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人:
審核人:
審批人:
陜西電力建設公司
2013年6月18日
常見質量缺陷的預防措施
工程質量通病壹直是工程建設中的突出問題,給工程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防治工程質量通病是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工程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我們工程建設中各責任方的責任。為進壹步提高工程質量水平,有效杜絕質量通病,特制定以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壹、鋼筋工程壹般質量通病
(1)原材料
1,表面腐蝕
(1)現象
鋼筋表面出現黃色浮銹,嚴重變紅,時間長了變成深褐色,甚至魚鱗剝落。
(2)原因分析
儲存不良,雨雪侵蝕,儲存期長,倉庫環境潮濕,通風不良。
(3)預防措施
鋼材原材料應存放在倉庫或工棚內,地面應保持幹燥。鋼筋不應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場地周圍應采取排水措施,盡可能縮短堆放周期。
(4)治理方法
淺黃色和輕微浮銹不需要處理。紅褐色銹斑可用手工鋼刷清除,盡量采用機械方法。對於腐蝕嚴重、銹皮脫落的,要研究是否降級使用。
2.混合
(1)現象
鋼筋品種、等級混雜,不同直徑的鋼筋堆放在壹起,難以區分,影響使用。
(2)原因分析
原材料倉庫管理不當,制度不嚴;如果直徑相近,有時可以通過目測來區分;技術證書沒有與實物鋼筋同時送到倉庫。
(3)治理方法
發現混放情況,應立即檢查清理,重新堆放。如果堆放工作量大,不容易清理,應做好加固標記,並註意備用材料。應立即跟蹤使用的混合鋼筋,並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3.原材料的彎曲
(1)現象
鋼筋在運輸到現場時被發現有嚴重的鋸齒形。
(2)原因分析
運輸時尚車不註意;運輸車輛短,帶鋼過度彎曲;用吊車卸貨時不小心鉤住或堆積;超重堆疊。
(3)預防措施
用專車拉運,盡量用吊車卸下較長的鋼筋。
(4)治理方法
用矯直臺矯直彎頭。對於彎曲處圓弧半徑較小的硬彎,矯直後檢查是否有局部細微裂紋。局部不平直或有裂紋的不得用作受力鋼筋。
4.成型後出現彎曲裂紋
(1)現象
鋼筋成型後彎頭外側出現橫向裂縫。
(2)預防和控制方法
取樣檢查冷彎性能,分析化學成分,檢查磷含量是否超過規定值,檢查是否因彎曲或厚度前磕碰形成裂紋。如果有這種痕跡,屬於局部外傷,不需要對原料性能進行復檢。
5、鋼材原材料不合格。
(1)現象
在鋼材原材料抽樣檢驗中,不符合技術標準要求的。
(2)原因分析
鋼筋出廠時不合格,以至於整批材料不合格或不均勻。
(3)預防措施
進入現場的原材料必須送樣檢驗。
(4)治理方法
另取雙份樣品進行二次檢驗。如果仍不合格,該批鋼筋不允許使用。
(2)鋼筋加工
1,切割尺寸不允許。
(1)現象
切割尺寸不允許或切割的鋼筋末端不平整。
(2)原因分析
定位尺寸不準確,或葉片間隙過大。
(3)預防措施
嚴格控制其尺寸,調整固定刀片與沖孔刀片的水平間隙。
(4)治理方法
根據鋼筋的位置和剪切誤差,確定是否可以使用或返工。
2、箍筋不規則正方形
(1)現象
