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40文獻識別碼:A
摘要:“我認為教育是人生的壹個過程,而不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這句話指出教育是生活、成長和經驗的轉化,體現了教育與生活的深刻聯系。
關鍵詞:杜威;教育理念;實用主義;素質教育
大家對杜威並不陌生,他是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理論家、教育家、教育改革家。作為壹名教育家,杜威廣受世人尊敬。杜威強調教育的實踐性和普及性,強調教育的開放性、創造性和個性,強調學與用的壹致性,強調教育與生活的深刻聯系,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成功引領了許多國家的教育實踐和改革。作為教育改革家,杜威體現了他的實用主義哲學的探索精神。另壹方面,他和妻子在芝加哥成立實驗學校,通過實踐總結教育理論,驗證他的教育理念的適用性。杜威寫過很多教育哲學方面的書,比如《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教育中的道德原則》、《民主與教育》等。,並對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入探討。杜威的論述表明,他的教育哲學中包含著豐富的素質教育思想。其實素質教育的思想早就有了,雖然素質教育是近代才被重視和實施的。比如“因材施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統的教育觀認為,教育是傳授知識的工具,教師可以通過傳道授業解惑來引導青少年讀書寫字,向學生灌輸盡可能多的知識;教育只是為了傳遞知識;壹個人擁有的知識越多,他或她的才能就越高。這屬於傳統的認識論或認識論。
相比之下,杜威認為教育是成長、生活和經驗的轉化。“社會不僅通過傳播和交流繼續生存,也可以說是通過傳播和交流而生存。”②在社會傳播和交流中,文字是最重要的社會傳播和交流工具。教青少年讀書寫字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但是,社會進步了,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學校的任務只是教年輕人讀書寫字,就會導致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脫節,教育就會誤入歧途。這種傳統教育應該改革。“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我們的社會生活正在經歷徹底和根本的變化。如果我們的教育必須對生命有任何意義,那麽它必須進行相應的徹底變革。”因此,杜威的教育哲學反思了傳統教育觀的知識論和認識論,轉向了現代教育的理解、應用、實踐和創造的實用主義認識論。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僅僅是讀書。
“什麽是教育?”這個問題是杜威教育哲學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中提出了壹個不同於傳統的教育概念。他說,人類不同於普通動物,人類是群居動物。社會的構成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可以相互交流的信仰、理想、希望、目標、意識、感情等精神因素。沒有這些精神因素,人即使密密麻麻,也很難形成真正的社會。這些精神因素如何培養?杜威說,這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交流,而教育是接觸和交流的有效渠道。在最初的人類社會,人們在社會交往和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增長見識,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就人類而言,信念、理想、希望、快樂、痛苦、實踐的再創造,伴隨著物質存在的更新。通過社會群體的更新,任何經驗的延續都是真實的事實。教育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這種生活的社會延續。”就這樣,杜威提出了教育就是生活。青少年兒童參與生活的經驗越來越多,經驗量擴大了,用經驗指導生活的能力增強了,已經發展成為成年人。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改造環境,推動時代前進。所以時代的性質基本上取決於前壹個時代對兒童活動的指導。兒童在生活中逐漸成熟。他們還沒有能力,只有成熟了才會有能力。孩子從沒有能力發展到有能力,就是成長,就是發展。可以說孩子接受了完整的教育。“我們的最終結論是,生命就是發展;不斷的發展和成長就是生命。教育方面,是(1)教育的過程,沒有超越自身的目的;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過程是壹個不斷重組、改造、轉化的過程。”所以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成長。期刊論文的分類查詢在於期刊圖書館的教育是成長的,教育的過程是壹個不斷成長的過程。教育必須壹步壹步實現當下的可能性,使個體更適合滿足後來的要求,不斷成長為未來的人。杜威認為,社會生活和環境不是壹成不變的,它們總是在變化的,沒有終極邊界。孩子要適應環境,形成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的能力,在生活、成長和經驗轉化中獲得知識、能力、思想和感情,審時度勢,適應不斷前進的社會,成為未來創新的先鋒。杜威把教育歸因於成長和經驗的不斷重組和轉化。在經歷的每壹個階段,學到的東西都可以構成經歷的價值。“教育是經驗的轉化或重組。這種轉化或重組不僅可以增加體驗的意義,還可以提高指導後期體驗過程的能力。”這樣,杜威提出了教育是經驗的轉化。
