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劭的《泰山物語》是泰山專著的源頭,但其書早已失傳,僅在和《紀》等古籍中留下片段。據周瑩的統計,從泰山紀到1949,泰山專著* * 128。從《泰山物語》到明代,只有北宋劉綱的《秦篆泰山譜》有記載。到了明代,開始出現大量的泰山專著,多達三十余種* * *,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山記》和查誌龍《戴史》。1.清代有清,泰山專著更盛,有53種,使泰山研究處於鼎盛時期。其中,的《泰山道裏記》、的《泰山記》和唐的《岱蘭》最為著名。2.民國時期的泰山專著有42種,也是氣勢磅礴。比如王連如的《泰山遊記》,胡的《泰山指南》。值得關註的是高宗嶽的《泰山藥誌》,這是壹部專門記載泰山產中藥材的專著,在歷代泰山專著中獨具風格。這壹時期最重要的人物是泰山學人王和王次通編輯的大型文獻《泰山叢書》。泰山叢書是王父子歷時四十余年編輯而成。有大量的泰山文獻。王父子閱讀了180多種泰山文獻,並作了認真的評論。他們還對部分章節的內容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核對,根據文學水平和資料價值選出40種,共110卷。用毛筆手抄成四十五卷。按文獻內容分為A、B、C、D四集(註:壹集與泰山無關):山經水記集A(十三種六十壹卷);地理人文設置B(三種十四冊);文遠詩歌手稿集C(十四種十五卷);年譜(包括王自撰的作品)是(十種二十卷)。書中有例題、目錄、後記等。1936年出版了《泰山紀勝》、《岱宗大觀》、《泰山圖說》、《泰安州誌》四部書的第壹輯,包括前言、後記、梁漱溟題詞、王義門題詞及出版概況。《中國系列綜合誌》包含泰山系列《泰山集聲》、《泰山圖說》、《岱宗大觀》壹卷。泰山系列全部手稿保存在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6月復印印刷1989+01,是古今泰山著作集大成者【以上參見《周瑩文史研究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第壹版,1997,第246-277頁。]。
3.20世紀西學東漸時期新學術思潮的傳入,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碰撞,產生了壹批學術巨人,這些學術巨人往往用自己新的思維和視角來反思和研究傳統文化。他們偶爾涉及泰山文化,但代表了這壹時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學術高點,也反映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學術精英的新思維。比如章太炎在《書經》中專門設置了“封禪”壹節,在《基本面考察》中也致力於“封禪”。章太炎在《封禪》壹書中說:“人主之時,應教民租魚,以免名征之刺。為什麽他們有時間討論儀式?”[張,,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壹版,第127頁。可見,在野蠻時代,當“以人為中心”教人打獵捕魚,防止鳥獸侵擾的時候,還遠遠談不上禮儀。他認為皇帝“閉關禪是為了軍事,不是為了文化。”[張,,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壹版,第127頁。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它逐漸演變成壹種社會習俗。“他對神是俗物,所以文是拜天以平其誌,文是拜來世以循禮,文是排神以揚其職。如果是示威者,那還是壹記耳光。”[張,,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壹版,第127頁。]章太炎對斯潘塞的社會學思想情有獨鐘。早在1898年,時任《常艷日報》總編輯的章太炎與首席譯者曾光權合作翻譯了《論入鄉隨俗》(進:其法因[6544]“章太炎寫作的思維是以斯潘塞的《禮記》為藍本的。社會風俗習慣的演變與政治統治、宗教統治壹樣,都有其整合社會思想的目的[王,章太炎著《重視“本土經驗”與早期“西方社會學的中國”》,東方叢書第1期,2004年。]。因此,他認為“然而,那些對泥土、石頭和植被如此有害的東西,在這裏而不在這裏;“所以,用蒲草的人在這裏而不在這裏。先王在九外周圍自稱‘仁’,其實是占了便宜,所以收禪可以接受。”[張,,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壹版,第128頁。章太炎還從社會風俗習慣變化和新陳代謝的角度解讀了神秘的河圖。其實,隨著宇宙的演化和更替,“河圖”之說與“關門禪”是壹樣的,只是人們對人類社會歷史不斷解讀的結果,其初衷與章太炎現代社會對它的審視完全不同。這樣就與《史記》中突出的“閉關禪”概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泰山閉關禪的研究提供了壹個全新的學術視角。
