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思考

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思考

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思考

隨著我國現代化和老齡化的發展,空巢老人現象日益突出。空巢家庭是壹個新的現象和社會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與城市的空梁家庭相比,農村空梁家庭的老人可以利用的養老資源更少,養老保障問題更嚴重,也更容易被忽視。建立和完善以農民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為重點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促進農村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以下是我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分析,歡迎閱讀收藏。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是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的主旋律。當今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它帶來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養老和失能老人的問題,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2009年初,全國老齡辦發布的《農村空巢老人和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報告》顯示,全國農村空巢老人和空巢家庭3288萬戶,占農村老年家庭總數的48.9%;空巢和空巢家庭老年人4742萬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總數6543.8+0.8億的43.9%。

種種跡象表明,空巢家庭將是21世紀中國老年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有待社會關註。然而,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已成為新時期農村老齡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和農村社會關註的新焦點。如何解決他們的養老困境,已經成為壹個亟待解決的普遍性社會問題。

壹,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

農村空巢老人由於身體條件和社會原因,在經濟、情感、方面都處於弱勢地位,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壹)勞動和經濟負擔較重。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隨著城市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2007年6月5438-2月,全國老齡辦發布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跟蹤調查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萬人,占總人口的11.3%。全市純老戶(空巢戶)數量為49.7%,其中單身老戶占8.5%,夫妻戶41.4%,與其他家庭成員同住的占50.3%。農村有38.3%的老住戶,其中9。6%為單身老戶,29.0%為夫妻戶,61.7%與其他家庭成員同住。因此,農村空巢老人在數量、經濟條件和外部環境方面比城市空巢老人面臨更多的困難。雖然外出打工的青壯年收入高於農民,但他們對留守老人的經濟支持往往非常有限,以至於大部分人不得不靠勞動維持生計。尤其是那些老人,又要承擔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他們參加勞動的比例高達80%。同時,外出打工的子女大多也會將承包地交給父母耕種,這無疑增加了農村空巢老人的工作量。他們,本該好好過日子的他們,真的很慘。

(2)農村空巢老人身體狀況堪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健康狀況明顯下降,患病率也隨之增加。據統計,農村空巢老人患病率遠高於城市,健康狀況差的占27.2%,患有慢性病的占65.5%,慢性病患病率高達70%- 80%。許多人仍然生病。更嚴重的是,他們沒有退休金和養老金,57。其中8%的人沒有享受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雖然很多地方實行了農村醫療合作,空巢老人也參加了新農合,但很多人連最低門檻以下的費用都負擔不起。同時,農村老年人普遍存在“拖延癥”的心理。他們壹方面抱怨醫院收費太高,每次病情發作就吃些便宜的止痛藥,隱瞞病情,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給孩子添麻煩;另壹方面,出於節儉,他們不願意花錢看病。他們總是把小病往後拖,大病壹場就幹脆死掉。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臨著“保住飯碗不保藥丸,保藥丸保不了飯碗”的窘境。萬壹突發疾病,家裏沒人,就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難以治愈的嚴重後果。

(3)幸福感缺失,孤獨無助。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我國約有654.38+00.04萬獨居老人,其中52.4%生活困難,654.38+08.4%需要照顧,53.6%經常孤獨,265.438+0%不幸福,7。5%的人有過自殺的念頭。獨居且無配偶的老年人中,感到孤獨的比例更高。現在很多中青年夫婦外出謀生,加劇了農村家庭的空巢和養老的困難。外出帶孩子壹起生活的青壯年之後,留守老人不僅生活受到影響,連起碼的精神慰藉都沒有。留守老人,長期孤獨,生活意義不明,與外界接觸越來越少,無處傾訴心聲,有時間可花,更談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倫之樂,最容易感到孤獨。再加上農村精神生活單調,“蹲在墻上,找陰涼,聊天,看熱鬧”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軌跡。至於空巢老人,更難有精神寄托,大多過著“出門壹把鎖,進門壹盞燈”的孤獨生活。他們迫切需要思想的交流、溝通,也需要家人的安慰。

