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的民俗:
白布襯衫是白色的,高粱紅褲子和綠色西瓜鞋。
白布衫袖長,羊肚巾涼。
小羊肚子上的毛巾扭來扭去,又涼又好看。
食物的民俗:
半斤燕麥粉推窩,被打受氣當兄弟。
糖裹軟豬油糕,不如家裏的糠窩香。
沙梁沙瓦是很好的土特產,海是紅色的。
姐姐不想吃幹粥,我給她煮。它既不太厚也不太薄。讓我們親吻它。
在河曲的歷史上,從清末民初壹直到解放初期,人們多以燕麥粉、豆粉、山藥雞蛋為主食,海紅果是當地著名的特產。裸麥面有很多方法,如推窩、絞魚、貓耳朵、砸籽等。吃的時候,常拌酸菜湯、羊肉湯、鹽水湯等。這是河曲城鄉人常吃的家常菜。酸粥是河曲縣人普遍喜歡吃的壹種米糊。
生活民俗:
十八根白椽子蓋了壹間平房,他們不希望我這樣生活。
妳往西走,我去房間,我用手撐著煙囪淚流滿面。
青石板順著磚塊溢出庭院,灰衣少年壹字排開管著我。
河曲人住在平頂的房子裏,可以曬糧納涼,也往往是人看的地方。河曲民歌的歌詞裏,經常有女人站在屋頂上望著戀人的故事。
該系列的民間傳說:
不多。小青馬餵兩升飼料,三天兩天到。
黑紅墨水的毛驢光著脊梁骨,鞭子匆匆向後壹甩。
兩套牛車,妳慢慢遊,真魂跟在妳牛車後面。
河曲農村多為山區。在過去,農民用馬、驢和牛車作為運輸工具。在現代,各種交通工具都是現成的。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礎。在整個家庭中,婚姻是家庭的前奏和關鍵。河曲民歌反映的社會民俗主要是關於婚姻和愛情的。在封建社會,河曲城鄉青年男女的婚姻大多是按照父母的命令和媒妁之言進行的,不管男女雙方是否認識。
青菜半花,父母不愁嫁。滿天繁星,月亮不明。找個男的也不好。
大海撈針,白費力氣,我們兩個戀人白費勁。
在家人和媒人的哄騙和威逼下,小妹離開了心中的那個人,蒙上了面紗,上了騾車,嫁給了壹個不認識的男人。結婚後,我知道是灰還是疤,還是壹直醜。
豌豆開花早,找的男人比鬼還醜。
河裏的魚井裏有沙子,有壹個男人是寡婦。
現實比民謠裏描述的更殘酷,童婚也很普遍。於是,少婦抱著手腕,臉朝後睡了,兩滴傷心的眼淚落在枕頭上。在以淚洗面呆了壹整天。然而,這只是悲慘生活的開始。
十七八歲,去婆家被人打,被人罵。
男人對婆婆很殘忍,我嫂子詛咒我不要活了。
無葉茶不如水,童養媳不如鬼。
他們低著頭進去,低著頭出來,低頭計算著,在天上沒有月亮,嘴裏在唱歌,心裏在哭泣的歲月裏,他們活不下去。心裏大呼,活著好難,生不如死。我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我想投河自盡來擺脫活著的痛苦,我想上吊來發泄對不幸婚姻的不滿。
千盤無活頭,涼意在黃河頭。
手搓麻繩兩圈五圈,掛在中間橫梁上。
但是死亡並不容易。自殺,上吊,不能離開自己出生的地方。娃娃扔不掉就是死了。牽掛家人和鄉愁,他們選擇堅強地活著,點燃了總有壹天會睜開眼睛改變兩天生活的信念。他們清楚地意識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罪惡,父母包辦婚姻的封建制度是壹切苦難的根源。他們公開怨恨和指責父母,揭露買賣婚姻的本質,反抗命運的不公。
舊社會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剝奪了人們正常的擇偶要求,卻阻擋不了人們追求自由戀愛的洪流。青年男女正常的愛情訴求和追求幸福的欲望,往往會沖破壹切人為的藩籬,大膽地表現出來。馬以這樣的聲音響起:
唱首歌,抖抖嗓子。為了朋友要年輕。
養不起壹個姑娘,壹個牛,壹個老婆當朋友。
人的正常戀愛不可能是自由的,所以不得不以另壹種方式實現自己的戀愛願望,那就是作為朋友和朋友。
藍天帶紅水,愛誰愛誰。
我們是戀人,砍了頭也不後悔。
然而,在舊社會,這種愛情卻以不幸告終。寒卵築墻,冰築屋,露珠夫妻不長。民謠用花籃打水來說明自己的愛情終究是海市蜃樓,最終失敗。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現在多神教和鬼神崇拜。河曲人是多神教徒,崇拜壹切神靈。有什麽問題需要解決,就拜什麽神。比如民謠《水吹西包頭》中,詳細描述了光緒三十年水吹西包頭的怪事,然後揭露了七月十五日的河神會,給了大川部燃放河燈的壹個習俗理由。河曲經常遭受幹旱,許多村莊都修建了龍王廟,供奉河神和龍王。祈雨以前在民間很流行。當時官員為了順應民心,在祈雨的時候也和群眾壹起迎接水神。解放後,祈雨逐漸消失。