再如:顧頡剛用他現代的學術視野,對“閉經”、“五嶽”、“畢夏袁俊”等泰山文化現象進行了闡釋和詮釋。65438年4月30日至0925年5月2日,由顧頡剛、孫伏園、、榮昭祖、莊等組成的北大研究院國學部對山香會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調查文章在當時的《北京日報》副刊上連續發表,在學術界引起了震動。宗教學者蔣、、社會學家何思靜、藝術家傅延昌,從65438年到0928年,共收集了29篇調查文章,作為山的調查資料發表。這次調查開創了中國民俗學的田野調查,使西方民俗學在中國生根發芽。因此,苗豐被認為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發源地。據調查,顧頡剛認為,京津地區大多數人認為仙女畢夏·袁俊是東嶽皇帝的女兒,這為仙女畢夏·袁俊的生平提供了第壹手材料和確鑿的結論,也極大地拓展了泰山文化研究的空間和視野。4.在這壹時期,王體現了這壹時期泰山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王對泰山古史的綜合論述。王的泰山文化研究主要表現在《炎黃氏族文化考證》【炎黃氏族文化考證】,齊魯書店,1985版。]在書中。王認為:“據古籍記載,泰山壹帶是中國原始民族聚居之地”,“至遠古先民,生於斯,聚於斯,萬代帝王,建於斯...木本水源、世系、同人仰視鏡”、“泰山是中華原始民族的搖籃”、“伏羲起源於其祖地,有現存地名和祖先為證。”伏羲伏子不僅是氏族的名稱,也是西河的意思。曰:有雄也,黃也,推尊之呼號也。.....伏羲亦稱太昊、浩、洪聖,其聲轉訓、高訓,亦為帝、英雄、聖人。叫太昊,還是太皇、太雄、太語義的雲。太是泰字,泰山叫。史記:‘太帝行,神定壹。’古代稱太帝伏羲。[王:《中國宗族文化考論》,第453-455頁,齊魯書店,1985。]王獻唐雲:“伏羲人居住在泰山壹帶,故稱泰皇。.....今天鄒城、浮山、冉山有伏羲祠,魚臺、寨裏有伏羲陵,嶺南有伏羲石畫,魯南其他地方如嘉祥、滕州、蘭山有伏羲石畫、女媧石畫。但有山梁長老傳言,有關於西河的老故事,是以土地為西河民族的老土,對著鏡子膜拜。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取代它,但他們沒有理由這樣做。古代皇帝受命之時,必然告泰山...所以凡得天下,改姓者,必告太宗,可見其不忘本根,猶敬宗廟。”[王:炎黃氏族文化考辨,534-537頁,齊魯書店,1985。]主張以泰山為中心,形成東方伏羲文化圈。他還認為:“伏羲出生在泗水,也因為泗水,他知道古代的西河人其實生活在泰山周圍高聳的土地上,那裏是中國古代東方人的發源地。既然它的起源明確,那麽其他所有與泗水地名相同的地方,如蒲縣、永濟等地,都是被宗族遷走的,都生活在西河宗族後來的遷徙中,所以我們不能把這裏捧為伏羲成長的故鄉。而凡是伏羲當政的地方,比如陳、,都是遷的,足跡經過,不能認為伏羲興盛於西方。”《王:炎黃氏族文化考證》,492~493頁,齊魯書店,1985。5.19世紀後期,由於西方近代科學思想的影響,開始了泰山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19世紀後期,德國學者李希霍芬率先探索了泰山情結。此後,張與翁關於泰山的爭論,竺可楨對泰山高度的實測,對泰山地質的考察,高宗嶽在泰安對泰山醫學的描述,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20世紀上半葉的泰山研究中,許多學者自覺運用現代學術理論,開了戴研究的先河。這壹時期值得關註的是壹批外國學者對泰山文化的研究。泰山文化不僅吸引了東方學者的註意,也吸引了西方世界的註意。自17世紀以來,許多西方漢學家從不同角度對泰山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海外“泰山學”的出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壹頁。