代溝導致負擔過重。據報道,農村孩子不能隨父母外出的比例高達56。17%,而6-16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已經達到200萬。這些孩子正處於成長的關鍵時期,由於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農村的青壯年大多在外打工謀生,孫輩的讀書教育任務都落在了爺爺奶奶身上。照顧孫輩的生活,增加了老人的生活壓力,他們覺得教育子女的心理負擔更大。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讀書不多,不能幫助孩子學習,擔心孩子學習成績上不去。現在農村和通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電視和網吧無處不在。由於孩子們長時間呆在外面,他們擔心會發生意外。另外就是隔代教育,孫子孫女不好管。許多孩子性格孤僻,有時會惹上麻煩。為此,老人們總覺得管孩子是自己力所不及的,怕孩子教育不好會投訴。

(5)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目前,約有948萬農村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占20%。;7.5%的老人需要照顧。其中11.3%的老人得不到照顧,為8。比非空巢老人高4個百分點。空巢老人主要依靠配偶照顧,占52.3%,只有2.9%的空巢老人來到國家、集體和養老機構的家中。在廣大的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壹直是由家庭提供的,子女外出的結果就是在老年人需要照顧的時候子女不在身邊。在留守老人中,無人照料、無配偶照料的比例相當高。空巢家庭的老人壹旦生病,身邊沒有子女照顧日常生活,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請保姆代勞。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無法獲得相對穩定的經濟支持來化解疾病風險和恢復健康。目前,各地孤寡老人突發疾病、無依無靠的情況呈上升趨勢,貧病交加、悄然離世的悲劇時有發生。在人口老齡化的今天,這些悲劇正在敲響警鐘:我們必須重視和解決養老問題,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否則,就不可能構建和諧社會。

總之,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壹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關系到千家萬戶。能否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是建設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二,農村空巢老人問題的成因

(A)社會變革改變了家庭的各種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導致很多農村老人留在家中無人照料,導致空巢家庭的出現。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壹方面直接帶來經濟發展和個人收入的提高,客觀上有利於增強養老保障的經濟支付能力;另壹方面直接改變了單壹的生產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壯年子女到外面尋求發展機會。他們離家的半徑在擴大,時間在延長。職業關系的強化導致家庭關系的松弛和血緣關系的淡化,從而促進了代際分離的傾向。農村新房的出現,為分家創造了客觀條件。

(2)老齡化和少子化使得幾代人生活在同壹個屋檐下越來越不常見。七八十年代以來,生育率明顯下降,良好的育兒觀念逐漸形成,導致農村出現了大量少生和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模的縮小也使代際重心發生了傾斜,“寵幼厭老”現象有所擡頭。據預測,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城市中60%和70%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時可能不與已婚子女同住,而農村中30%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時可能不與已婚子女同住。目前,70、80年代出生的壹代人,現已步入青年期。壹般情況下,他們婚後與父母同住的時間縮短,結婚時或婚後壹兩年與父母分居的情況較多。由此,農村現代家庭結構以夫妻關系為主導,婚姻重於血源,更多的復合家庭分為空巢家庭和核心家庭。

(3)現代價值觀的影響加劇。在轉型時期,現代人的價值觀對傳統家庭沖擊很大,“孝為先”的傳統受到了挑戰。面對經濟大潮,年輕壹代更註重經濟關系。家庭成員的地位不再取決於年齡和經驗,而是取決於他們獲得經濟資源的能力、他們對決策的影響以及他們的關系網絡。而這壹切恰恰是農村空巢老人相對缺乏或減少的資源。這間接促進了家庭成員角色的重新定位,進壹步加劇了空巢家庭的出現。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核心家庭的增加,現代性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社會。村莊輿論和壓力日益減弱,農村家庭中老人的父系地位正在消失甚至消失。地位的缺失進壹步導致了情況的惡化,讓這些空巢老人“弱不禁風”。

(D)很難改變老年人長期的生活觀念。壹些在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在城市買了房,也願意帶著父母壹起“享受幸福”。但城市生活是與農村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農村老人很難適應城市生活。城市的高層公寓,相對薄弱的人際關系,讓壹些老人懷念起了久居的農村生活。壹些農村老人雖然想和子女生活在壹起,但覺得雙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存在差異,選擇回到農村,避免和子女生活產生矛盾。總之,對於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更願意留在農村。所以,除了大量在城市工作沒有太大進展的中青年父母,即使是少數在城市站穩了腳跟的中青年父母,也很可能要守到農村的“空巢”。