矩形箍筋形成後,邊角不是90度或兩條對角線長度不相等。
(2)原因分析
箍筋邊長與設計要求誤差過大,彎曲角度控制不嚴格。壹次彎多個箍筋時,不是壹個壹個對齊的。
(3)預防措施
註意操作,使成型尺寸準確。壹次彎曲多個箍筋時,應在彎曲處逐壹對齊。
(4)治理方法
當箍筋形狀誤差超過質量標準允許值時,對於1級鋼筋,可將彎曲點重新調直,然後進行彎曲調整,但對於其他品種的鋼筋,不允許再次彎曲。
3、成型鋼筋變形
(1)
鋼筋成型時形狀準確,但堆放時發現變形和角度偏差。
(2)原因分析
成型後落地過猛,或因地面不平,或與其他鋼筋相碰;堆疊在壹個高壓彎裏,頻繁搬運。
(3)預防措施
搬運和堆放要輕拿輕放,放置要平整;盡可能根據施工需要運至現場,用後堆放,具體情況具體處理。
(3)鋼筋安裝
1,不允許骨架尺寸。
(1)現象
樓板外面綁的鋼骨,放在裏面放不進去,或者模板刮花。
(2)原因分析
如果成型工藝能保證尺寸合格,應從安裝質量上找原因。影響安裝質量的因素有兩個,很多鋼筋沒有對齊。綁紮時,某根鋼筋偏離規定位置。
(3)預防措施
綁紮時,將多根鋼筋的端頭對齊,防止鋼筋綁紮歪斜或骨架扭曲。
(4)治理方法
松開導致骨架形狀和尺寸不準確的個別鋼筋,重新安裝綁紮。千萬不要用錘子敲,以免骨骼其他部位變形或松動。
2、保護層不允許平整
(1)現象
澆築混凝土前,發現平板保護層厚度不符合規範要求。
(2)原因分析
保護層砂漿墊塊厚度不準確,或墊塊較少。
(3)預防措施
檢查砂漿墊塊厚度是否準確,根據平板面積適當多墊。
(4)治理方法
嚴禁在澆築混凝土前及時采取措施補救保護層。
3.柱外伸鋼筋錯位
(1)現象
下柱外伸鋼筋從柱頂甩出,位置偏離設計要求太多,與上柱鋼筋搭接不直。
(2)原因分析
鋼筋雖經安裝後自檢合格,但因固定鋼筋措施不可靠而發生變化,或澆築混凝土時被振動器或其他操作機械磕碰,及時糾正滑移。
(3)預防措施
1)在懸挑部分加臨時箍筋,按圖案位置安裝,然後用模板固定,重復壹遍後再澆混凝土。如有位移,應在澆築混凝土前糾正。
2)註意澆搗和澆築混凝土的操作,盡量不要碰撞鋼筋,在澆搗和澆築混凝土的過程中,由專人隨時檢查並及時糾正。
(4)治理方法
當無法閉合搭接時,上部柱鋼筋仍應保持在設計位置,並應采用墊焊。
4.同壹部分有太多接頭
(1)現象
鋼筋骨架綁紮或安裝時,發現同壹截面內鋼筋接頭過多,其截面積占鋼筋總截面積的百分比超過規範規定值。
(2)原因分析
1)鋼筋攪拌時沒有認真考慮原材料的長度。
2)忽略部分鋼筋不允許采用綁紮接頭的規定。
3)忽略配置在構件同壹截面的接頭,其間距不應小於搭接長度。對於接觸對焊接頭,30d範圍內視為同壹截面,但不小於500mm,其中d為鋼筋直徑。
4)分不清鋼筋是在受拉區還是受壓區。
(3)預防措施
1)配料時,按物料清單的配筋號,然後畫幾個分號,表示哪個分號對應哪個分號。對於同壹個搭配不同的安裝方式(同壹個搭配,每個分號都是壹個壹個安裝的),要加上文字說明。
2)切記軸向受拉鋼筋接頭和小偏心受拉桿件應采用焊接,不得采用綁紮接頭。
3)理解規範中規定的同壹節的含義。
4)如果連接或受壓區不明確,接頭位置應以受壓區的規定為準。如果安裝人員和配料人員在鋼筋安裝過程中對受拉或受壓有不同的理解(取料時有多少個分號),要討論解決。
(4)治理方法
鋼筋骨架未綁紮時,發現接頭數量不符合規範要求,應立即通知配料人員重新考慮設置方案。若鋼筋骨架已綁紮或安裝,則根據具體情況處理。壹般情況下,應拆除骨架或取出有問題的鋼筋進行返工。若返工影響工時或工期過長,可通過加焊助條解決(或個別情況研究後可采用綁紮助條),或綁紮搭接改為電弧焊。
