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長安最長的壹天》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借助這個話題來說說唐代的大象吧。唐代的大象不僅用於宮廷禮儀,也用於打鬥和舞蹈。大象早已融入了唐文化的方方面面。讓我們了解壹下唐代的大象。
中原的黃河流域,古代的中國象,也就是現在的亞洲象,曾經廣泛分布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中下遊地區,向北遠達河南省北部。在現代考古發掘中,泰安和郫縣出土了象牙梳和象牙管。除了象牙碗、象牙杯、象牙梳等日常用品,河南安陽殷墟也出土了亞洲象頭骨化石。
結合以上信息,結合“李周”,河南在古代被稱為“禹州”。“宇”是會意字,代表壹個人手持大象,表示古代大象在河南分布廣泛;但古代的“禹州”與現代河南省的地理位置並不完全壹致。古禹州壹般指黃河流域,說明中國的古象曾經廣泛存在於古黃河流域。只是到了周後期,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黃河流域已經很少見到大象了。
在嶺南地區和長江流域,由於戰國時期的氣候變化,大象活動的領域逐漸南移。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亞洲象在中國的分布區域已經退到了長江流域南部。
可見,南北朝時期,大象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但到了漢朝末期,亞洲象已經退到了長江以南。當時長江南岸的孫權送給長江北岸的曹操兩頭大象,對曹操來說已經是稀有動物了。由此可見,在曹操統治的長江以北地區,當時的野象基本滅絕,而江南的野象並不多,否則孫權也不會這麽小氣,只給了兩頭大象。
在雲南省,隨著黃河和長江流域人口的增加,林地不斷被開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再加上連年戰亂,適合野化生產的環境越來越少,其分布區域也逐漸向南方縮小。到了宋代,廣西、福建的野生亞洲象相繼滅絕。到明末,只有雲南省有野象。
簡而言之,在6000年的歷史中,中國野生大象的分布可以北至黃河中下遊,南至雷州半島,東至山東半島,西至長江三角洲,西至雲南的中緬邊境,再向南逐漸縮小。現在雲南只要有野象。
唐朝地理區域劃分為15路,其中野象聚居的道路有四條,分別是淮南路、江南路、山南路、嶺南路。這四個區域的覆蓋範圍相當大,大致相當於秦嶺淮河以南的整個區域。淮南道包括漢九江、廬江、江夏三縣在內的十二州五十三縣。淮南路野象活動記錄如下:
文獻中的州是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和縣。這個故事雖然是《太平廣記》中收集的小說說話人,難免有誇張、捏造的成分,但200頭以上的大象數量也能說明當時野象的數量。
江南道涵蓋古揚州南疆,包括惠濟、廬江、張羽、桂陽、漢丹陽等郡,以及長沙、南郡、江夏等郡,共51州,247郡。關於野象在江南路的活動,文獻記載如下:
文獻中提到的華容縣,在唐代屬於越州的巴陵縣,也就是今天湖南省的洞庭湖流域。荊州的地理範圍大致在今天湖北省的中南部。唐代,京山屬象州南漳縣管轄,屬漢水流域。當然,荊州當地的野象和文旦國捐贈的馴養象不是壹個品種,是在京山南部養殖的,說明京山南部適合野象生存。
周迅、潮州指現在的惠州、潮州,雷州相當於今天的雷州半島。今天惠州的博羅山有壹座象頭山,名字的由來與唐代的大象有關。以上資料表明,唐代嶺南路地區廣泛分布著大象。曾經有人抓大象爭鼻子,以燒烤為主。大象的鼻子嘗起來又肥又脆。
雖然唐代嶺南路、江南路、山南路、淮南路都有野象,但唐代地方貢品中只有嶺南路出現了象牙,這也說明唐代嶺南路是野象最集中的地區。
大象在唐代最重要的用途是鬥象和舞象。這些大象被人類馴服,為人類服務。這些馴服的大象是唐朝統治者的娛樂工具。雖然唐朝南方有很多野象,但生活在長安的馴服象主要是從國外進貢。
至於為什麽不在中國訓練大象,用外國的貢象?筆者認為,可能是出於以下幾點。首先,唐代當地的野象體型可能並不大,入朝後很難顯示出唐帝國的尊嚴。其次,林逸和其他熱帶國家有著悠久的馴象歷史,當地領導人經常用大象來象征他們的崇高地位。這些王國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宮廷象儀,可供唐朝宮廷使用。最後,這壹點非常重要。唐朝以其強大的國力和開放的姿態,吸引了從四面八方來到中國的外國諸侯,並用外地進貢的珍禽異獸裝飾宮廷,更好地展示了唐朝作為世界中心的雄偉大氣。
臨猗國,疆域大致在今天越南的中南部。從唐高祖李淵時期,臨猗王開始朝貢,到唐德宗時期,共朝貢33次,其中馴服大象多達12次。據袁貴說,開元元年,獻了五頭大象,開元十九年,貢馴服了四頭大象。據唐姚輝說,唐玄宗天寶八年,壹次馴服了二十頭大象。林逸是擁有最多貢品大象的國家之壹。
真正的蠟國,其領土包括現在的柬埔寨、老撾等地,在林逸的北部。真臘王國在永輝貢獻了兩年的大象訓練。
文旦國是從真臘分裂出來的壹個國家,在唐代宗呆了六年。文旦王進貢唐朝馴服了十壹頭大象,唐德宗進貢十四年馴服了三十二頭大象,關在景山之南。
沾益,又稱沾坡,位於荊家河以南。書屋袁貴記載“沾益使訓犀牛”。
南詔是唐朝西南的壹個政權。據文獻記載,南詔國共向唐朝進貢26次。其中《新唐書》記載,貞元十年,南詔國貢“象、犀、馬。”
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自唐太宗以來,波斯先後20多次派使節到唐朝進貢,其中天寶五年就有壹頭犀牛和壹頭大象。
