彩絢麗多彩,光彩奪目,渾然天成,形成了壹系列神奇的畫面,如西部寒鴉歸林、日落、山雲、峽谷瀑布、博雅撥弄等。這些琉璃畫千變萬化,寓意無窮,具有歷久彌新的魅力。名人曾以“壹畫元人出窯,壹片落葉歸寒林鴉”來形容鈞瓷窯的奇妙變化,“雨後艷陽紅,晚霞紫綠”,“峽谷飛瀑滿絲,窯化為天外奇景”,民間更有“鈞瓷勝於玉,鈞瓷美於玉。
鈞瓷的燒制是壹項復雜而困難的工藝,還原程度難以控制。此外,過去由於使用松窯,窯溫難以達到平衡,影響了鈞瓷的釉色。在燒制過程中,70%的產品會報廢,上品更是鳳毛麟角。此外,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鈞瓷,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瓷無價”的高貴美譽,唐玄宗曾下令,鈞瓷不得陪葬。在宋徽宗,它成為皇家珍寶,有“沈駿寶瓷”的玉璽,每年敕令生產36件,禁止民間收藏。因此,現在墓葬中出土的鈞瓷文物非常稀少。目前世界著名博物館雖然有收藏,但是很少。
近年來,鈞瓷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和國家元首,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競相將其作為珍品收藏。特別是祥瑞瓶、乾坤瓶、華夏瓶分別在2003年、2004年、2005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被指定為唯壹贈送給各國政要的國禮。2006年和2007年,鈞瓷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唯壹國禮贈送給各國領導人。2008年,鈞瓷作為紀念中日友好的國禮贈送給日本政要,鈞瓷作品《四海起義》被聯合國總部永久收藏。鈞瓷聞名中外。2003年,禹州市深州鎮等地被國家批準為鈞瓷原產地,受到保護。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禹州擁有壹半的陶瓷窯址,其中禹州軍官窯遺址博物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還進入了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禹州鈞瓷燒制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2年起,禹州市每年與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陶瓷工藝協會聯合舉辦中國鈞瓷文化節,宣傳和提升中華瑰寶禹州鈞瓷的深厚魅力。2008年,禹州因鈞瓷文化被列入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深州市的古街、古樹、古宅、古玩、古瓷、古鈞窯,給沈古鎮蒙上了壹層神秘的色彩。古樸斑駁的十裏老街,鐫刻著歲月痕跡的幽深古宅,成千上萬高聳入雲的煙囪,壹定會帶妳走進神的繁華,走進千年的回憶。琳瑯滿目的古玩市場會給妳帶來刺激和意想不到的驚喜。“沈古鎮”的名稱在歷史上曾被授予四次帝王稱號。因為這裏還盛產各種陶瓷,“沈_古鎮”被譽為中國唯壹的“活古鎮”。
中國藥城國家中藥之都
禹州地理氣候優越,盛產1084種動植物和礦物藥材,儲量達12萬噸。唐朝藥王孫思邈曾長期居住於禹州,行醫采藥著書。孫思邈死後,禹州人民在西關買地建“藥王亭”作為永久紀念。所以有“藥無禹州不香,大夫看藥王不好”的說法。從此,禹州的中醫文化興盛起來。在宋仁宗統治時期,楊宅古城廟以東有白芷、南星、菊花、薏苡仁等多種藥材。當時主政豫州的著名詩人梅遊覽豫州,春光明媚,飛花盛開之際,情不自禁地寫下壹句詩:“雲外楊寨山,其實與宋聯系較少,山中采藥者,自可辨苗葉,應掘其根,安於道學。”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禹州已經成為藥材的聚集地,像糞土壹樣填滿了市場,所以山裏的農民和草藥醫生之間的交流也是層出不窮。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全國毒販雲集於,每年春、秋、冬三季舉行。“國內22個省,大洋彼岸的外國,南洋,朝鮮東部,北方的庫倫,都在轉向每壹個汽車節。可以說,沒有藥就沒有街,藥無處不在。”長期的藥材貿易逐漸產生了18個幫派組織,按經營類別或地域性質分類,有藥店幫、藥棚幫、甘草幫、黨參幫、江西幫、山西幫、陜西幫、周琦幫、商城幫、亳州幫、金陵幫等,進而形成了禹州獨特的中醫藥文化。商人建立了自己的會館,其中最大的是懷梆會館,這也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毒販會館。成為中國禹州藥學會歷史上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壹,被稱為“中國藥都”。
