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泉州春節有哪些民俗?

泉州春節有哪些民俗?

泉州春節習俗集錦

念鬥

農歷三十日和農歷二十九是農歷的最後壹天,也指最後壹天的晚上。春天俗稱“年鬥”和除夕。

節日準備:節前要掃完灰塵,拆洗被褥蚊帳,煮年糕水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組織“敬神佛父母”的供品和年貨,請妳老公寫春聯,有的甚至去各種寺廟“燒年金”。

餵年貨: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除夕:前壹兩天,留下豚餅,叫餵年貨。”

提水建井:除夕夜,家家戶戶把該洗的東西洗完,從井裏提水灌滿水箱,微微溢出,以示年年有余。之後,用石板或木板把井蓋上壓石,就不再抽水了。直到正月初壹才被水淹沒。現在用的是自來水,這個習俗已經不存在了。

破火符:陳清末《溫嶺紀年》:“破火符:除日本人外,另印破火符,貼於各家門口。主人給了四個字賺錢過年。紙張為青色,長四寸,寬三寸,中間壹幅老人畫像,上面兩條龍,邊上兩行四個字:左邊寫著:‘宋姓無極,火速入地’;權曰‘家有壬癸神,可供千斛水’。按:《道德經》說:月中仙人宋無忌。”《白澤圖》說:火之精,宋代稱無極(見《史記·禪宗書·索阮註》)。而且“家有壬神”這個詞給了壹個佛書。但是,畫家是元神;說的是叫水禁火(詳見《五天論》)。”

架設甘蔗:陳《清末溫嶺年譜》:“除夕夜:除夕夜,人們用甘蔗架設大門,這幾乎意味著他們越來越好。童音印社的黃牟西先生(京唐)說:不要把美好的東西都嚼到最後,每個人都要珍惜當年的冷心。”

拍攝:從大年三十下午到大年三十壹整天,要放幾次鞭炮,驅邪,增添喜慶。

祭祖,燒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間傳說認為,年節是壹年中祭祀祖先最重要的節日。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除夕夜...到晚上,先祭神,稱為辭年。”

當天中午,家家戶戶都想盡辦法準備了豐盛的菜肴,祭奠祖先。同時擺放香案,對著天井空“拜年拜天”,也就是俗稱的“燒天金”主婦們也提著裝滿宴席碗的籃子進出小廟,祭拜佛祖、“奠基大師”和往生逝者的“好兄弟”。

清末陳《溫嶺年譜》:“祭道:是夕,或在門外祭道,依古五祭之意。”東陽縣誌》:除夕,門前有酒設祭,稱路神。”

拜年:

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除夕夜...春人們過年夜飯,都是以米面為餅、水果、糕點,留到明天吃晚飯,叫做年夜飯。”

年夜飯後,酒席取消。家家戶戶都要在廳堂、房間的桌子上插上“春花”(或“春枝”),放上紅橙、柿餅等果盒,以及錢幣、紅蛋、“隔年米”(又稱“年飯”)、甜米果和“九鬃芋頭”,才能向祖宗神社供奉祭品,直到大年初壹。並獻上水果三祭,以供奉堂中之神?還有竈神,俗稱“拜老”。

“隔壹年”是指“壹年以上”;“九鬃芋頭”也是重要的東西。這種芋頭芽多,閩南人稱之為“芋頭芋孫”,象征人丁興旺,兒孫滿堂。

吃年夜飯:是家人團聚吃年夜飯(團圓飯)的夜晚。

民間歷來很重視年夜飯和“圍爐”過年。閩南諺語:“清明不回家就沒有祖先,年不回家就沒有老婆。”外地的工人必須趕回去,哪怕是遠在南洋、遠在香港的,也要爭取趕回去參加除夕團圓慶典。

此時大廳裏紅燭高燒,擺起了豐盛的酒席,穿上了“吉祥喜慶”的繡花桌裙。父母點燃香,向祖先鞠躬。男女雙方家庭壹起跪拜,恭敬地邀請祖先前來設宴,祝福家庭平安興旺。

晉江的年夜飯照例要有魚,這是“壹年有余”的吉兆。不管吃不吃,除夕夜都要煮點飯,放在盛開的地方過夜。芋頭,紅棗,橘子和硬幣被放在米飯上,祈求未來有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幸福,更多的財富和豐收。

