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業布置的策略
①分層作業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先天稟賦和後天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不同的。壹般學生五六分鐘就能完成同樣的作業,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卻要拖半個小時或壹個小時。因此,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壹個成功的體驗,教師必須采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那套作業,采摘自己的“果實”。學生的作業壹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a組:基礎題:側重於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壹般適合“學困生”;
B組:綜合拓展題,旨在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壹般適合中學生。
C組:聰明題,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壹般適合尖子生。
因為分層作業的難度合適,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自己的作業不再有困難。即使有困難,努力(獨立思考或請教同學)也能很快完成,學生可以“壹跳摘果”,這無疑會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更高的層次挑戰。
②明確要領。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忘記“做什麽作業”或者“作業的要求很模糊”,從而沒有完成作業的情況。為了提高作業的質量,教師應該通過作業直接告訴學生想學什麽,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
2、作業的形式
根據小學數學的特點,作業壹般分為鞏固作業、預備作業、合作作業、實踐作業和閱讀作業。
①鞏固作業。所謂鞏固作業,就是根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掌握基礎知識的實際情況,在課後需要進壹步鞏固的練習。課本上的大部分習題都可以作為鞏固作業的內容。這種作業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和掌握各種技能,鞏固對概念的理解,使作業的主要內容。
②預習作業。這是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對新知識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技巧、思維方法進行復習鞏固的作業。比如,在學習兩步計算應用題之前,可以設計兩個連續題的簡單應用題;分數除法教學前,可以設計壹些整數除法和商不變性的練習。預習作業在學習新知識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能認真正確的回答,吸收新知識也就順理成章了。從知識正遷移的理論分析,設計預習作業是為了充分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又降低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可以事半功倍。
③合作作業。現代教學最顯著的特征是“立體化”和“小組討論”,即針對具體教學問題的合作學習(如討論)保證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多渠道信息交流。然而,由於我國班級人數眾多,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夠順暢。所以要註意設計合作作業來彌補這個缺陷。
住在附近的同學討論解決合作作業時,討論的結果可以在第二天的數學課上由同組的壹個同學向全班匯報(或者由本組的同學輪流匯報)。通過這樣的作業練習,既能解決問題,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還能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④實踐作業。就是讓學生操作,實驗,鞏固所學知識,理清概念,探索新知。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他們提供充分的機會從事教學活動。幫助他們在資金查詢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比如,教完《實測》後,可以安排學生課後在野外行走、目測。學習“百分比”後,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飼料廠,考察各種飼料的配比方法,學習“統計圖表”,讓學生了解家庭用電、用水的數據...學生可以在壹次次的實際應用中將所學的書本知識與生產生活有效結合。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使用價值和社會價值,於是以正確的態度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針對作業的現狀,在作業的設計上,要少布置壹些已經抄襲、機械做的短期作業,多設計壹些需要學生主動探索、收集、整理、獲取信息,並綜合運用這些進行創新的開放性長期作業。比如讓學生當作家和編輯,藝術家出版手抄報,讓學生充當小記者采訪名人,或者人們可以組成學生團隊開展社團活動,學習寫調查報告...在這方面,國外的壹些做法值得借鑒。
⑤閱讀作業。這是壹種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獲取知識的作業形式。如“幻方問題”、“高斯和問題”、“中國的余數定理”等都是學生在課本上想知道卻碰不到的新鮮內容。向學生介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情況,講述陳景潤勇攀數學高峰的故事。數學作業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來確定。關於作業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但研究的目的只有壹個,就是提高作業的質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作業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創造時間從事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天性,鍛煉他們的能力,讓孩子有足夠的機會觀察和參與成人的生活,學會與成人交流。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在談到家庭作業時說:“學生在做作業時必須給予休息時間,休息時間應該這樣配置,即當作業完成,學生會感到極大疲勞時,休息時間應該比作業開始的時間長,休息次數應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