明代王朱到禹州采集標本,1406所寫的《救荒本草》列出了414種可以救荒的植物。普濟方168卷,收方61709方,為歷代之最。在處理劇毒藥材時,采用吸附分離技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清代,禹州的“寶光梁青粉”和“九天阿膠”相繼問世,銷往全國各地,享有很高的聲譽。接下來開業的知名藥店趙龍泰,加工加工了“九蒸九熟地黃”,並參加了宣彤第三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禹州種植中藥材歷史悠久。明朝嘉靖年間,已種植了45種名貴道地藥材,白芷、天南星、俞白夫等被列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解放後,中藥材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從65438年到0969年,全市出現了200多個藥材種植村。1985 3月中藥材交流會復會,促進了中藥材種植的發展。禹州中藥材加工技術和禹州藥博會也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禹州中藥加工始於明代,清代趨於規範化。飲片的加工炮制,因其技藝獨特,制作精細,在國內久負盛名,有“藥入禹州二香”之說。在加工過程中,其“浸、泡、煆、煨、炸、烤、蒸、煮”有其獨特性。有的片加工後薄如絲,吹起來能飛起來,片均勻,厚薄適宜。它在加工方法上久負盛名。
進入新時期以來,禹州中藥材產業發展更加迅速。成為全國17家中藥材標準化國家級市場之壹,河南唯壹的中藥材國家級市場。年交易額全國排名第三。在中藥材貿易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被批準為“全國中藥飲片集散地”。同時,標準化中藥材生產規模進壹步擴大,通過國家GAP認證的藥材基地數量逐年增加。豫西的白芷、蜘蛛香、玉柏附、丹參四種道地藥材,均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誌保護,在全國名列前茅。“藥不過禹州,大夫見藥王也不好。”壹年壹度的中國禹州孫思邈國際醫藥文化節暨中醫藥貿易大會,不僅給禹州帶來了交易收入,也讓禹州與全國的距離更近了。
潁川古縣姓是王明祖籍。
在古代,禹州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後來在歷史上,禹州被命名為潁川,潁川縣於17年(公元前230年)被秦王嬴政所置,以水影命名。治所在楊寨(今河南禹州)。長期以來壹直是中國除首都之外的第壹大縣。因為它的歷史,它成為了中國許多姓氏的發源地和繁榮之地。
■方姓——禹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壹。1997年,經相關姓氏專家調查論證,河南禹州房山鎮房山被確定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也是海內外方家的發祥地。
■陳——公元前672年滿12代孫陳完,因逃不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孫天河建立了田七國。戰國末期,齊國被秦國所滅。齊王長子升為次子桓,三子逃到潁川(今河南禹州)復姓陳。從此,陳氏家族在中原風生水起,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雷氏——雷氏出自氏,顏地神農氏第九孫後,以國名為氏。據《元和氏族譜》和《族譜簡史》記載,雷芳氏為顏地神農第九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今河南省禹州市方山),從而建立了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復姓方。後來分成兩個分支,壹個姓方,壹個姓雷。
■匡氏——匡氏源於方姓,經南宗舉薦後由禦賜改為匡氏。方氏祖籍河南禹州方山鎮。
■賴氏家族——他們的古老淵源在《姓氏考略》壹書中記載得很清楚:“風俗通說春秋時依國,後以國為氏,望出潁川、南康、河南。”賴在春秋時期的位置離現在的河南省不遠。所以正如《姓氏研究》壹書所說,最早的賴姓家族出現在河南潁川。換句話說,賴的祖先都來自中原的河南,盡管他們長期以來壹直被稱為南方繁榮。追根溯源,他們都是中國人最驕傲的子孫。
■韓——以“潁川”為堂名,雖遷居異鄉,仍以身為潁川人為榮。
