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高職教育“協同育人”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高職教育“協同育人”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高等教育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計劃,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註入了新的內涵。高職教育要突破傳統模式,大力加強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從專業定位、知識結構、能力培養、人文素質等方面實施校企深度融合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協作教育;校企合作;產學研用

基金項目:2011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研究項目——“高職醫學電子工程專業校企合作與國際合作課程體系開發”

壹、“協作教育”的研究基礎

1.政策背景。中國高等教育在經歷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後,於2012年5月7日正式啟動了“2011計劃”,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又壹重大戰略舉措。“2011計劃”提出“以機制體制改革引領協同創新,以協同創新引領高校創新能力整體提升”,其核心任務是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壹體”的創新能力。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莉認為,“2011計劃是以更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為目標設計的,涉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通過這樣的平臺,找到深度契合點,並轉化為生產力”。按照“2011計劃”的設計,高校要發揮學科綜合性強、功能廣的優勢,吸納行業企業科技創新力量,建立壹批新型協同創新平臺,逐步構建“多元、集成、動態、可持續”的協同創新新模式。該計劃重點推動高校內外各類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發展,通過高校機制體制改革,建立協同創新模式。

2.現狀和機遇。“2011計劃”公布後,教育界和相關部門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進行了壹些研究。發現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科研開發和知識增值領域,而對“人才培養”模式和操作方法的研究較少。事實上,“協同教育”應該是大學“協同創新”概念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之壹。對於高職教育來說,如何體現產學研的作用,如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入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顯然是壹個更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的人才類型不同於普通高等教育,強調“實用性、應用性”。多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從“技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向“實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轉變。他們的本質是高級專業人才。他們的工作內涵是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範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和服務,他們的工作崗位是生產第壹線。因此,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定位和辦學模式必須以行業和企業為依托,樹立產學研“協同育人”的理念。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電子工程專業在多年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基於校企深度合作的協同教育理念,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下面簡單介紹壹下。1.專業特色和定位。醫學電子工程專業起源於本科教育專業目錄下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電子信息與生物醫學學科的交叉結合。跨學科的結合不僅體現在理論層面,還體現在技術方法的融合上,其目的是電子信息等工程學科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具體應用。在高職教育背景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醫用電子工程專業與醫療器械行業和醫院設備的維護管理有著更直接的聯系。

醫用電子工程專業堅持以應用為主、服務地方的辦學原則,結合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目標崗位為企業的產品註冊和檢測以及醫院醫療設備的定期維護和采購。其人才培養目標是適應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醫學、電子學、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科研能力,能夠從事醫療器械相關的研發、系統調試、維修和工程技術工作。學生核心崗位的定位是醫療器械企業急需的,也適合高職高專層次的中高級技術崗位。

2.校企合作的思路。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是完善學校教育功能的有效模式之壹,不僅有利於學生知識的轉化和發展,也有利於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醫學電子工程專業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醫學高技術背景下所需的實用型人才,與醫療器械開發企業、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等多渠道合作辦學,深入開展壹體化教學模式和課程內容改革,探索產學研壹體化"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環節,註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提高醫學電子實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三、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基本模式

“協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是指高職院校、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相互合作,共同參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具體教學活動,在生產、教學、科研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使學校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達到學校、企業、行業、學生、社會的共贏效果。企業需要人才,渴望學校培養的人才得到“滿足”。行業可以整合大部分相關企業的訴求,參與完善和整合學校的專業和課程;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接觸企業知識,了解行業和社會的需求,對未來個人發展有積極意義;社會和* * *主管部門可以引導和協調上述各方實現不同目標的利益。所以,“育人”才是雙贏的根本。只要參與合作的各方在這壹點上達成共識,“協同育人”的機制就能長期有效地實施。

校企深度融合是“協同育人”的基礎,豐富合作內涵是“協同育人”的本質。結合專業特點,校企在“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中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職位需求水平。基於高職教育“立足應用,服務地方”的專業定位模式,分析自身學科優勢和不足,聘請業務人員指導專業建設,成立由行業、企業和* * *部門人員組成的“產學研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和討論,探討本專業崗位能力要求。按照“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合作共贏為目標”的方針,建立相應行業的專業崗位,實現學科鏈與產業鏈、專業鏈與專業鏈的對接,適應行業發展方向,不斷調整專業內涵,滿足專業崗位和典型任務的需要。