第三,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建議

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讓他們老有所養,是壹項重要任務,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說,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長期協調與合作。

(壹)加快農村社會養老,逐步實現農村養老社會化。社會化養老方式是壹種適應現代社會、有效分散風險的制度。目前,農村的老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家庭養老,子女外出打工無法帶來良好的經濟援助,這意味著留守空巢老人如果單純依靠家庭養老,風險和不可預測性更大。農村養老保險經過十幾年的試點實施,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只要在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農村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村空巢家庭老人就能逐步從中受益。

(2)加強對農村社區的指導,發揮社區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農村,鄰裏交往頻繁,人際關系密切,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區凝聚力強。可以更好地動員社區成員實行互助養老,實現養老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為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比如為不能(不想)出門的老人提供鐘點工、保潔、送餐、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和生活護理服務;建立社區家政服務站,幫助他們調整、維護身心健康,擺脫空巢綜合征的陰影;可以安排人員為空巢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身體有病的老人做農活,為他們提供食宿照顧;組織社區衛生服務部門定期深入空巢家庭,開展健康檢查,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提供針對性醫療保健,定期提供保健、護理、家訪,設立家庭病床,提供診療、運動等服務,減少因去醫院而給其生活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可以通過廣播、報刊雜誌或舉辦娛樂活動等大眾傳媒來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行為。

(3)註重家庭贍養,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倡導良好風尚。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在未來仍將占據主導地位。各級政府要大力倡導尊老敬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表彰尊老敬老先進,譴責不孝行為。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子女應該承擔的贍養和照顧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當然,我們強調家庭養老,其主要內涵是子女盡贍養義務,養老形式日趨多樣化。不能簡單地把“居家養老”看成家庭養老,或者把“養老院養老”看成社會養老,因為兩者只是養老地點的形式,並沒有說明養老的支持來源。在子女盡到贍養義務的前提下,“不分居”也是壹種值得關註的家庭養老模式,但分居的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幫父母做點家務,溝通感情,照顧生活。此外,要在中小學開展孝道教育活動,從小培養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

(4)提高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拓展他們的社會領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很多老人沒有興趣愛好,不願意參加社會活動和公益活動,這只能增加他們的孤獨感和孤獨感,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所以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非常重要。空巢家庭中的老人更多的時間是在休閑和孤獨中度過的,因此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社交活動,增加適合老人的場地和設施,還可以大力組織年輕人和低齡老人群體為老人群體服務,實現互動,這對維護不同年齡段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有積極作用。

(5)加大投入,制定扶持計劃。壹是財政部門要加大對老齡工作的投入,大力發展老齡事業,努力為老年人安享晚年創造條件。二是加大對鄉鎮和村(組)社區的資金支持,切實改善工作條件,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大力提升服務質量。三是要進壹步提高村(組)社區幹部和工作人員待遇,確保各項工作有人幹、有人願,提高工作積極性,激發工作熱情。空巢老人的家庭問題是壹個涉及家庭、社區、社會、政府和個人的綜合問題,需要家庭、社區、社會、政府和個人的共同努力。面對快速老齡化趨勢,僅僅依靠居家養老是不夠的。在積極推進居家養老的基礎上,適當發展福利設施,如建設養老院和老年人特別護理院,開展臨終關懷項目,建立老年人活動設施,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需要進壹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村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顧和關愛。

(6)建立各種社區民間組織,為農村空巢老人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對於農村空巢老人來說,物質生活的困難是壹方面,精神空虛孤獨的問題是另壹個值得關註的方面。因此,壹方面要充分發揮老年人協會的作用,利用這個平臺組織老年人開展鄰裏互助、結對子等活動,讓壹些可以傾訴、相互信任的老人結成互助夥伴,相互交流,增進感情,減少精神空虛和孤獨感;同時,要整合社會資源,組織動員青年誌願者幫助空巢老人,解決他們的日常問題,緩解他們的孤獨感。另壹方面,為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功能,可利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愛心熱線、老年健康教育基地。對於壹些尚未建立老年秧歌隊和老年健身公園的社區,要積極爭取資金,盡快建立起來,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空巢老人安全度過晚年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農村空巢老人是社會中相對弱勢的群體。他們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養老問題,需要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實現安享晚年的願望。在我看來,只要全社會齊心協力,為農村老人營造良好的養老環境,農村空巢老人將不再是壹個沈重的話題。