6.明末清初,隨著利瑪竇等人東來,出現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高潮,泰山的名字開始為西方所知。17世紀,俄羅斯帝國的大臣米列斯庫寫了《中國演義》,其中有關於泰山的介紹。米列斯庫(1636 ~ 1708)原籍羅馬尼亞。1676年,他作為俄國使節進入清朝,見到了康熙皇帝。據他所知,他寫了壹本書《隨筆》。其中第二十九章寫泰山:“濟南府附近有高山...其中壹座叫泰山,高40華裏,也就是14華裏。他們說黎明時公雞第壹次啼叫,妳就能在山上看到日出。這裏洞穴眾多,無數名人隱居於此。”(蔣本亮譯第88頁)。J. Nieuhoff在1665出版的《德·戈耶爾和德·凱澤在荷蘭的駐華使館》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在這壹時期,西方人寫的泰山大多是零碎的記載和零星的敘述,真正過渡到更深層次的研究階段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隨著現代古代帝國的大門打開,大量歐美人前往泰山遊覽古代風光。至今,五道口附近的懸崖和清末刻的“德巴河”碑文,都是西風東漸泰山時積雪的痕跡。許多外國漢學家從獨特的文化視角對泰山進行了探索和論述,發表了多種論文和專著,極大地推動了泰山研究。在此期間,對泰山研究或遊記有影響的文章有:A .威廉松的《中國北方之旅》(1869)、伊莎貝爾·威廉松的《中國舊路》、帕·貝爾讓的《中國史記——泰山壹遊》、瓦安澤的《蘇北到山東的冬季之旅》等等。這些文章從多個角度介紹了泰山的景觀和歷史,無疑對歐美讀者了解泰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西方第壹部泰山專著是德國學者P.Tschepe寫的《泰山及其宗教信仰》壹書,生平不詳,其書無人抄錄。根據沙溢的描述,這本書出版於1906,除了壹百頁的考證,還有33張照片。繼Tisspe之後,法國學者Sha Sha於1910年在巴黎出版了他的泰山著作,也就是在西方產生了很大影響的Let ' ai Chan:Essay monogenois。?沙角的真名是Emmanuel-EdouardChavannes,沙角是它的中文名。65438年至0889年,沙莎被任命為清朝的公使專員。在中國的三年時間裏,他利用業余時間從事漢學研究,很快就熟悉了中文。1890年,莎莎完成了《史記》的法文譯本,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日本福井溫雅評價莎莎說:“雖然他53歲就去世了,但他是壹位偉大的學者,他甚至涉足任何研究領域。”(歐美道教研究)特別是在歷史地理、宗教、古文字學的研究上,沙莎很努力,很有成就。著有《西突厥斯坦史料》、《中國旅行家》、《佛經故事五百則》、《斯坦在東突厥獲得的漢文文獻》、《摩尼教中國之行研究》(與伯裏奧特合著)等數十部著作。沙溢從事《史記》和《閉經》的法文翻譯工作,激發了他研究泰山宗教的興趣。1891年65438+10月24日,莎莎首次登陸太嶽,隨後於6月1907日至6月17日遊覽泰安。在兩次泰山之行中,沙莎對自己的風俗、信仰、名勝古跡做了詳細的調查,收集了更多的地方文獻,並在第二次登山時拍了很多照片。沙英回國後,開始了對泰山的案頭研究,並於1910年出版了《泰山祭》壹書。《祭泰山》壹書共分六章,分別是:第1章《祭泰山》,是泰山崇拜及其起源的概述;第二章泰山風景名勝,描述和介紹了山、河、廟、遺址等252處風景名勝。第三章《關禪儀式資料》,分別摘錄和翻譯了《後漢書》、《舊唐書》和《宋史》中的相關記載。第四章,碑文,分別譯錄了11種泰山石刻,如嵇泰山銘、太陰碑、重修好歷山碑、重修袁超碑、上泰山封號碑、重修岱廟碑。第五章“禱文”,收錄北魏、唐、明、清祭祀泰山的文章33篇;第六章,民間信仰,包括民間傳說、五嶽真圖、泰山鏡、泰山印等。書中附有《中國古代土地神》壹文。
沙莎認為,在中國,每壹座山都被認為是神靈主宰的,神靈被視為壹種具有意識形態和行為的自然力量,被世人所崇拜和信仰。在中國的山神中,五嶽影響最大,其中以泰山最為著名。因此,本文以此為研究課題,試圖探討泰山崇拜的心理動因、泰山在宗教意識中的作用及其地位突出的原因。基於這壹命題,莎莎分別討論了泰山崇拜、地獄觀念、禪修活動和袁俊崇拜等泰山宗教的幾個重要問題。沙角的《祭泰山》壹書,無疑對泰山的宗教、歷史、文化研究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思想。由於作者視野開闊,泰山與西方信仰的異同較前人更為常見,為以後的研究拓寬了思路。沙溢第壹個向西方系統地介紹了泰山的歷史和文化。在此之前,西方雖有著述,但都是流於表面,難以窺壹斑而見全豹,即提斯佩之書。在沙看來,它也未能充分說明泰山的宗教及其歷史作用(見沙《自序》)。