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四月初八,又稱浴佛節、佛誕節、龍舟節,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起的宗教節日,但也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其中浴佛、齋戒、結緣、放生、乞兒等在過去廣為流行。
2.浴佛
相傳農歷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生日。這壹天,僧尼們都要放上燈籠和蠟燭,把銅佛放在水裏,給佛洗澡。普通人爭錢,放生,求佛加持,各種廟會出現。農歷4月8日,全國各地的佛教寺廟都會舉行佛誕,並供奉香火。在北方,據說農歷4月18日是泰山皇後畢夏·袁俊的生日,也就是舉行苗豐廟會。在南方,龍華、九華、姑蘇也有盛大的廟會。廟會期間,還有打樁佛塔的活動。可見中國的廟會是多種多樣的,有佛教廟會,也有道教廟會,還有佛、道、儒結合的廟會。北京的苗豐山廟會既有道教內容,又有許多佛教元素,但其花會卻是各種廟會。
3.快速會議
齋戒會又稱快會、善會,由僧人召集,邀請善男善女於農歷四月八日參加會議,誦讀佛經,齋戒。由於參與者想吃飯,他們不得不支付“錢將被打印”。飯菜包括面條、蔬菜和酒。
在洗佛節期間,人們會索要洗佛水。
節日飲食包括吃“不落夾”,“不落夾”是蒙古語,是粽子的名字。還有壹種黑米,方法是把米泡在黑蔬菜裏蒸出來就成了黑米。這種食物最初是供奉佛的,後來演變成了佛浴節的飲食。當時有放舟粥的習俗。
4.變得依戀
浴佛節還有壹個親和活動。它以慈善的形式,祈求來世。民居依附於豆子,寺廟、宮廷也不例外。四季豆要在宮裏煮,給宮女和內廷大臣吃,叫“吃豆”。
5.釋放;排放;發布
佛教提倡不殺生,釋迦牟尼沐浴節期間流行放生的習俗。放生來源更早,宋代就有記載。古代有放生美國的傳說,民間有玳瑁放生。
6.尋找孩子
雖然農歷四月初八是浴佛節,但人們總是在節日活動中表達自己的願望,求子就是壹個突出的例子。也有無數人到處為孩子拜觀音。《吉林怪民間話》說:“四月二十四日寂地白山舉行廟會,嗣求觀音閣,盜蓮座紙糊童子,褥放家中。都說夢想能贏。”這個偷紙娃娃和抱泥娃娃性質壹樣。山東聊城有觀音寺,祠前有許多小泥人,有坐者,有登高者,有舞蹈者,均為男性。4月8日,不孕婦女常去拜觀音,送別生辰女神,乞求壹個泥娃娃,用紅繩系住脖子,稱為綁娃娃。有些人還是用水服用,以為可以懷孕生子。除了提供畢夏袁俊,泰山也很受歡迎,為兒童打賭,即在樹上放壹塊石頭,系壹條紅線,以便獲得好運。陜西延安的梁青山有壹個廟會,向龍王祈雨。同時設置了壹個關口。12歲以下的孩子,腰上綁著草繩,手裏拿著壹只公雞。他們先從鍘草機下扔出壹只公雞,然後自己爬過去,俗稱過關。從那以後,他們每年都很安全,標誌著成年。
7.崇拜醫學之王
此外,在佛浴節前後,還有其他宗教活動,如慶祝菖蒲生日、農歷四月十八消災、驅除疫病、請經營者治病、以偶像治病等。人們還積極祭祀藥王,祭祀華佗和孫思邈。受道教影響,他們還崇拜醫聖,神仙流行采藥,進行聚藥活動。這些活動不是偶然的,因為巫醫在中國自古以來就很流行。後來中醫有了很大的進步,出現了很多名醫。除了以上幾位,還有扁鵲和李時珍。中醫是緩解民間疾病的重要手段,而那些拜神拜佛的多是為了緩解疾病。所以廟會上賣藥治病的人也不少。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的人,習慣於崇拜中醫的祖先——藥王、醫聖。