第四,農村空巢老人的背景。

1,人口老齡化加劇。

人口老齡化趨勢是近年來中國面臨的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20世紀以來,隨著人民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均壽命普遍提高。由於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人口增長呈現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格局,核心家庭和主家庭成為主流,聯合家庭數量減少,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相比之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城市人口,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未來“空巢家庭”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

2.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持續發展

當今社會,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經濟水平差異日益擴大,城市二、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戶籍制度管轄範圍放寬,農村人口流動更加便利,青壯年更容易止步於城市,日積月累,形成了農村老人留守、子女進城打工的局面。此外,由於城鎮醫療、教育的便利,農村人工作後選擇在城市定居,回流人口少,兩級分化嚴重,空巢老人自然越來越多。

3.社會風氣和個人觀念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孝道”觀念受到沖擊,農村人口的養老觀念逐漸轉變,代際溝通減少,傳統的父母地位被弱化。壹些農村老人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甚至選擇主動搬出,形成“空巢老人”的格局,度過自己獨立自由的晚年。同時,子女外出工作後,與老人的“代溝”增大,面對面互動交流的機會少了。因為社會流動性,子女與父母在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上的差距,也導致了專業工作從工作轉向不同領域的勞動行為。子女宣揚孝道的觀念減弱,社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增強。很多子女不僅不主動贍養老人,反而把這種事情當成負擔來逃避。

縱觀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情況,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主動”的情況來自於老人的個人意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壹般都有壹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相對較好的獨立收入條件。處於“被動”狀態的老年人在收入和生活條件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第五,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養老問題

1,物質經濟條件低下

與城市空巢老人相比,農村空巢老人的年均收入和消費水平相對較低。此外,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收入多為個人勞務收入,有打零工、織布、撿廢品等。,而且與政府補貼相比,子女撫養比相對較低。在子女無法贍養的情況下,老人的工作能力逐漸減弱,收入減少,出現生活質量下降、生病等更為綜合的問題。個體較早進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缺乏維持個人生活的有效手段。農村空巢老人經濟壓力大,勞動強度大。考慮到自身條件,他們屬於社會弱勢群體,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2、醫療衛生條件落後。

雖然近年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有所發展,但與城鎮相比仍有壹定差距。由於長期高強度的勞動活動及後續影響,農村空巢老人或多或少存在壹些疾病,需要盡快得到有效治療。而在農村,醫療設施的缺乏、相關人才的短缺、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看病難。當前農村醫療保障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以滿足相關群體的需求。

3.心理安慰。

由於缺乏文化娛樂條件,幸福的精神生活對農村空巢老人來說至關重要。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養兒防老”的說法。老人們普遍向往“兒女滿堂”的生活,但往往只能壹個人生活,與子女的交流也比較匱乏,與鄰居的交流也比較缺乏。個人心理健康差,壓力大,也會影響現實生活。

4.個人生活問題

老人晚年身體不好,需要精心護理。由於個體獨居,空巢老人群體在面臨跌倒、生病等突發情況時,應對能力差,安全風險突出。並且他們的人身和財產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如面對違法犯罪事故時缺乏有效的應對能力,缺乏尋求救助的手段,缺乏文化娛樂項目,缺乏精神寄托等。

綜上所述,造成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原因大多在於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工作崗位的數量和限制使得子女長期工作後難以返鄉,醫療衛生條件差造成“看病難、治病難”等問題。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識也較弱,與子女溝通少,共同形成不利局面,需要政府。個人和社會在許多方面互相幫助,否則不僅不利於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相關消費水平,而且不利於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 上一篇:河北省公路客運管理實施辦法(1998修正)
  • 下一篇:消失的傳統動畫角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