■呂姓——呂姓縣名主要包括潁川郡,建立於秦十七年(公元230年),治於楊寨(今禹州)。相當於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鹽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呂氏這壹分支是吳郡呂氏的壹個分支,其祖先是東漢潁川太守路宏。
■鐘姓——鐘潁川,在今河南省。據《世族言行錄》記載,楚國有、、與交好,項羽部有、與,單姓鐘,住潁川。鐘立夫姓,是居住在會稽(今江蘇省南部、浙江省西部)和潁川(今河南禹州)的貴族家庭。都是“穎川堂”。穎川堂是廣東興寧最大的客家。
■郭——因為“後裔來自潁川”,郭離開了祖籍陽曲,遷居潁川。郭叔是郭的祖先,徐是郭叔的後代。徐作為郭叔後裔的代表,得到了周朝的正式承認,從郭芬開始,成為第壹代郭歸郭。潁川,因水影而得名,位於楊寨(今河南禹州市)。河南潁川郭氏是漢末大司馬的後裔,是山西陽曲郭氏的壹支。
■賴——潁川縣賴氏的這個分支,祖上是淑英。
■俞氏——漢代形成潁川(今河南禹州)和新野兩縣,潁川的俞氏是現今耿氏中最繁盛、最大的部落。
■吳姓——出自姬姓,是黃帝後裔。的姓是吳明官,還有就是吳鳥的姓。他的後代去鳥姓吳,稱之為吳。貴族家庭來自潁川、汝南、鄱陽。
■眾多姓氏——希望住在潁川縣(今河南省禹州市)。範欽,著名歷史人物,漢末文學家。字胡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
■拓跋氏——郡看潁川郡:秦滅韓,以所得高麗之地設潁川郡,治河南中部楊寨(今河南禹州)。
■應氏——載於《郡百家姓》:應望出汝南、潁川二郡。據姓氏考證記載,汝南、潁川為望族。
■趙氏——趙氏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縣,主要有以下幾種:潁川郡(在今河南禹州)、平原郡、漢陽郡、天水郡。
■江西姓氏——史書《百家姓郡誌》記載:“甘姓望出潁川郡”。史書《姓氏考略》中也有記載:“甘望滎陽、潁川。”
■臧氏——從秦朝到西漢,臧氏逐漸流傳到河北、河南、甘肅等北方省份,成為河南禹州、甘肅天水等地的貴族家族。到東漢初年,臧宮已被封為侯爵,後代對其進行攻擊,極大地擴大了臧姓潁川郡(治今河南禹州)的威望。
■殷姓——殷姓之壹也起源於河南。這是根據漢代尤氏寫的《集九篇》中的姓註,“殷水在潁川(今河南禹州),住在那裏的人自以為是姓。”這群姓殷的人“以地定族”,使殷氏家族的陣容在後世更加強大和龐大。
■呂氏——魏晉南北朝時期,呂氏興盛,尤其是在今天的河南省,當時有襄城縣、陳留縣、河南縣、內黃縣、潁川縣五縣。說明在今天的河南襄城、開封、洛陽、內黃、禹州等地,姓氏繁盛,風光可圈可點。
■楚姓——楚姓郡王堂號。:北海郡: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48年),設祁縣為郡,轄北海(曾屬,今山東昌樂)。當時是山東濰坊、煙臺兩地管轄。潁川縣:始建於秦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因有壹條河叫水影,其上遊支流流經縣城大部分地區,故名潁川縣。縣治在楊寨(今河南禹州)。。。。。。。。。。。。。。。。。。
2021 1年10月,中央文明辦確定了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禹州市榜上有名。
2020年6月,禹州市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河南地區)。
2020年3月,CCID發布2019年中部百強縣名單,禹州排名19。
2019 165438+10月12日,水利部公布了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禹州市榜上有名。
2019年6月,禹州市入選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排名第65位。
2019年6月,禹州入選2019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排名16。
2019年6月,禹州入選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排名第59位。
2018年2月22日,禹州市被列入2017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2017,17年10月27日,住建部命名禹州為2017國家園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