5、曝光
(1)現象
拆除結構或構件時,發現混凝土表面有鋼筋外露。
(2)原因分析
保護層砂漿墊塊太薄或脫落。由於鋼筋成型尺寸不準確或鋼筋骨架綁紮不當,導致骨架輪廓過大,與模板局部沖突。振搗混凝土時,振搗器敲擊鋼筋,使鋼筋移位或造成綁紮扣松動。
(3)預防措施
砂漿墊塊應墊實可靠。鋼筋用預埋鋼絲架設時,應綁在鋼筋骨架外側。為了使保護層厚度準確,要用鐵絲將鋼筋骨架拉到模板上,並壓緊墊塊。嚴格檢查鋼筋成型尺寸,鋼筋骨架在模板外綁紮。其整體尺寸應加以控制,不應超過允許值。
(4)治理方法
小範圍內輕微露筋可用砂漿封堵,露筋附近有凹坑的混凝土,應在四周敲打或鑿除,直至看不見孔洞,再用砂漿找平。為保證修補砂漿或砂漿與厚混凝土結合的可靠性,應將原混凝土表面用水沖洗幹凈,用鐵刷塗刷,使表面無粉層、砂漿或殘渣,並在表面保護濕潤的條件下進行修補。經過技術鑒定,應采取措施對重要受力部位的外露鋼筋進行補救。
6、鋼筋遺漏
(1)現象
檢查綁紮好的鋼筋骨架時,發現少了壹定數量的鋼筋。
(2)原因分析
施工管理不當,不熟悉圖紙,提前研究各種鋼筋的安裝順序。
(3)預防措施
鋼筋骨架綁紮前要熟悉圖樣,根據鋼筋料單核對配料單和料卡,檢查鋼筋規格是否齊全準確,形狀和數量是否與圖樣相符。在熟悉圖紙的基礎上,認真學習每根鋼筋綁紮的安裝順序和步驟。鋼筋骨架全部綁紮完畢後,清理現場,檢查有無遺漏。
(4)治理方法
缺少的鋼筋都要補上。簡單的骨架結構可以在熟悉的鋼筋放入骨架後繼續綁紮,復雜的骨架部分只有在鋼筋取出後才能補充。對於已澆築混凝土的結構或構件,需要通過結構性能分析來確定處理方法。
7.松開綁定節點。
(1)現象
移動鋼筋骨架時,綁紮節點松動或澆築混凝土時,綁紮扣松動。
(2)原因分析
綁線太硬或粗細不合適,綁扣形式不正確。
(3)預防措施
壹般采用20號~ 22號作業綁紮鐵絲,綁紮直徑在12mm以下的鋼筋宜采用22號鐵絲,綁紮直徑在12~15mm的鋼筋宜采用20號鐵絲,綁紮梁、柱等直徑較大的鋼筋可采用兩根22號鐵絲。捆綁時,要盡量使用不易松動的緊固形式。例如,在綁紮扁鋼網時,除使用直扣外。
(4)治理方法
重新緊固節點的松扣。
8、柱鋼筋彎鉤方向不對。
(1)現象
柱鋼筋骨架綁好後,安裝時發現吊鉤超出模板範圍。
(2)原因分析
捆綁疏忽,將鉤子向外翻。
(3)預防措施
綁紮時,利用柱的縱向鋼筋彎鉤朝向柱中心。
(4)治理方法
拆除彎鉤方向錯誤的鋼筋,對準方向重新綁紮。在拆除鋼筋之前,切勿扭曲鋼筋。這樣做不僅會使開口松動,還會導致整個骨架變形。
9、基礎鋼筋倒刺
(1)現象
綁紮基礎底部鋼筋網時,鋼筋彎鉤應平放。
(2)原因分析
疏忽操作,在捆綁過程中吊鉤沒有被提起。
(3)預防措施
要認識到,架設吊鉤可以增強錨固能力,而且地基很厚,不會露出吊鉤。所以,捆綁的時候記得把鉤子弄上去。
(4)治理方法
將彎鉤扁鋼扣起來,再綁紮。
10,板鋼筋主次筋位置顛倒。
(1)現象
扁鋼施工時,板的主筋和輔筋是顛倒的。
(2)原因分析
操作人員在使用主鋼筋束和輔助鋼筋束時,忽略了將主鋼筋束和輔助鋼筋束放入模板中,而沒有對頂部和底部進行任何區分。
(3)預防措施
綁紮現澆板鋼筋時,應對相關操作人員進行專項交底。板底短跨鋼筋應放在下排,板面短跨鋼筋應放在上排。
(4)預防和控制措施
鋼筋網主筋和輔筋位置顛倒,應及時重新綁紮返工。如果已經澆築混凝土,成型後發現承載力必須由設計單位進行復核,再決定是否采取加固措施。