壹些少數民族也慶祝浴佛節,其中苗族慶祝農歷四月初八。
當地活動
農歷四月初八不僅限於浴佛。事實上,它是壹個古老的節日,不同的地方流行不同的節日和習俗。山西鄉寧在白山(後改為結義寺)舉行集會,祭祀晉國大夫荀,後來又祭祀、張飛、劉備。在會議上,他們爭奪油餅,也被稱為油餅會議。傳說牛王是神,各地都在農歷四月初八慶祝牛的生日,稱為牛王生日。浙江麗水有搶牛饅頭的習俗,也是祭祀牛的產物。牛是農民的寶貝,是農耕文化的象征,所以對牛的喜愛也被帶到了節日裏。河南省鄧縣農歷四月初八會祭祀瓜、馬、武術,還會展出黃瓜。江南很多地方為了紀念孫臏和龐涓的鬥智鬥勇而慶祝黑米節,後來演變為拜佛做黑米餅。在天津,人們舉行鬼節來祭祀那些冤死的人。1,沙溪浴佛節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浴佛節。浴佛節當天,家家戶戶都吃錢麓安糕點,然後上街觀看全民參與的大型遊行慶典。
佛浴節遊行當天,從象角、聖獅、龍駒環三村出動大小金龍、銀龍、木龍10、L彩鳳、20頭醒獅、50個少女花籃。還有仙女散花、彩旗、八音樂、鑼鼓等隊伍,2000多人。這些民間藝術團隊分成兩隊,在街上巡回演出,並參加周圍幾個村莊的活動。當地人將這壹節日遊行稱為“快樂”,歡迎遠近賓客前來欣賞和參與活動。
2.天水浴佛節
天水的佛教活動歷史悠久,尤其是農歷四月初八的“洗佛節”。
這壹天,麥積山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蓋華寺石窟、巫山水簾洞石窟、木提寺石窟、秦城區南國寺、北道區凈土寺迎來了成千上萬的遊客。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石窟和寺廟舉行各種文化和娛樂活動,舉辦旅遊商品和書畫展覽等。,不僅豐富了節日的內容,而且引導人們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積極健康的氛圍中開展娛樂活動。
3.老北京浴佛節
浴佛節
——民間傳說4月8日
張新迪
農歷四月初八是古代的洗佛節,又稱洗佛節、佛誕節、龍華節。在浴佛節,老北京有很多習俗。佛教寺廟舉行紀念儀式,沐浴佛陀,舉行齋戒會議。這壹天,人們還有放生和吃附豆的習俗。在浴佛節前後,還有供奉觀音、乞兒以及供奉藥王的民俗活動。
相傳佛教是由古印度Kapylowei王國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創立的。自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北京等地出現了許多佛教寺廟。佛教寺廟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供奉著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佛像。
四月初八,佛浴節,老北京的佛寺都會在這壹天為釋迦牟尼舉行祭奠活動——功德儀式。法會後的壹個重要儀式是用香水給佛洗澡。《荊楚紀年》上說:“四月初八,各寺設齋,五香沐浴佛,* * *為龍花節,以為彌勒為來生之兆。”這是中國佛教史上對洗佛節的記載。
