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自豪了幾千年後,網絡的普及逐漸讓這種自豪感成為壹種“與時俱進”的尷尬想法,即“不時尚”。作為先鋒語用學,英語語系通過互聯網沖擊了我們的傳統漢語,“漢英雜合”現象無處不在。網絡語言顯然已經演變成了壹種社會方言,而且這種方言的使用者與日俱增。其中,外國網絡語言被視為與發達國家和先進的現代文明“接軌”的有效手段。隨著英語的普及,國外網絡語言正在加速發展。
國外的網絡用語壹般有三種:壹種是直接借用英文字母。比如THX(謝謝)、BTW(順便說壹下)、ASAP(盡快)等等。二是借用字母和數字的組合。如3G(第三代)、B2B(企業對企業)等等。三是借用英文字母或單詞與漢字的組合。如e-era、USB接口、手持PC、移動QICQ、電子郵件地址和。網絡經濟。這些在中國傳統的語用範式中是找不到的,但現在卻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把掌握這些相對積極的網語當成壹種“知識積累”,就像古人讀詩書,然後跳清高的舞壹樣。
但是,必須承認,這些國外的網絡術語具有顯性優勢。就像壹個出生時智商非常高的孩子能被視為天才受到人們的尊重壹樣。首先是英語天生的簡單。只有26個字母,最多是大寫和小寫。寫字不容易出錯,電腦鍵盤的設計為其提供了便利。比如把“之前”換成“B4”,把“非常”換成“VM”。幾個手指就能完成幾個句子,甚至比說話還快。第二是新奇。這與中國的現代文化特征有關。中國的年輕壹代很浮躁,很矛盾。封閉已久的中國是開放的,熱衷於各種舶來品的中國年輕網民願意借此機會宣傳中國老壹輩的“個性”。他們喜歡在字裏行間滲透“完全沒有感覺”和“特殊感”,這意味著他們生活在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再次,可以突出強烈的專業技術色彩。這可以理解。中國的科技從西方國家工業革命開始就已經落後了,很多新事物都沒有資格先命名。引入後自然會成為“混血兒”,比如信息技術(IT)、電子商務(e-commerce)、WAP(無線應用協議)。
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最有文化底蘊的文字,因為它不僅有字,還有詞。更難得的是,它能與自身感受相結合,將內在的心理範式完美表達為外在的語用範式。這些都是代代相傳的,為什麽今天還這麽完整,因為從來沒有中斷過。即使古代有蒙古人,滿族暫時占據政治權威,但漢語依然可以主導華夏文明。今天,僅僅為了適應世界潮流和個人發展,中國傳統的實用主義範式就被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會是什麽樣的價格?網絡語言尤其是外國網絡語言對漢語的沖擊,不僅會影響當下壹代,甚至會阻斷中華文明的傳承,奇跡般的“漢語之美”將會消亡。
再談“語文之美”。總之,漢字凝結了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華,是中國文化的索引。詞有形式美,合成詞有詞美,句子有音韻美,文章有文筆美。我想不出還有什麽語言能和漢語匹敵。漢語的博大精深,從古至今吸引了無數學者夜以繼日地分析它,也有很多外國學者被漢語的魅力迷住,躍躍欲試。現在,中國的人民和人口最多的國家的知識分子正在通過所謂的“互聯網”失去他們的傳統語感,而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從前,很難流利地說出壹段完整的話。好像沒有“關心”“OMG”“酷”就不能把自己表達的淋漓盡致。中國人為了強化感情色彩,提升文化內涵,幾千年來積累了極其生動的成語,但現在的成語詞典早已被判定為“二等語用學”,被束之高閣。中國傳統的實用主義範式在網絡上和現實中都被扭曲了,但這種保護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意識,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更不用說踐行了。
壹些學者對外國網絡語言日益“深入人心”持肯定態度,認為“網絡語言的出現是壹種進步,是壹種非常有益的發展趨勢,是漢語生命力的體現”。有人持否定態度,認為“網絡語言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網絡語言的隨意性和另類的寫作方式,必然會對傳統的漢語語用範式造成極大的沖擊。壹些人主張我們應該對網絡語言采取寬容的態度,並以適當的方式對其進行規範。“不要強調純粹性,而要強調標準化——動態的、靈活的規範”。然而,網絡已經逐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英語也日益占據語言交流媒體的主流。當英語和網絡結合起來,誰來捍衛漢語的地位?漢語的純潔性不是某些人能維持的,而是代代相傳的。
有些網絡詞充其量只是“舊詞新義”,頂多在漢語詞典裏創造壹個新詞條。但是,這種外來的網絡詞語,讓漢語忍無可忍。尤其是在“打字輸入文明”逐漸取代“寫信文明”的現代,中國人盲目追求“捷徑”和“新奇”的心理會嚴重傷害中國人。雖然這種趨勢看似不可避免,但這是文化價值的內因,超出了個人能力。采取壹些具體措施是不可能的。或許可以依靠發揚壹種“捍衛中國傳統實用主義範式”的價值理念。
作者簡介:齊曉蓉,1988出生,女,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語文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