目前醫用電子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集中在臨沂醫院的生產車間、檢測科、客戶服務部、設備科。學校可以與這些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立“實訓基地”。在“實習基地”的就業崗位上,專業教師通過工作實習的方式分析崗位任務,調查學生勝任能力,通過問卷調查、事件訪談、客戶訪談等方式獲取學生勝任能力的相關信息。通過對以上信息的梳理,形成專業崗位典型任務討論文件。在“產學研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根據“實踐專家遴選標準”,遴選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召開實踐專家論證會,對專業定位進行討論、分析和論證,得出專業崗位及其典型任務的系統化工作流程。對典型任務進行整理和歸納,形成專業行動領域,包括工作描述、工作流程和方法、對象、工具、勞動組織和要求,涵蓋工作任務對應的所有技能、知識和能力。

2.知識架構層面。“產學研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每兩年召開壹次會議,重點就專業定位、課程設置、就業需求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教師與行業協會會員、壹線技術人員、企業管理者* * *共同進行課程分析,制定教學大綱,完成教學的宏觀和微觀設計,通過整合專業要素制定質量標準和考核方式,建立基於校企合作平臺的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標準開發新思路。結合專業特點,將工學結合專業課程系統化、規範化,形成專業課程體系標準。專業教師參照校企合作的課程開發標準,融合課程特點,針對崗位和工作過程展開課程設計。從構建學習情境、制定學習目標和內容、規劃工作任務、探索教學方法、確定課表和績效考核方案等方面,逐項落實課程的校企合作開發內容,最終形成課程大綱和教材。

學校可以根據各類專業課程開發標準進行規範化管理,從政策和管理層面協助專業教師和企業跟進課程開發進程。專業教師自身要積極與此類企業溝通,參考課程開發標準,完成各階段課程開發任務,收集課程教材。

3.能力建設。職業能力的發展要經歷五個階段:從初學者到專家。在校企合作的實訓環節,要與“實訓基地”的相關崗位經理進壹步探討。通過分析職業行動領域的典型任務,總結提煉職業能力,確立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包括職業能力、社交能力和方法能力,規劃職業培養過程中的培養環節,使之與企業用人需求充分對接。

4.人文素質的高低。除了在課程建設、實訓設施等方面的資源合作開發與共享,更應註重校企文化建設等軟資源的互補與共享。以素質培養為目標,構建學校、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教育課堂,讓學生既有專業成就的科學追求,又有文化成人的人文理想。

第四,“協作教育”的有效性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可以實現學校、學生、企業、社會的共贏。面向專業崗位的專業定位,基於典型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及“產學研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確立的明確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的能力培養導向,使學校在辦學和人才培養方面更具競爭力。教師與社會聯系緊密,能及時跟蹤技術的發展趨勢,壯大教師隊伍。“協同教育”培養模式下的“人”是最大的受益者。學生在校期間提前接觸社會和行業,在未來就業中增加個人競爭力、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也會使自己的工作更容易得到企業的認可。有的同學可以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有的同學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這些都是學生個人價值在企業的體現。與學校建立的長效“協同育人”機制,有效解決了企業發展的人才瓶頸,訂單式人才培養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用工成本和培訓成本。

提高高職院校質量,促進高職教育進壹步發展,需要強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的深層內涵。探索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和運行機制,需要進壹步的實踐和探索。

參考資料:

徐平利談高職教育中“協同教育”的價值理念。職業教育論壇,2013,(01)。

柴季紅。基於校企合作平臺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研究。職業教育快訊,2011,(05)。

基於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高職教育考試類型和方法研究:論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探討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上一篇:日系SUV之外不錯的選擇:美系SUV車型20 ~ 50萬元推薦。
  • 下一篇:2018新加坡樟宜機場交通+購物+美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