晚飯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歲錢”。

蓋火:在舊社會,做飯燒柴意味著晚上在廚房裏“蓋火”,這意味著繁榮。

辭年守年:古代稱之為“繞爐”。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除夕夜...到晚上...有酒食酒食之聚,謂之守歲。”

除夕夜,收拾完家務,壹家人聚在壹起。然後“圍爐”過年。燈亮蠟亮。第二天,壹家人關上門,圍坐在火爐邊看新年。據說能為父母或長輩延年益壽,所以又叫“坐生緣”。

避債劇:按照老習俗,正月裏不宜上門討債,所以債權人必須在除夕前討債。

除夕之夜,泉州東街的圓明寺是祭神、徹夜不眠的常規行為。欠債的人都是為了躲避債主追討,所以去圓廟看劇也是壹天。由於去劇院的大多是窮人,債權人向劇院討債會招致眾怒。所以債權人即使知道,也會暫時放棄。久而久之,形成了債權人不向觀眾討債的習俗。所以袁妙觀每年的演技都被百姓稱為“避債戲”。

跳“火墩(諧音裙)”: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除夕之時...到晚上...爐中燒炭,庭前燒雜木鞭炮,或超過,謂之炎。(【夾註】《吳中風俗》:人各燒薪於門口,是相?熱,此為其意雲。)"

清末陳《溫嶺年譜》:“火盆光:村裏,夜晚拾柴柴棒,在門外燒,少年躍過。城裏也有人燒木骨,不擅竈,領著孩子成群坐,就是俗稱的火盆燈。”《Xi潮之樂》:除夕之夜,人們祭拜祖先和百神,用散柴搭起房屋,放火燒之,稱為粉盆。煙燒天,明如霞布。”

或雲年谷熟,燃木報天,以示來年吉祥;有人認為用火辟邪驅疫是壹種古老的巫術。

農村除夕夜吃團圓飯。在門外用幹稻草、幹紅薯藤、撣樹枝生火或火盆。家裏所有男性成員(女性不參與“跳火墩”)都會從外面壹個壹個往裏面跳,連男嬰都是大人抱著,沒有回家的男人就由家裏的哥哥代替。大家跳著舞,背著歌謠,地方也差不多。如“發色?!新的壹年跳進火盆發財;跳出火盆,新年有福;火盆東跳,壓歲錢滿廳;火盆跳到兩個,新年財源在人群中。”或者“跳進去,年年發財;跳出來,無憂無慮,無憂無慮;跳過東,五谷不空;跳過西,屋裏滿是錢和錢。”沿海村民念:“法才?!海上新年快樂;發色?!新年快樂蝦牡蠣。”

火墩跳完之後,篝火快要熄滅的時候,每個主婦都會把余燼放在火籠和火盆裏,藏在床下,俗稱“摘金銀”,寓意紅紅火火。

邵師傅:傳說人間過年,天上神仙也有歲末大典。到年底,天兵天將就要換班了。這時,每家每戶都會根據家裏的人口數,立起壹個10厘米左右高的小紙人,然後派家裏的孩子作為代表,帶著全家的“身雙”,跟著“齋宮”(道士)走遍店鋪(老泉州的行政區域分為36個店鋪,72個區域),附上全家來年的所有災異。

過年

正月初壹。清乾隆《泉州縣誌卷二十風俗》:“元初壹,雞啼初起,裏外鹹,貼門貼、春勝,設茶果祭祖,拜祠堂長輩,親友互賀。中午再祭祖,明天再撤;也有晚走的。那壹天,人們都先向神祭獻橘子,然後在元宵節退場。([註]點擊此處傳達橙子的意思。”歲歲”:商朝時,橘子互相傳承,稱為傳橘。)"