沙溢以漢學家的高超技藝,對泰山宗教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並把這壹悠久而豐富的東方文化介紹到歐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沙澍對泰山的理論研究較早,他對泰山崇拜和禪宗的研究至今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日本道教專家福井康吉曾從道教史的角度對沙角泰山的學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沙莎也是用西方學者的眼光記錄了20世紀初的泰山,其中很多是中國學者沒有記錄或關註的。這為今天全面了解泰山的歷史提供了壹些重要的史料。因此,他的書在泰山研究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另壹位法國學者多爾也寫了壹本書《泰山的宗教》,在1933之後出版,描述了1914至1933的泰山宗教情況。他的書用法語和英語出版。沙溢、多葉等人主要是用文字來研究泰山,而阿爾伯特·肯(1860 ~ 1940)則是用照相機來記錄泰山的景色。肯是本世紀初巴黎著名的金融家。他敏銳地感覺到世界將面臨壹個大變革的時代,於是不辭辛苦地周遊世界,用攝影的方式記錄下這壹重要的歷史時刻。其間,肯於1908 ~ 1909和1912 ~ 1913兩次來華,拍攝照片數千張,其中泰山彩色照片47張,是了解當時泰山面貌的珍貴檔案。這部分畫面後來被收藏在巴黎西郊上塞納省的阿爾伯特·凱恩博物館。與沙莎、肯同時的,還有壹位同樣關註泰山文化的西方漢學家。這個人就是被譽為“世界公民”的魏禮賢教授。魏禮賢(1873 ~ 1930),原名理查德·威廉,德國人。1899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青島,對中國文化壹見鐘情,開始研究和翻譯漢學。此後,他在法蘭克福創辦了中國學會,為實現溝通中西文化的理想而不懈努力。魏禮賢崇尚儒學,多次拜訪鄒魯,去過太岱,訪過闕裏。在《中國心學》壹書中,專門有“聖山”壹節,對泰山的歷史文獻進行了精辟的評論。1924年,魏禮賢準備回德國時,專程登泰山,作為對生活了25年的中國的告別。在給朋友的信中,他表達了此時的心情:“從更糟的情況來看,我們正處於濃霧之中。過了壹會兒,雲開了壹條線。太陽升起,瞬間就能看到雲、平原、山脈。啊!中國太美了!這裏的東西太多了,讓人無法離開。”(魏禮賢之妻沙倫·魏著《魏禮賢——中歐之間的精神使者》,302頁)。——這壹聲聲長嘆,蘊含著魏禮賢對東嶽泰山無比的熱愛和懷念。傑出的文學家歌德曾在他的詩《中德四季》中留下這樣壹句名句:“眼睛所及之處,永遠是東方。”(見錢春蕤譯《歌德抒情詩選》,第166頁)我們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眾多西方漢學家對泰山這座東方聖山的密切關註、熱情研究和無比傾倒,或許是恰當的。
(二)第二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上世紀末。
1949之後,中國大陸、港臺的學術界對泰山進行了研究。此後的30年間,中國大陸出版了許多有關泰山的著作和論文,其中顧鐵夫、、張、何友琦等壹批文史專家從不同領域揭示和分析了泰山文化的相關內容,並深得精髓;郭沫若的泰山是“中國文化史的壹個局部縮影”的理論更為人所知。然而,這壹時期泰山人文研究的代表作相對較少,許多重要的探索和研究領域不是空白就是停滯不前。但在同壹時期,泰山自然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在地質、氣候、水文、土壤、動植物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其中泰山古斷裂帶、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和泰山群古變質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這時,在港臺的有蘇、、淩春生、宗祎、等。,努力學習,學得好。他們從世界文化的大範圍探索了臺黛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這種東西貫通、縱橫貫通的研究方法,使泰山研究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本世紀末,隨著中國大陸文化事業的復興,泰山研究開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潮。不僅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活動廣泛開展,中老年學者學術日趨成熟,年輕壹代嶄露頭角;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歷史、文學、藝術、美學、文物考古、宗教、民俗、旅遊、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泰山各個層次的學術話題都有所觸及。