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大民間節日應該是古代的大節日。
1,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的春節是指從臘祭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春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殷商始末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活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也稱為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稱之為“曉”,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也被稱為農歷正月,元宵節或元宵節,它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全國各地過元宵節的習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賞燈、舞龍舞獅是幾個重要的民俗。
3.清明節: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仲春和春末之交,即冬季至日後106天。中國漢族的傳統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之用,時萬物清凈明,蓋時萬物清凈明,故名。”清明壹到,氣溫回升,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說法。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是掃墓。
4.中秋節: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也叫“鬼節”。這壹天,人們祭拜祖先,懷念死者。這壹天,廟裏有孟的會,可以去市場上買睡袍、菜花、油餅、奶餅、富貴餅。它是用來祭祖和預測秋收的。
5.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古人以奇數為太陽,日月皆交於初九,故稱“重陽節”,又稱“重陽節”。古人有在這壹天郊遊的習俗,在秋高氣爽的時候爬山、賞菊、飲酒。據說戴著山茱萸袋爬山喝菊花酒可以辟邪避災。王維《在山上度假想起山東的兄弟們》:“我遠遠地知道兄弟們爬哪去了,山茱萸上少了壹個人。”
6.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之壹。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有很多理論,也有很多關於這壹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冬季至日節:冬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每年農歷十壹月,古人把冬季的至日作為節氣的起點。《史記·法書》:“齊始於冬,綿延不絕。”冬季至日的白天最短,從現在開始每天都要長兩分鐘左右,所以也有“冬季至日同日而歸”的說法。冬天的至日標誌著冬天的結束和春天的到來。杜甫《冬天的至日》:“冬天的至日出太陽,春天又來了。”
8.臘八節:臘月初八是古代祭祀的日子。據說是佛祖開悟的日子。佛教寺廟經常在那壹天念經,並向牧羊人供奉乳糜的傳說,用芳香的山谷和水果為佛陀熬制粥,命名為“臘八粥”。後來,這壹天吃臘八粥就成了民間習俗,寓意在清風中收獲。
9.竈王爺節:臘月二十四,竈王爺對天說話。雲、車、風、馬少留,家中有杯盤。民歌中的“二十三、香瓜棍”,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是民間祭竈的傳統節日,即“竈王爺節”,又稱“小年”。
10,除夕: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它指的是農歷年最後壹天的晚上,也就是春節的前壹天晚上。因為它經常落在夏歷的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所以也被稱為三十。壹年的最後壹天叫做“除夕”,那壹夜叫做“除夕”。人們經常在除夕通宵,這被稱為守歲。蘇軾有《守歲》:“兒逼不睡,夜樂。”除夕夜,人們不僅要打掃家裏和外面,還要貼門神、春聯、年畫和掛門籠,人們穿上有喜慶顏色和圖案的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