從正月初壹到十五,泉州叫“過年”,“年”要過十五天。民謠雲:“初壹,初二,初三,無姿(姿指女子,今日女子不上街);第四天,天神落地(竈神從天上回報);第五天鏟肥(挖出糞便開始耕作);六天分離器(整理織機,分離經緯,女人開始織布);第壹個77元(人-天,取七種蔬菜、水果等做成‘七寶湯’);第八天完成(年糕完成);生於‘天’的第九天;農歷十月初十是吃飯的好日子(指天冷在家喝酒);十壹請女婿;十二次(女性回父母家再次探望);十三吃肉末配芥末(肉末就是粥,幾天吃酒肉膩了,換個口味);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名“母親”學生;十七‘怎麽會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從正月初壹到初四,人們慶祝春節。第五日,各業經營,俗稱“第五日隔,第六日肥,第七日七人生日,第八日五谷生日”。

敬神:孩子壹對(零點),鞭炮聲四起,人們在家裏的廳堂裏立起案,擺放三祭、水果、綠茶、金杯等供品,燒三壺香,點上蠟燭,祭神、祭祖。這樣的犧牲壹直持續到第四天。

鄭愷:除夕夜,半夜12點鐘聲響起,迎來了新年的曙光。在“敬神”的同時,家家戶戶放鞭炮,開門迎春,俗稱“鄭愷”。

貼春聯:1月1日,家家戶戶貼紅紙春聯,無論前後,無論大小,都要貼在每家門口。

還有白頭春聯、丁酉春聯:白頭春聯是指對聯頂端有兩三寸的白紙額頭,流行於莆田、泉州壹帶。其起源與清初福建人的反清鬥爭有關。當時福建人因為不肯剃頭被殺的很多。操辦喪事的家家貼白對聯。清朝地方政府為了粉飾太平,下令家家貼紅紙春聯,違者揚言斬首。人們不得不服從命令貼紅對聯,但他們留下壹小張紙,上面有原來的白對聯,以示抗議,後沿成為壹種習俗。

丁酉春聯的意思是丁酉時期新喪的家庭不允許貼紅紙春聯,但第壹年喪必須貼綠紙春聯,第二年喪用粉紙春聯。

何正:早上不管男女老少,都有很多爭執。

起床洗手,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壹家人吃面條加雞蛋,雞蛋去殼,意在除黴迎好運。面條象征著長壽。早飯後,我出去拜訪我的鄰居和親戚,微笑著和他們打招呼。初次見面,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也有拜年到元宵節的意思。當客人上門時,應提供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和咖啡,使客人“甜蜜”,以顯示壹個甜蜜的開始。

陳清·尚德的《溫嶺紀年》:“祖先們過年的時候,都穿上衣服去祭拜。今天,請用妳的名片敲門祝賀妳。許祖坊刺桐城新年寄語:‘殺了司坤管他,不給他名就不生毛。’黃崖南春聯句子:‘時節平春正月,吉祥話兩行。又是壹句新年寄語:‘書窗也試著傳承平福寫春聯。"

群拜:清乾隆《全州縣誌卷二十風俗》:《宋縣誌》:鄭源賜賀,鄉民相見拜,省去了往復之患。縣裏的兩位局長帶領下屬開會。老於宮闈,後於承天寺,至淳?(1241—1252)之間是潘宮。鄰裏都是廟附近和房子會聚集,壹個人推著酒和水果作為禮物。這個儀式今天取消了。“解放後,又恢復了。

壓歲錢:未成年的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紅包”作為壓歲錢。

女兒女婿節:正月初壹

二、泉州民俗稱之為“女兒女婿日”。

今天壹大早,女兒、女婿、外甥穿著盛裝,帶著雞、豬蹄、面條、五花肉、糕點、米果和糖果餅幹,壹起來到了爺爺奶奶家。女婿帶領壹家人給嶽父嶽母拜年,和給嶽父過生日壹樣重要。

嶽家設宴。嶽父和女婿共用壹張桌子,嶽母和女兒兒媳共用壹張桌子,許多表兄弟姐妹共用壹張或幾張桌子,歡樂團聚。

歡迎來到廚房: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24日)竈神上天述職,正月初四回來,那壹天家家戶戶都迎接他,並給他送禮回禮,希望保他平安,延年益壽,所以也叫“接神”。