壹些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學術難點被壹壹克服(其中人文研究中關於泰山禪定、宗教、石刻、文獻的討論,自然科學研究中關於洪門迷石的討論,在學術界影響較深),新方法、新史料層出不窮,泰山學術影響力明顯擴大。據統計,建國後,* * *出版泰山專著53種,論文也不少。自1993以來,泰山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12年後《泰山誌》問世,《泰山全集》、《泰山寶石學》等大型書籍相繼問世。這些成果或史料的收集,或軼事的編撰,或古跡的評點,或風景的欣賞,或著眼整體,或精選專題,從不同側面加深了人們對泰山的認識。與此同時,泰山研究群體不斷壯大,組織建設得到加強。泰山研究會、泰山文化研究會聚集了泰山研究的主要力量。1996 10,泰山文化研究院成立,是全國首家專業的泰山研究機構。這些都為泰山研究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不言而喻,這壹時期的研究工作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就人文研究而言,很多學者因為學術儲備不足,研究中心態浮躁,吃了不少苦頭,導致很多研究、很多著述在低水平徘徊。但總的來說,這二十年仍是泰山研究最繁榮的時期,其整體成就不容小覷。在充分肯定泰山文化研究成果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清醒地看到,在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數量和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研究工作還遠未規範化、系統化和科學化。
這些差距和不足的主要表現如下。在研究內容方面。壹是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目前,泰山研究的壹個重要薄弱環節在於缺乏系統全面的基礎資料整理。正因如此,泰山史料比較零散,時間跨度大且不系統,涉及門類多且不集中。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沈下泰山的史實並不容易,但卻是泰山研究的基礎,必須做到造福今人,造福後人。二是研究缺乏廣度和深度。現有的泰山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景點、旅遊概況、詩集、名人簡介等方面,不夠廣泛,視角單壹。泰山的內涵非常豐富,我們應該也可以對它進行地理、宗教、民俗、藝術、哲學等全方位的考察。俗話說“有限無知泰山”,用眼睛知道的是表面的、感性的,用眼睛不知道的是內在的、精神的。因此,我們對泰山的研究不應停留在對泰山的客觀描述層面,而應著眼於理性分析、藝術觀察、宏觀把握和揭示泰山的深層內涵。目前研究人員已經涉足這些領域,但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它不是經驗性的。壹些研究者缺乏務實的作風和嚴謹的態度,不重視考證和實證研究。把壹些不靠譜的二手、三手材料作為“結論”和“理論”來充當論據,以至於代代相傳。二是很多論證浮躁模糊,邏輯混亂。有些文章只是胡亂拼湊壹些所謂的新方法、新論點、新成果,羅列壹些離題甚遠、與主旨無關的材料,而不管這些方法和材料是否與泰山有內在聯系。這些現象影響了泰山研究的進壹步發展。所以,立足基礎。建立規範化、系統化、科學化的泰山研究體系迫在眉睫。
(3)第三階段:2000年以後。
整個20世紀,泰山研究在中國名山研究或地域文化研究中非常突出。就人文研究而言,這壹時期的研究打破了傳統的“山中談山”,將泰山研究局限於地方誌編纂、文史編纂和金石學考證,逐漸從微觀走向宏觀,從封閉走向開放,力求在中外文化的語境中考察泰山文化,從而確定其文化地位和特征。“取地下之物與紙上之遺互證”、“取外國古籍互證”、“取外國思想與固有資料互參”(陳《王靜安先生遺書序》)等新方法的廣泛采用,使泰山研究呈現出不同的生機與活力。這些新方法、新材料、新學科的引入和發掘,將極大地促進泰山文化的整體評價和泰山壹些具體課題的考查。可以說,二十世紀是泰山研究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泰山學”的提法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當然,與本世紀同樣繁榮的甲骨文、敦煌學、紅學相比,