杜威指出,教育是對生活、成長和經驗的改造。沒有生活和經歷,就沒有成長,就沒有教育。在提出這壹新穎觀點的同時,杜威對壹些教育理論進行了反駁。首先,他批評了斯潘塞關於教育是為成年生活做準備的理論。這種理論只是把成年人需要的知識灌輸給缺乏理解的孩子,滿足了成年人的需求。孩子很痛苦,接近被虐待。杜威指出,如果引導孩子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多的經驗,他們就會不自覺地過渡到成人滿意的生活。其次,杜威批判了黑格爾和福祿貝爾關於教育是發展兒童先天理性的理論。黑格爾認為,人類具有絕對純粹的理性,教育就是由內而外發展這種理性。但黑格爾的發展指的是作為教育的神秘莫測的理性的發展,而不是繼續生活或成長。這種發展其實是為成年生活做準備。因為先天的理性和成年人的需求是孩子無法理解的,所以孩子不理解的關鍵因素還是被忽略了。第三,杜威批判了洛克關於教育是訓練頭腦的理論。洛克認為,人被賦予記憶、思維、想象等各種心智能力,教育就是培養這些心智能力。其實人並不像洛克說的那樣有這些心智能力;如果有,也只能是在生活和成長的過程中,也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和增強的。脫離現實生活孤立、抽象地訓練記憶、思維和想象力是荒謬的,就像沒有食物、空著肚子訓練消化能力壹樣荒謬。第四,杜威批判了赫爾巴特的理論,即教育被理解為教師按照統覺的過程向兒童提供教材,從而形成兒童的概念。由於這種理論忽略了幼兒的潛在動機,沒有引導他們有意識地求知,幼兒被視為被動吸收知識的容器。第五,杜威批判了福祿貝爾和赫爾巴特少數弟子關於教育是人類文化表征的理論。福祿貝爾和他的壹些弟子認為,人類依靠生物進化來再現種族的生理發展,而教育是壹個種族文化再生產的過程,是壹種追溯性的工作。童年應該接受早期人類文化的教導,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該給予發達時代的文化。杜威指出,過去的文化應該輔助生活、成長和經驗轉化,教育不應該重復前人的腳步。雖然過去和現在的聯系不能斷,但是借過去是為了認識現在,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和成長今天的少年兒童。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成長、經驗轉化的理論與素質教育有相通之處。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成長和經驗的轉化,強調要把孩子從書本中解放出來。杜威認為,兒童天性好動,能夠根據活動帶來的喜怒哀樂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活動,以適應環境。孩子天賦的潛在動機是強大的,教育必須尊重和利用它。而傳統教育錯誤地把教育理解為老師講,學生被講,沒有激發孩子自動求知的天性,強迫孩子學習背誦代表事物的符號,也就是書本。這種教育忽視和壓迫孩子的天性,沒有調動孩子的內在動力,脫離了孩子的需求,孩子缺乏像鴨子壹樣學習和填鴨式的知識的動力。有的老師為了達到好的效果,試圖引誘學生學習,有的則類似於不喝水就強迫孩子就範,這簡直就是對學生的虐待和精神傷害。學生在受苦,教育的失敗是自然的。如果我們從孩子的實際生活出發教育孩子,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和需要,孩子的社會就會有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孩子就會充滿興趣,靈活地學習,真正理解事物的意義。正如很多教育工作者所認同的,“我要學”不如“我要學”,“我要學”不如“我喜歡學”。當然,杜威的教育哲學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豐富的內涵和明亮的素質教育之光。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學術界同仁的廣泛興趣和深入探討。
註:1,①、③引自《杜威教育文集》,陸達、劉立德、鄒海燕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卷,2008年,第7、39頁。
2.②、④、⑤、⑤分別引自陸達、劉立德、鄒海燕主編的《杜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卷,第9、7、52、77頁。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