2.常見模板:木模板、組合膠模板等。模板工程的質量通病及綜合防治措施如下:
(壹)、接頭不嚴
1,現象:
由於模板接縫之間的縫隙,混凝土澆築時出現漏漿,表面出現蜂窩、孔洞、露筋等現象。
2.原因:
(1)木模板粗糙,拼縫不嚴;
(2)木模板安裝周期過長,因木模板幹編產生裂縫;
(3)澆築混凝土時,木模板未提前澆水濕潤;
(4)鋼模板變形未及時修復;
(5)鋼模板接縫措施不當;
(6)梁、柱連接處,接頭尺寸不準或錯位。
3.防控措施:(1)正確檢查樣本,認真制作定型模板;嚴格控制木模板的含水率,並使拼縫嚴密;木模板安裝周期不宜過長。澆築混凝土時,木模板應提前澆水濕潤。(2)鋼模板變形應及時修整平直;應控制密封措施,不得使用油氈、塑料布、水泥袋進行封堵;梁柱接頭支撐應牢固,拼縫應嚴密(必要時接縫間應加雙面膠帶),錯位應矯正。
(2)、軸線位移
1,現象:
混凝土澆築後拆除模板時,發現柱、墻的實際位置與建築物軸線位置有偏移。
2.原因分析:
(1)軸定位誤差;
(2)墻柱模板根部和頂部的無限量或限位不牢,偏差未及時糾正;
(3)支模時,未拉水平線和垂直線,無垂直垂直度控制措施;
(4)模板剛度差,無水平拉桿或水平拉桿間距過大;
(5)澆築混凝土時,出料不均勻對稱,或壹次澆築高度過高造成側壓力過大,擠壓模板;
(6)螺栓、頂撐、楔子使用不當或松動,造成軸線偏移。
3、防治措施:
(1)嚴格標明各部位的編號、軸線位置、預留孔洞、預埋件等。,核實後認真進行技術交底;
(2)模板軸線測量放線後,組織專人復核驗收,確認無誤後方可支撐模板;
(3)支模時,應劃出水平線和垂直線,並設置垂直垂直度控制線,以保證模板水平和垂直位置的準確;墻、柱模板根部和頂部必須設置可靠的限位措施;
(4)模板經過專門設計,確保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
(5)混凝土澆築前,認真檢查、復核模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澆築混凝土時,應均勻對稱下料,澆築高度嚴格控制在施工規範允許的範圍內。
(3)、標高偏差
1,現象:
勘察中發現混凝土結構層標高、預埋件及預留孔洞標高與施工圖設計標高有偏差。
2.原因分析:
(1)樓板無標高控制點或控制點少,立模根部不平整,模板頂部無標高標誌;
(2)預埋件、預留孔洞固定不牢,高層建築標高控制線復測次數過多,累計誤差過大;
(3)樓梯踏步模板不考慮裝飾層的厚度。
3、防治措施:
(1)每層應設置足夠的標高控制點,豎向模板根部應找平;模板頂部設置標高標誌,嚴格按照標誌施工;
(2)建築樓層標高由首層±0.000標高控制。嚴禁逐層向上引測,以防累積誤差。當建築高度超過30m時,應單獨設置標高控制線,每層不少於2個引測點進行復核。
(3)預埋件和預留孔洞應與圖紙對照,確認無誤後準確固定在設計位置。必要時,應通過焊接或框架固定。澆築混凝土時,預埋件和模板應在其周圍分層均勻澆築。禁止撞擊和振動它們。
(4)安裝樓梯踏步模板時應考慮裝飾層的厚度。
(4)、結構變形
1現象
拆模後,混凝土柱、梁、墻出現鼓包、縮頸或翹曲。
2.原因分析
(1)支撐與檁條間距過大,模板剛性差;墻體模板無對拉螺栓或螺栓間距過大、螺栓規格過小;
(2)組合小鋼模板,連接件未按要求設置,導致模板整體性差;
(3)門窗間內模板支撐不牢,混凝土振搗時模板易被擠壓;
(4)豎向承重支撐未在地基土上夯實,無平墊或排水措施,導致文成部分地基下沈;
(5)澆築墻、柱混凝土速度過快,壹次澆築高度過高,振動過大;
