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燒餅是“松子核桃碎,冰糖屑、肥肉、面條烤”。黃橋燒餅吸收了古代制作燒餅的方法,成為壹種半幹糕點,保留了傳統的兩面甜黃、撒芝麻、內脆的特點,並不斷改進花色品種。從“酥餅”、“燒餅”、“酥燒餅”等壹般的道道品種發展到蔥油、肉末、雞丁、香腸、糖、橘餅、桂花、細沙。
黃橋燒餅制作是以面粉為主要原料的餅狀糕點的傳統手工技藝。它的主料面粉是精制小麥粉,是黃橋地區的特產。其制作技藝主要由師傅傳給徒弟,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明清時期是蘇南大城市和南洋各國的搶手貨。
黃橋燒餅的制作工藝獨特,從發酵開始(和面)就很有講究。忽冷忽熱,熱天是“雪種”,不冷不熱。堿也要時時換,浮堿表面起泡,否則粘牙。餡料和酥皮分別用豬油和花生油拌面粉揉制。做芝麻餅時,把酥皮放在面團上,用手卷起來,然後用鈴鐺輕搗,翻到底部再搗,然後翻過來,刷上糖漿,撒上去皮的芝麻,放在桶爐裏烤。生產的黃橋燒餅色澤金黃,外形美觀,酥脆可口,不油不膩,適合各地消費者的口味。
在種類繁多的糕點食品中,黃橋燒餅的口碑非常好,堪比北京的涪陵餅、天津的大花花、上海的蟹殼黃、揚州的富春包子、臺州的桃花燒餅。
愛情。2003年榮獲“中華小吃”稱號,2004年榮獲“江蘇省食品博覽會金獎”,2005年被評為泰州名牌產品,2007年通過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標準要求的認證。黃橋賓館的名聲也越傳越遠。
歷史傳說
燒餅歷史悠久。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中有“餅法”壹章,清代劉鶚的《老殘遊記》中也有對烤餅的描述。黃橋燒餅起源於何時?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民間流傳的壹個小故事還是有壹定參考價值的。據說清朝道光年間,如臯縣令路過黃橋,吃過壹次黃橋燒餅,齒頰留香,念念不忘。比如兩個地方相距60多裏,不能來這裏吃飯。這個縣太爺不怕人說他特權。他時不時地派他的快馬去黃橋買餅幹來滿足他的食欲。這個故事既讓人聯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紅塵中騎公主笑,無人知是荔枝”的詩句,又告訴我們,至少在150年前,黃橋燒餅就已聞名。
黃橋燒餅的由來
黃橋燒餅產於蘇北黃橋鎮,其名氣與著名的黃橋戰役密切相關。黃橋戰役打響後,在陳毅、粟裕的直接指揮下,黃橋鎮12農業磨坊和60個餅幹爐日夜趕制餅幹。城外戰火肆虐,鎮上火光沖天,當地百姓甘冒風險。
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上了前線,譜寫了壹曲軍隊愛民擁軍的壯麗凱歌。時隔三十多年,也就是1975年五月,粟裕將軍回到黃橋,黃橋人民依然熱情款待。他手裏拿著餅幹,激動地鼓勵大家說:“從黃橋餅幹身上,我們看到了軍民的深情。我們應該繼續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的榮譽。”
古代的燒餅,制作和使用精細。據《與中國同食單》記載,芝麻餅的制作是:“松子、核桃粉碎,加冰糖屑、肥油,炒面。”黃橋燒餅吸收了古代制作燒餅的方法,保留了兩面甜黃、外撒芝麻、內脆的傳統特點。從“酥餅”、“燒餅”、“酥燒餅”等壹般的道道品種,發展到蔥油、肉末、雞丁、香腸、糖、橘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料的精致品種。黃橋燒餅有鹹有甜,鹹的裏面有肉丁、肉松、火腿、蝦皮、香料。烤出來的燒餅顏色是紅色的,不糊,不糊,不生。1983被評為“江蘇名特食品”。
據史料記載,辛亥革命時期,面積不足兩平方公裏,人口不足六千的黃橋,有近二十家豬店,二十多家油坊,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多家酒鋪,九十多家糧店。商業的繁榮和流動人口的增加帶來了餐飲服務業的繁榮。當時小黃橋有100家酒店,客棧,20多家餐廳,4個衛生間,4家書店,還有60多家餅幹店!