紅色的雲彩壹朵接壹朵地掛在空中,八仙倒立在雲頭上,站在雲頭上笑著。民歌《鴻運》中唱的八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傳說。劉海運撒錢,在五福的大廳前撒錢。他將光榮地生活幾千年。對八仙的贊美,表達了河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月到了四月八,奶奶在廟裏上香。在河曲,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奶奶廟,專門送奶奶和觀音,為很多兒孫祈福。
與神靈崇拜並存的另壹種精神民俗是鬼神崇拜。過去,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解釋生死、夢境等現象,認為人死後並沒有消失,而是仍然存在於壹個靈魂的世界裏。正月快到了,牛頭馬面上門,壹個鬼勾了魂。老婆生病了,唉!殺了她。民謠《小寡婦上墳》裏也有壹個夢,是老公依戀我,我給老公蒸供品。對鬼魂的紀念突出了生者的悲傷和對死者的思念。語言民俗是指通過口頭約定建立起來的、集體流傳的信息交流系統。它包括民間語言和民間文學。河曲民歌表達的語言民俗主要有諺語、相聲、俗語等。
河曲民歌的壹個顯著特點是疊音詞的大量使用,這也存在於大量的河曲民間口語中。
草彎柳搖,紅丹丹桃李開。
畫著眉毛的小羊是老虎頭,軟軟的絨毛在流動。
陰天霧大,想親親,想哭。
重疊在中國古代歌曲中大量使用,尤其是在元明戲曲、詩歌和套曲中。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多用於烘托和加深情感。河曲民歌中的疊詞壹方面是對古代民歌的繼承,另壹方面是對民間口語的提煉。
河曲民歌保留了大量的民間方言,而且這些方言的地方方言很有地方特色。人家回來妳不回來,妳在那口外撓野鬼。刮野鬼就是像鬼壹樣到處跑,到處遊蕩。不要騎黃海猴在馬背上,為了朋友,不是為了洋猴。黃海香指淺色的劣質種馬;熏猴壹般指吸食鴉片的人。另外還有女人(指我們的意思)、襲人(指女人好看)、不偷偷摸摸(指不太大也不太小)、洋槍棍(羊腿骨做的煙袋)、鬼嚼(指廢話)、大(指爸爸)、化為灰燼(形容毫無生氣、垂頭喪氣的樣子)。
河曲民歌中也有很多諺語。例如
櫻桃很好吃,但是樹很難種,朋友很難開。
樹上小災之後手指連著心臟的癩蛤蟆怎麽可能離開?
當壹條魚死了的時候,很難把它和坑樹分開。
30年,水道成河,30年,媳婦變成女人。
河曲民歌的語言民俗充分體現了河曲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他們樸實、豪放、幽默的性格。
河曲民歌堪稱河曲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這些富有想象力、影響深遠的民歌是勞動人民代代相傳的藝術瑰寶。經過無數次的不斷提煉和豐富,它仍然活在人民中間,活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口中,活在他們的心裏。河曲民歌蘊含著豐富的民俗,甚至壹些已經消失的民俗也被保留下來,就像壹座活的民俗博物館,為我們研究河曲文化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民歌的歌詞內容深刻,曲調豐富。1953年冬,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第壹次到當地進行民歌的采集和錄制。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錄制了1500多首歌詞,150多種曲調,包括《三天行程兩天到達》、《人不在此》、《割蓧麥》、《說我哥西遊》、《真魂》等,它們在歌詞和歌曲的結構上采用上下句的風格,上句上揚,下句抒發情感。往往壹句上下,透露出壹種深沈的情感狀態或描繪出壹幅生動的人生畫卷,如“山在水中,石在那裏,人不在那裏”,“我聽見哥哥唱歌,我的身體跳到了冰冷的窗臺上”等等。民歌的曲調運用並置、呼應、對比,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意義。在反映民歌的發展史和市民社會的生存狀況方面也具有典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