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
第壹,社會組織的結構特征相似。當代西方國家的社會組織主要有三種力量:大企業——大型企業與商業銀行的緊密結合,在國家經濟事務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工會——隨著大規模工業組織發展起來的強大工會,正在與大企業競爭,以提高工會成員的地位;強政府——需要壹個強政府來緩解和有效調節大企業和大工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於是,大型企業、大型工會組織和不斷膨脹的政府部門成為現代混合經濟體制下西方國家的組織特征。
在中國,經過建國以來5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型國有企業、大型外資企業和不斷壯大的民營企業,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中國,使得大企業在中國經濟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以維護工人權益為基本宗旨的中國工會組織,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會員,而且為外資企業、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提供了大規模的幫助。
行業發展,地位和影響力上升;我國各級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權責以及在調節社會矛盾中的作用,都表現出強政府的特征。這樣的社會組織結構選擇混合經濟體制發展經濟是必然的結果。
第二,產權結構特征相似。雖然西方國家的經濟叫私有制。但是,今天西方國家的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的產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比例越來越大。而且在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出現了壹系列國有化部門,尤其是壹些自然壟斷部門,國有化現象極為普遍。這種情況導致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產權結構的巨大變化,即私有產權和公有產權並存,公有制經濟保持了相當的規模,這是西方國家混合經濟體制的另壹個基本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從單壹的公有制經濟發展成為公有制經濟、外資企業、私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公私並存的產權結構,混合經濟體制更加適合。
第三,資源分配方式相似。在傳統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中,采用單壹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但單壹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方法也存在壹些弊端,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分配不公、壟斷以及與社會福利的沖突等。二戰後,西方工業化國家在資源配置上放棄了單壹的市場手段,同時采用計劃手段和市場手段。因此,市場和計劃的結合已經成為所有西方國家混合經濟體制的壹個重要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場機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壹。市場機制和計劃手段的結合,使中國經濟運行規則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與西方國家混合經濟體制中的資源配置方式趨同。
書籍和參考資料
第四,國家與市場、企業的分工原則相似。傳統經濟下,國家、企業、市場是對立的,因為他們的行為邏輯不同。企業的行為邏輯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市場的邏輯是把經濟活動集中在便於發展生產、獲取高額利潤的地方;國家的邏輯是獲取和控制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的過程。”然而,在當今西方國家的混合經濟體制下,自由企業、有效競爭的市場和國家幹預都是不可或缺的。缺少其中任何壹個要素,都不能算是混合經濟,都不能有效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那麽,在混合經濟體制下,如何解決國家、市場和企業之間的矛盾,或者說它們是按照什麽原則混合的,才能使它們之間的沖突最小化,互補性最大化?
目前西方混合經濟體制國家的原則是,個人、企業和市場能夠解決的或者能夠以比政府幹預更高的效率解決的經濟問題,原則上都由個人、企業和市場來解決;政府從事的是那些個人、企業和市場不能或不願從事的經濟活動,以及那些政府幹預比個人、企業和市場更有效率的經濟活動。改革開放後,我國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市場建設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企業制度、市場機制和政府管理體制的運行原則已經確定:企業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是財富創造和競爭力形成的源泉;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調節供求、優化結構的基本途徑;政府是維護公平競爭、保障經濟主體合法權益、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制度建設者和保護者。企業制度、市場機制和政府管理體制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它們之間的協調關系和改革的均衡推進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家、企業和市場的分工原則與西方混合經濟體制中的分工原則相似。從以上四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認真學習和借鑒了人類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壹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國家的混合經濟體制,構建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混合經濟運行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