這麽多餅幹店勢必會引起行業內的競爭。店主不得不在用料、制作、品種上動腦筋,比較重量、口味、芝麻。據說燒餅店有兩個小徒弟,天天扛著藤條牌匾“趕集”。壹家人說,今天我的燒餅配了兩塊肥肉丁。當然,顧客爭先恐後地買這壹個,但沒人買那壹個。第二天,另壹家也加了兩塊豬油丁。“市場競爭”的結果不僅有利於消費者,也大大提高了燒餅的品質。
黃橋燒餅的完美,是壹代又壹代燒餅師傅心血的結晶,也凝聚著文化人的心血。
早先他是黃橋的名門。從明朝成化16到萬歷35年120,何氏家族曾經有過“四士十人”的輝煌。清代道光年間的何炅,雖然只是晚年的貢品,但著述甚豐,其80卷《韻史》現藏北京圖書館。這個老夫子不僅和龔自珍、李兆洛等大師交了朋友,還和燒餅大師們有很多接觸,經常和他們探討烘焙技術。據說根據不同季節生產的適時品種,如韭菜餅幹、蘿蔔絲餅幹、蟹黃餅幹,都是老師傅q的創意。
特性
餅型飽滿,色澤金黃,酥脆肥美,熱食尤佳。
烹飪
米粉主食
出現
有五種:圓形、長形、方形、橢圓形和斜形。目前黃橋燒餅店壹般賣圓形和橢圓形兩種,鹹的和甜的都有。
原料
面粉500克,精鹽15克,酵母10克,麥芽糖12.5克,豬板油125克,香蔥100克,去皮芝麻35克,食用堿5克,熟豬油135克。
生產方法
練習1
1.將250克面粉加入酵母中,加熱煮沸,揉成面團,讓其發酵。發酵成功後,加入堿水,面團沒有酸味即可使用。
2.將煮熟的豬油加入剩余的面粉中,制成幹油餅。將豬板油去膜,切成兩方塊,與蔥花鹽拌勻。另外,在幹油餅中加入蔥花鹽,拌勻。
3.將酵母面搓成長條狀,挑成20塊。每壹塊都用幹面皮包裹,做成長三寸寬兩寸的面團。左右對折,然後做成面團,再從前到後卷起來,用手掌拍平成直徑壹寸八分的圓形面團,鋪上豬板油(壹元七分,再放上壹點蔥油餅,向下封口,做成直徑二寸半的小圓餅。
練習2
配料:面粉
輔料:肥肉、肉松、方火腿、蔥。
調料:鹽、味精、糖、胡椒粉、香油、豬油。
烹飪方法:
1,取適量面粉,用豬油做面點,再取適量面粉,加入豬油和糖,用冷水和面,再加入清水做成略軟的面團,反復拍打後醒發壹會兒;
2.將肉松、火腿、蔥花、鹽、味精、糖、香油、胡椒粉加入肥肉中,拌勻,做餡;
3.將和好的面點和油水面條按3: 5的比例疊好,然後包成壹團,壓平,搟薄,再壓平,切成大小均勻的制劑,裝入餡料中做成餅,表面刷壹層蛋液,然後將芝麻泡勻,平鍋放少許油,芝麻面朝下,煎至兩面金黃。
特點:色澤金黃,酥脆可口。
戰爭中的黃橋燒餅
戰爭是殘酷的。它摧毀了無數鮮活的生命和許多美好的事物。但是黃橋燒餅經過炮火的洗禮,已經獲得了廣泛的聲譽。
1940年,在中外黃橋決戰中,黃橋人民冒著槍林彈雨,把壹筐筐黃橋餅幹送到前沿陣地,解決了新四軍6000名戰士的壹日三餐問題,激發了他們的鬥誌。於是,壹曲《黃橋燒餅歌》在炮火中誕生,從大江南北壹直唱到長城內外,從東海之濱唱到西北高原,壹直唱到現在。上世紀70年代,顧寄南的散文《黃橋燒餅》發表在《人民日報》上。上世紀80年代,電影《黃橋之戰》在全國播出,大量反映黃橋之戰的小說、散文、詩歌見諸報端...這些都使黃橋燒餅出名了。
黃橋人有吃早餐的習慣。早餐有很多花式,比如金九家的雞和魚,海爾家的蟹黃湯包...但是價格貴,壹般人平時吃不起,只能吃大眾化的早餐,比如油條、面條、餛飩等。,但是黃橋人最喜歡吃,經常吃。燒餅便宜,吃起來方便。至今仍有“三塊燒餅,壹碗茶,填飽肚子”的說法。可以說黃橋人是吃著燒餅長大的。辛亥革命老戰士朱,中國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著名物理學家、喜劇演員丁西林,著名生物化學家王德寶,都是吃著黃橋燒餅長大的。京劇《智取威虎山》的主要作者張力繪從小就喜歡吃黃橋燒餅,不僅早上吃,中午和晚上也吃。他說燒餅泡的鯽魚湯、牛肚湯比山珍海味還好吃。那時候黃橋燒餅只是壹種簡單的酵母餅。面粉用酵母發酵,然後在稭稈爐裏加壹點油,小火烤至兩面焦黃。它的形狀像壹個倒置的小臉盆。現在的黃橋燒餅只有手掌大小,只有半寸厚,最外層是厚厚的壹層棕芝麻,圓圓的,金燦燦的,黃燦燦的,看起來就是壹件精致的小工藝品。當然,裏面的內容對於65年前的熱血軍人來說,更是不可想象的。65年前,黃橋燒餅什麽都不加,面粉裏壹點糖,是燒餅裏最好吃的。現在黃橋燒餅的主要餡料是肉松、火腿、蝦仁、蔥油、雞丁、香腸等餡料混合豬油、香蔥、面粉。在溫控電烤箱的烘烤下,燒餅外黃內軟,色澤蟹殼紅,不焦不粘,不油不膩。
新四軍與黃橋燒餅
1940年,新四軍東進,開辟抗日根據地,在黃橋這裏打了壹場激戰,史稱著名的黃橋戰役。新四軍日夜奮戰,有時幾天沒吃壹頓飯。黃橋當地的人看到這壹幕都很著急。後來他們想出了用這種燒餅安慰新四軍的辦法。人們沒日沒夜地趕著做,有專門的指導,開始小規模地做。後來推廣開來,全鎮都做了。新四軍吃了這種燒餅,增加了兵力,在戰爭中很活躍。最後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黃橋燒餅”的啟示
“黃橋燒餅”“平民品牌”也成了“名牌”。其實麥當勞、肯德基、漢堡、披薩都是在自我堅持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創新,與時代同步發展,從而風靡全球,經久不衰。中國的名優土特產只要瞄準世界標準,發揮自身優勢,壹定會像黃橋燒餅、揚子包子壹樣在海外享有良好的口碑,這也是黃橋燒餅、揚子包子更值得回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