(6)梁、柱模板夾具間距過大,或模板未夾緊,或螺栓數量不足,使局部模板不能承受混凝土振搗時產生的側壓力,造成局部模板爆炸;
(7)采用木模板或膠合板模板施工,驗收後未及時澆築混凝土,長期露天存放變形。
3.預防和控制措施
(1)模板應充分考慮自身自重、施工荷載、混凝土自重、澆築時產生的側壓力,確保模板及支架有足夠的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
(2)梁底的支撐間距應能保證不變形。如果支架底部為土質基礎,應仔細夯實,設置排水溝,鋪設長墊木或型鋼,保證支架不下沈;
(3)組裝組合式小鋼模板時,連接件的擺放應符合規定,檁條和拉筋螺栓的間距和規格應符合設計要求;
(4)梁、柱模板采用夾具時,應按規定設置間距,模板應夾緊,其寬度略小於截面尺寸;梁、墻模板上部必須有臨時支撐頭,以保證混凝土澆搗時梁、墻口的寬度;
(5)混凝土澆搗時,應均勻對稱下料,嚴格控制澆築高度,特別是門窗模板兩側,確保混凝土振搗密實,防止模板因振動過大而變形;
(6)采用木模板、膠合板模板施工時,驗收後應及時澆築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長期日曬雨淋而變形;
(7)跨度不小於4m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應為跨度的1/1000 ~ 3/1000。
(5)、模板不幹凈。
1,現象
建築垃圾,如木塊、浮漿殘渣和殘留在模板中的礫石。拆模後發現混凝土有裂縫和垃圾夾雜。
2.原因分析
(1)鋼筋綁紮後,模板位置未用壓力水清理,封模前未清理幹凈;
(2)墻柱根部及梁柱接頭最低處未留清洗孔,或留位置無法清洗。
3、預防和控制措施
(1)鋼筋綁紮完成後,用壓力水清除模板內的垃圾;封模前,指派專人清理模具內的垃圾;
(2)墻柱根部和梁柱接頭處應預留清理孔,預留孔尺寸應≥100mm×100mm,清理孔應在模內垃圾清除後及時封閉。
(6)脫模劑使用不當
1,現象
模板表面塗刷廢機油,造成混凝土汙染,或混凝土殘留漿未清除,即刷脫模劑,導致混凝土表面出現麻面等缺陷。
2.原因分析
(1)拆模後混凝土漿未清理幹凈刷脫模劑;脫模劑塗布不均勻或漏塗,或塗布過厚;
(2)使用廢機油脫模劑不僅汙染鋼筋和混凝土,還會影響混凝土的表面裝飾質量。
3、預防和控制措施
(1)拆模後,必須清除模板上殘留的混凝土漿,然後刷脫模劑;
(2)禁止使用廢機油作為脫模劑;
(3)脫模劑材料應調成稠狀,塗刷均勻,不允許流淌。壹般宜刷兩遍,以防滲漏,不宜刷得太厚;粉刷後應在短時間內澆築混凝土,防止隔離層受損。
(7)、模板支撐匹配不當
1,現象
由於模板支撐選擇和支撐方式不當,造成結構混凝土澆築時變形。
2.原因分析
(1)支架選擇馬虎,承載力和剛度不足,混凝土澆築後模板變形;
(2)支護的穩定性差,沒有保證措施。混凝土澆築後,支撐本身不穩定,模板變形。
3、預防和控制措施
(1)模板支撐系統使用時,應進行必要的檢查和復核,以確保模板支撐系統具有足夠的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
(2)木支撐必須釘牢、楔緊,柱子之間必須加強拉結。木柱腳下要用木楔調整標高並固定,支撐荷載過大的木模板。
該系統可采用軌枕堆垛塔法操作,並用釘子固定;
(3)鋼支撐體系的鋼骨和支撐的布置應滿足模板的設計要求,並能保證承受施工荷載的安全性;