為什麽要給佛洗澡?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時非常聰明,會走路,會說話。他前後左右走了七步,指著天空說:“世上只有我壹個人。”大地因他的出生而感動,用九龍的水為他沐浴。因此,在四月的第八天,每個佛教僧侶都會將甘草茶煮成“香湯”,在悉達多喬達摩身上倒水,並在寺廟的沐浴亭中給佛陀洗澡。浴佛不僅是為了紀念佛的生日,也是為了洗滌人心的汙穢和黑暗,凈化眾生的心靈。在這壹天,佛教寺廟還會準備壹些素菜和飯菜招待信眾,這就是當時的“齋戒會”。與會的信眾要在齋戒前念誦佛經,齋戒後要壹些佛事洗水喝,或吃“黑米”,壹種佛寺煮的粥,以示對佛的虔誠。
老北京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佛寺,尤其是西直門外的滿堂紅。
曼居吉位於高梁河北岸。歷史上是集寺廟、宮殿、園林為壹體的寺廟,也是老北京著名的以楊柳為特色的風景瀏覽區。在舊社會,每年四月初壹至四月十五有半個月的廟會,所以是去遠足的時候。當時壹心念佛的善男信女都去曼菊吉燒香拜佛。《燕京年》記載:“遊人多,綠女紅男,夢路楊柳麥浪,收拾心神,格外清明陽光,在西郊赤誠。”這壹天有很多表演,如扒竿、翻筋鬥、拉筋(拔毛、說唱)、線軸(雜耍)、騎馬(馬戲)、解數、煙火、戲水等等。遊客騎馬或騎馬,散步,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
老北京流行在浴佛節放生。在這壹天,壹些佛教寺廟的僧侶和平民經常帶著他們自己或買來的烏龜、鳥和小魚到河邊或山野放生。
在浴佛節這壹天,老北京依然流行戒豆結緣的習俗。什麽是“棄豆結緣”?因為佛陀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是前世註定的,所以有“千裏之外有緣相會”的說法。因為黃豆是圓的,圓和棱諧音,所以和圓結緣。浴佛日變成戒豆吃豆日。這種習俗起源於元代,興盛於清代。在清宮,煮熟的五香大豆在四月初八分發給大臣、太監和女仆。
這種習俗在佛寺和民間更為盛行。4月初八開寺時,燒香拜佛後,帶進來的熟黃豆會倒進寺裏的籃子裏,代表與佛的結緣。在人們的家裏,這壹天,婦女們早早地用鹽水煮黃豆,然後虔誠地盤腿坐在佛堂裏,念誦“阿彌陀佛”,手中撚豆,每次都代表對佛的虔誠,用這種方法修身養性。在去廟會的路上,經常會有壹些婦女提著香囊和香燭,挨家挨戶地索要“緣豆”。不管他們知不知道,信佛與否的人都非常願意給壹些黃豆,不管想要多少,只為了結緣。當時壹些達官貴人的家裏,常常把煮好的黃豆放在屋外的器皿裏,讓路人餵,以示與四鄰和四面八方的人交上了好朋友,和睦相處,保證了壹方的安全。
雖然農歷四月初八是壹個沐浴佛的節日,但人們總是在節日活動中表達自己的願望,求子就是壹個突出的例子。也有無數人到處為孩子拜觀音。老北京也不例外。四月初八,老北京幾個著名的觀音寺也是香火鼎盛。
老北京的農歷四月是佛教活動比較集中的月份,四月初八更是熱鬧非凡。除了曼珠吉,還將有苗豐山頂的寺廟,以及玉泉山、碧雲寺、香山和崇文門外等其他佛教寺廟,藝術家也將表演各種節目。清朝末年,慈禧太後經常去苗豐朝覲,清宮太監和侍衛組成的“杠鈴會”也經常在苗豐上行走和表演。位於北京城西的戒臺寺,每年4月8日至15日還舉行“趕秋坡”和“打環壇”。《萬部雜記》記載:為前壹年四月初八至十五,僧戲築之地。當日下遊僧會,商賈如火如荼,旁邊有地,名為秋坡。國妓相競,俗雲追秋坡。”那時候會說,全國的歌者、舞者都在載歌載舞,人聲鼎沸,五彩繽紛,熱鬧非凡。
此外,在洗佛節前後還有其他宗教活動,如祭拜藥王的習俗。
以四月初八為核心的佛教文化活動,是老北京的壹種民俗和民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