泰山研究無論其深度和廣度都相形見絀,難以與之抗衡。與同屬名山文化的五臺山研究相比,也有明顯差距。比如泰山的文字裏有很多重復的地方,比如名勝古跡,冥想等等。、以及陳、陳等極缺乏新意,而壹些價值較高的課題,如泰山通史、泰山文化史、泰山文學史、泰山學術史等,都被忽略了,這是壹種遺憾。所有這些,都應該算是21世紀的“真心希望出人頭地”和“來哲學”(借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話。新世紀泰山文化研究綜述新世紀泰山文化研究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在研究人員構成、研究規模、研究對象、研究深度、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表現出很大的進步和突破。首先,泰山文化為適應現代知識生產的新趨勢,從不同方面確立了研究項目作為總主題,並充分發揮了學術界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成果。2001馬兆龍主持的《泰山文化與旅遊經濟》獲山東省社科十五計劃立項。本項目橫跨泰山文化、旅遊、經濟三大領域,緊扣經濟發展轉型熱點,從旅遊經濟角度對泰山文化進行研究和思考。同年,袁明英的《泰山石刻研究》獲山東省社科十五計劃立項。該項目首次聯合了文化研究、書法、美術、地理、歷史等學科的專業人士,對泰山豐富的石雕資源進行了全面的研究。2002年,葉濤的《泰山奢香碑的收集、整理與研究》被列入山東省古籍整理項目。本課題對泰山長期以來未被重視和認識的363塊珍貴的奢香碑刻進行了系統而細致的整理和研究,獲得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調查線索和第壹手資料,具有深厚的早期科研基礎,是對學術界的壹大貢獻。不僅為今後的進壹步解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在當今的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工作中也具有理論參考意義和應用價值。在此基礎上,葉濤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泰山香社研究》。本文由六章組成。第壹章是緒論,說明了選題的意義、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研究範圍、研究方法、數據體系和結構等。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泰山香社的歷史沿革概述,分為前當代和當代兩章,敘述泰山香社形成發展的歷史和當代泰山香社的活動。其重點是分別論述泰山神信仰和畢夏袁俊信仰與奢香繁榮的關系。第四章是泰山奢香內部組織結構分析,重點分析了泰山奢香結社的原因、神靈崇拜的演變、奢香首領權威的形成、奢香的儀式分類以及典型的奢香組織——鶴山會的歷史。第五章介紹了泰山香社的外部社會環境,如泰山廟會和香客店的歷史、香火稅和泰山管理等。第六章是結語,論述了泰山奢香的基本特征,進而辨析了民間信仰的名稱。最後,本文的附錄以具體的材料展示了相關章節所討論的內容,即:1 .鄒城西關泰山響頭劉訪談(樣稿);2.青州市五裏鎮井塘村民奢香調查資料:3.泰山奢香碑刻選:4.泰山奢香片目錄。可以說,本文首次全面展開了泰山奢香的研究。本文系統描述了民眾的朝覲活動,彌補了泰山文化研究中對民間信仰行為觀察、描述和理論分析的不足,揭示了以泰山奢香為代表的中國民間信仰組織的基本形態。本文對民間信仰組織形成和發展的內部組織結構和外部社會基礎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和分析,考察了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對民間信仰的不同態度,有助於人們在理論和實踐上認識和理解民間信仰的運行機制和功能,並推動了對我國民間宗教社團問題的討論。這是壹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2002年,袁明英的“泰山石雕資源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及應用研究”獲得泰安市科技發展計劃批準。該項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泰山石雕資源進行研究和保護,為泰山石雕的研究和保護開辟了壹條現代技術道路,確實是壹項獨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