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級歷史課件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了解歷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於過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學生對於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壹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壹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敘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壹、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註意三個問題:
第壹,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壹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壹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麽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於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裏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後闡述節慶活動是壹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2.七年級歷史課件
壹、轉變理念
歷史是壹門古老的學科,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沈沈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為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於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並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煉,並且運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盡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遊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後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壹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壹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征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壹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沖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對象是初壹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互聯網、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並且樂於參與教學,善於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並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了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於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壹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壹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叠、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註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松導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後,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當當》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松、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麽關系,並詢問:同學們是否願意帶著麥兜壹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復後,顯示今天的學習遊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設情境並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壹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了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後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置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後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屏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遊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壹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通過壹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壹個活動後,我引導學生回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叠、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於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壹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後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壹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裏,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壹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並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後,服飾也不再體現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妳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嘆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初中政治課中關於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是歷史學科能力的壹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征。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於統治階層又屬於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於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我說《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壹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壹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贊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後面的活動。
3.七年級歷史課件
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壹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壹勝壹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認識到每壹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打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設計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歷史情景,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視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設疑:1、說壹說妳知道的這壹時期的英雄(壹時多少豪傑)
2、妳喜歡曹操還是諸葛亮?為什麽?
師導:妳心中的曹操、諸葛亮與歷的曹操、諸葛亮是否壹樣?讓我們壹起來學習與他們有關的兩次戰爭。
探究新知
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爭
1、同時出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作戰示意圖
設疑:
①比較兩戰的作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有何異同?
②“我想問”:(學生提出問題,師生***議。)
2、“煮酒論英雄”:有人認為,曹操是*臣,諸葛亮遇事先知,請說說妳的看法。
3、播放《火燒赤壁》片段
師導:赤壁之戰的結果如何,對當時的局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出示動畫:三國鼎立形勢圖
(解釋“鼎立”的含義)
2、設疑: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
3、自學教材
(師強調:夷洲即臺灣,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妳認為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活動與探究
1、三國諺語知多少。
2、根據妳的所見所聞,哪些與三國文化有關(如廣告、旅遊景點、物品等)?
結束:(出示課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4.七年級歷史課件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壹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妳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壹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妳壹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咤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妳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妳的理由。
2。思考壹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麽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5.七年級歷史課件
[教學目標]:
壹、知識能力:了解秦的暴 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 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 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 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秦的暴 政 2、大澤鄉起義
難點:1、秦朝暴 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後,建立起中國歷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壹套什麽樣的制度,並且為了鞏固統壹采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麽為什麽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麽我們就壹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後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壹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壹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咱們壹起來看本節課的第壹部分,秦的暴 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壹.秦的暴 政
1.秦朝賦稅、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壹首歌謠,然後告訴老師,妳從這則歌謠裏得到了什麽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稅沈甸甸;
飯菜不得飽,壹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說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麽咱們換句話說這是什麽現象?對,賦稅很重,還有什麽?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幹的?對,國家,那麽咱們可以說是什麽?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壹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於處死,也逃不脫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拐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 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采用這種野蠻殘 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說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稅、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渴望著改變。終於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著殘 暴的秦始皇死後,生活能輕松壹些。人們的願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後,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壹山不容二虎,此後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後來劉邦善於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壹起回顧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消失了。席卷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麽深刻啟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 政。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