按照舊習俗,神的送是在下午舉行,而神的受是在第四天的淩晨舉行,也就是“神的送做得早”,意思是要早點把神領回來,盡可能延長神保護的時間。

收神的禮物和送神的禮物差不多。也是三祭果,金燭槍。先焚香迎接神社的衰落,獻完酒後鳴槍燒金以示歡迎。並祈求神靈保佑壹家大小,平安幸福過壹年。

大年:正月初五:這壹天,在

惠東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後龍,南浦等地,惠東和惠北之間的輞川村,以及北面與之毗鄰的莆田地區,都是獨具特色的特殊節日。它的稱謂因地而異,或“吃大餐”,或“變老”,或“無頭節”

它的起源有類似的民間傳說。明朝嘉靖年間的春節前,人們因為日本人的偷襲,紛紛逃離,直到次年正月初五才回到家鄉。於是在正月初五,編造了“年鬥”節(除夕),祭奠被日軍殺害的親人和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將士。

每個人的生活(人的壹天):舊習俗是正確的

每月的第七天是“人節”,也就是大家的生日,俗稱“大家的命”。陳清·尚德的《溫嶺紀年》引用《舒威序》說:“皇帝設宴百官,何以為名人日?”沒有什麽是對的。最後錦衣郎董洵答問,說正月初壹是雞,初二是狗,初三是豬,初四是羊,初五是牛,初六是馬,初七是人。"

清乾隆《全州縣誌卷二十風俗》:“人節”,《舒敏》:春人們在這壹天以七種菜、米、果為湯,命名為七寶。([註]”(荊楚)小時候):人每天吃七種菜。)"

清末陳《溫嶺年譜》:“亦有熟面行,家將共食,如是壽。習慣上是生日雲。”

在這壹天的清晨,家庭主婦們要比平時起得更早,為全家人煮壹鍋美味的面條,拌上肉丸、炸排骨、魚丸、蘑菇、蝦等調味品。,春節期間就已經準備好了。晉江還有壹種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做法,就是在上面的面條中加入幾片甜甜的炒米果。

準備好面條後,主婦還要準備壹些煮熟去殼的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因為傳統習俗是“壹雞壹鴨吃到壹百歲”。它的習俗就像過生日吃雞鴨蛋,區別只有壹個生日和每個人的生日。

天宮勝:正月初九,即“天聖”

“日,玉帝的生日。陳清尚德《溫嶺紀年》引《禮海集》雲:“玉皇大帝生於正月初九,陽數始於壹,止於九。"

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初九:閩書:春人說是為壽之日。(【夾註】《玉帝經》:玉帝在人間度過了他的日子。按:甘寶《搜神記》:玉帝是外國王子的佛,有他父母的名字。現在他認為那是天堂,這是壹個錯誤。)"

第九天,人們普遍“敬神”。從小家家戶戶放鞭炮,廳裏點著紅燭燈,叫“天宮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大殿的天外天頭搭起壹張方桌,放兩張長凳,桌背上放壹個高高的“天宮廟”,桌前放三個祭品。盛大的主祭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豬腳,副祭是幹雞、魚或魷魚或幹烏魚。這三樣東西組成了“三祭”,放在壹個長方形的大木盤或壹個大圓瓷盤裏,還有酒瓶和酒杯。點燃壹對大紅燭,焚香之後,長輩們帶領壹家人跪在桌前,感謝玉帝保佑平安舒適的大恩。與此同時,他們還向玉帝祈禱,並許下壹個願望,希望將來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使天香:即設天香清杯。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農歷初九...道觀報賽多,近則有巷,村間無定日,謂之天香。”

清末陳《溫嶺年譜》:“最熱鬧者,是日元奇景。初八,初九,初十三,關關導演,也就是全觀掛燈籠,晚上放音樂,演戲。黃昏時分,男女老少捧著陳的香和八寶,向前者跪拜。晚於門外,仿燒柴火祭品。柏樹長六七寸,做成塔形,在火尖上燒,燒了壹夜。”

在第壹個月,每個商店將在自己的日子裏舉行慶祝活動。除了設壇祭拜外,還有“加香”、“拋符”、“祝壽”、“巡境”等活動。

  • 上一篇:江蘇無錫太湖黿頭渚導遊詞
  • 下一篇:濟寧有哪些著名的美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