總之,唐代馴象的主要來源是支那的熱帶地區,特別是文旦、林逸等國。至於大象是怎麽來的,走的是哪條路,作者認為其中壹部分是在使臣和馴象師的護送下,經過長途跋涉,由陸路來到長安的。還有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到唐朝的港口,再運到全國各地。
宮廷大象訓練的用途,唐代宮廷園林中飼養的大象,主要用作宮廷象征和觀賞動物。我們先來了解壹下形象,形象就是禮儀儀式中使用的大象。在中國,在儀式中使用大象有著悠久的歷史。大象因其龐大的身軀和莊重的舉止,能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到了漢代,大象開始使用《皇帝鹽水書》中的左首。
到了唐代,雖然在官方的儀生制度中沒有具體的儀像描述,但根據資料來看,宮廷儀式中確實有大象。大象參與宮廷儀式在《新唐書》、《唐姚輝》等史料中有明確記載。
雖然大象在唐代作為樂器的作用不如漢晉時期突出,但在其他宮廷活動中,尤其是娛樂表演中,卻非常引人註目。唐中宗還帶領壹百名官員參觀了李隆基的官邸,並在隆慶的水池上做了壹艘彩色的船,讓大象踩在上面。唐玄宗時期,玄宗酷愛律動舞蹈。每當舉行宮廷宴會時,除了歌手和舞蹈演員之外,還會安排巨大的大象進行表演。
由此可見,如此龐大的動物,在富麗堂皇的唐朝宮殿裏,隨著鼓點和音樂溫順地舞動著龐大的身軀,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唐朝宮殿裏的舞蹈大象很可能是模仿外國的儀式。安史之亂前夕,唐朝的舞象全部落入安祿山之手。安史之亂後,舞象散見於民間,難覓蹤跡。
唐代大象不僅用於宮廷禮儀或表演,還用於對外戰爭。有壹次,壹個諸侯國向唐朝請求大象的支持。
可見唐軍戰象之多,否則不可能支援他國。這些戰象大多是被外族諸侯俘獲或在戰爭中捕獲的。張繼在《送南遷人》中寫道“海國鬥騎象,滿城用銀。”這個海國在唐朝南方近海,可見唐代熱帶地區使用戰象還是比較普遍的。
唐朝宮廷馴服的大象多來自外來貢品,而唐朝當地的大象被獵人捕捉馴化後,往往用於民間飼養使用。
以上材料都是說民間唐人抓大象吃象鼻,尤其是燒烤,味道更好。此外,雲南豪族還飼養大象拉車,裝載重物。當時雲南雖然不是唐朝的疆域,但我們也可以從資料中推斷,在唐朝的南方,人們會用馴象來幫助農耕。
大象在現實生活中被勞動人民所使用,無論是用來搬東西、運輸還是耕田,從而減輕了人們的負擔,這與馴服大象在法庭上的作用只是為了娛樂和儀式不同。
當然,與牛馬相比,大象在民間還是鳳毛麟角,使用範圍也遠沒有那麽廣泛。為了農業,把巨大的野生大象馴養成家畜是不容易的。民間物件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象牙上;南方的象牙是呈獻給朝廷的主要當地產品。
唐朝的統治者熱衷於收集象牙制品,象牙也被用作宮廷雕刻和裝飾的材料。此外,象牙還有醫療價值。醫聖孫思邈在《備急用方》中記載了壹個用象牙屑制成的外用方子。
唐代雖然有少數地區捕殺大象,但普遍崇拜大象,大象也對唐代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佛教、道教和傳統哲學方面。筆者試圖從傳統哲學、佛教、道教三個方面來說明唐代大象文化的影響。
傳統哲學認為太極生二器,二器生四象。這種形象是傳統哲學的早期思維方式,也反映了古人看待問題的視角,從整體上把握,從聯系的角度把握,進而找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
在古代自然哲學中,象是指事物的樣子、表面和外觀。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形象”,比如氣象、天象等等。大象還引申為自然規律、常識和大道。動物“大象”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精神文化和思維習慣中。
古代帝王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也是希望有壹頭大象的“大象”,憤怒而不失威力地讓各國臣服;大象有百獸之王的光環,與道教相結合。稱唐朝有大乘之象,外族來朝的統治思想逐漸融入唐朝的治國理念。
大象體現在佛教中,佛教認為佛陀是白象的化身。在佛教中,白象象征著吉祥、繁榮和力量。此外,佛教還認為大象撐天地,佛教印章中有背上有毛毯的圖案,就是源於這個道理。
在佛教中,大象被認為具有與人類相似的品質,如機智、聰明、善良、忠誠正直、虔誠、穩重、淳樸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逐漸被人們接受,並迅速興盛起來。在唐代寬容的社會風尚中,佛教更加盛行,佛教中崇象的觀念加深了唐代對大象的崇拜和喜愛。
到了唐代,大象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成為吉祥物。唐人也相信大象可以與神靈交流,是人神之間的使者。中國古代的墓葬兩側通常有石雕的大象雕像,這也與佛教崇象意識有關。
道教中的因果報應思想也融入了圖像文化。
可見,人們把大象視為正義的化身,公平的使者。
老子在《道德經》中引用了“大象無形”這句話來闡明“大象”的至高境界。這裏我想表達的哲學是,不拘泥於某些事物和模式,才是事物最壯麗的境界。當然,這裏的形象不是指動物大象,也不是指事物淺薄的形狀和表象,而是指道家哲學中抽象而深刻的“道”。
象即道,是指導萬物運動變化的自然法則。這個規律包含在壹切現象和事物的發展中。只有掌握了大象,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太平廣記》、《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