(4)支撐底座必須牢固可靠。若豎向支撐基礎為土層,支撐底部應鋪設鋼材或腳手架等硬質材料;
(5)多層或高層施工時,應註意逐層增加支撐,以分層分散施工荷載。橫向支撐必須支撐牢固,拉結和加固可靠。如有必要,應打入地錨或在混凝土中埋入鐵件和短鋼筋來支撐腳。
(8)、豎向模板無排氣孔、澆搗孔。
1,現象
由於豎模板沒有通氣孔,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現氣孔等缺陷,高柱高墻模板沒有澆搗孔,容易出現假澆混凝土現象。
2.原因分析
(1)墻體大預留洞的底模沒有排氣孔,在對稱切割混凝土時容易造成氣囊,造成假混凝土;(2)高柱、高墻側模無澆孔,造成混凝土澆築自由下落距離過大,易分離或振搗器插不到位,造成假振。
3、預防和控制措施
(1)墻體大預留洞的底模應設置排氣孔,以便混凝土澆築時氣泡能及時排出,保證混凝土澆築密實;(2)高柱、高墻(3m以上)的側模應設置澆築孔,以利於混凝土澆築和振搗。
三、混凝土質量通病預防措施
(1)蜂巢
原因是混凝土壹次切得太厚,振搗不密實或漏振,模板裂縫造成水泥漿流失,鋼筋過密造成混凝土坍落度過小或石塊過大,柱、墻根部模板有裂縫,使混凝土中的砂漿從下部湧出。
預防措施:(1)控制壹次下料的厚度,不要超過500mm;(2)柱、墻根部用砂漿封閉;(3)小心振搗,防止欠振和漏振。
(二)、曝光
原因是鋼筋墊塊移位,間距過大,漏筋,鋼筋緊貼模板,造成露筋,或梁板底部振搗不密實,也可能出現露筋。
預防措施:(1)確保墊塊厚度、位置、數量正確,固定牢固;(2)混凝土澆築時,看筋人員應認真檢查,及時修補;(3)振搗時應小心操作,確保不漏振或振動力不足。
(3)麻面
拆模過早,或模板表面未刷隔離劑或模板不夠濕潤,構件表面的混凝土容易粘在模板上,造成麻點剝落。
預防措施:(1)側模不易過早拆除,強度至少達到1.2N/M㎡後方可拆除,並保證棱角;(2)拆模時不易用力過猛,嚴禁撬角;(3)澆築混凝土時,模板應澆水濕潤。
(4)、孔洞
原因是鋼筋密集部位混凝土被卡,上層混凝土繼續澆築未振搗,或墻體內預留尺寸較大,操作人員誤判為門洞,導致振搗不到位。
預防措施:混凝土澆築前,認真交底混凝土澆築負責人,深入現場調查,了解特殊部位的結構特點,認真振搗模板,並指定專人檢查下層模板。
(5)、裂紋和夾渣層
施工縫處雜物未清理幹凈或未澆底子油,容易造成裂縫和夾渣。
預防措施:(1)澆築混凝土前,應對施工縫進行認真處理和清理,並安排專人檢查;(2)根據要求,加入與混凝土剝落石子同等級的水泥漿或水泥砂漿打基礎。
(6)、梁、柱節點截面尺寸偏差過大。
主要原因是該部位柱縫模板剛度差或支撐模板時沒有仔細控制截面尺寸。
預防措施:該部位應在檢查加固時進行檢查,剛度不足或尺寸不正確的應立即加固修復。
(7)、現澆樓板面和樓梯踏步面平整度偏差過大。
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澆築後,表面仔細找平,沒有用抹子抹平。
防治措施:(1)為保證梁板的平整度和標高,澆築前在四周墻、柱插筋上抄50線,采用拉線和尺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控制,並用插筋檢查混凝土厚度;(2)仔細抹灰和找平。
(8)、混凝土裂縫
消除或減少混凝土收縮的措施:應采用二次振搗和二次抹灰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