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5級圖1
圖二
圖3
圖4
圖5
作為清明節的重要文化符號,清明柳在唐宋元明清之後從未衰落。這與寒食的習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南宋都城,清明時節,屋檐下放柳已成慣例。
那時候大家都去西湖邊折楊柳,甚至把湖邊的楊柳都毀了。所以有詩人感嘆:“不要把所有的綠花都折了,尤其是明朝。”
柳樹屬於楊柳科,是指柳屬和柳屬500多種植物。柳也有性別,可分為“柳男”和“柳女”。柳花花序由幾朵小花組成,稱為柳花花序。
Routi在古代常被比作女人的手,稱贊其柔軟光滑。《詩經》中有描述:“手是軟的,皮膚是凝固的...美眸期待!”
古人對柳的喜愛,從柳花的比喻可見壹斑。
每壹朵小柳絮花成熟後,花中的小蒴果逐漸裂開,隨著種子的白色柳絮飛舞滿天。
柳樹是中國的鄉土樹種。此外,它也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植物之壹,“柳”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
為什麽古人會選擇在清明節的時候在門上插柳枝?後世解釋不壹,差異很多。
Xx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古人選擇柳枝辟邪,主要是因為柳樹是春天的好樹,是春天的第壹。田野遼闊時,柳樹最先吐出新綠。所以柳樹經常被用作春天的標誌。
另壹種說法似乎更有說服力,也相當實際。據介紹,有的地方清明時在屋檐插柳條,用來預報天氣。而這種說法正符合了古語“柳條綠了,雨下了;柳條枯,天高雲淡。
更有趣的是,柳葉不輸給柳條。夏秋時節,柳葉會在雨天來臨前變白,客串“氣象員”。
清明節,清明節與寒食節融合的習俗,起初只是壹個節氣的名稱,後來成為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的壹個早期節日。相傳是春秋時期為紀念晉國忠臣介休而設。事實上,從歷史現實來看,禁止寒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改火習俗的遺存。
原始社會,先民鉆木取火,火很難得。由於季節變化,用於生火的樹種經常不斷變化。所以改火換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大事。春天和三月是換火的季節,所以在新火到來之前,人們應該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壹天不允許人們生火,晚上在宮中點燃蠟燭,火勢蔓延到達官貴人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包括禁火寒食和祭祀掃墓,後來成為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中國的古人非常重視祭祀祖先。在古代,家裏有人去世,只挖墳安葬,不建墳。祭祀主要在祠堂舉行。後來挖墳坑的時候建了土堆,墓地裏安排了祭祖,就有了物質上的支持。戰國時期,墓葬祭祀之風漸盛。
秦漢時期,掃墓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顏延年這位大臣即使遠在北京千裏之外,也定期回到家鄉祭奠墓地。到了唐代,無論是文人還是平民,都把寒食節的掃墓視為回歸故裏,追尋宗教的儀式性節日。因為清明節離寒食節很近,所以人們往往把掃墓的時間延長到清明節。詩人的作品往往是寒食和清明。如魏有詩曰:“清明好寒食,春園滿花。”白居易也有壹句詩是這樣說的,“雞鳴樹昏,清明寒食泣。”鑒於民間寒食和清明節都已成為壹種習慣,朝廷以公文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節來了,可以和寒食節壹起放假。這壹規定距今已有1200多年,可見清明開始有了國家法定假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從附屬於寒食節上升為取代寒食節。這不僅僅是餐桌上的掃墓儀式,寒食節原有的習俗和活動,比如冷食、蹴鞠、蕩秋千,都被清明節接管了。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首先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節壹到,氣溫回升,正是春耕春種的好季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豆”的說法。農業諺語“植樹不如清明”。後來,隨著清明和寒食的日子臨近,寒食是人們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合二為壹,寒食成為清明的別稱,成為清明的壹種習俗。清明那天,不放煙花,只吃冷食。
有壹個關於冷食的傳說:
據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對王子下了毒手,申生被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天譴而流亡國外。在流亡期間,重耳遭受了屈辱。本來和他壹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陸續出去的。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跟著他。其中壹個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昏了過去。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到中國,成為君主,也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壹的晉文公。
晉文公上臺後,除了介子推之外,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賞賜。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辯護。晉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內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帶朝廷受賞為官。然而,幾趟下來,介子推不動了。晉文公不得不去討好。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時,他看到門是關著的。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背著母親躲在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讓他的禦林軍去搜綿山,但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把火燒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壹面,火燒起來介子自己就出來了。晉文公下令提升火燒山。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撲滅後,介子終究沒有被推出來。上山壹看,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看著介子推的屍體,哭了壹會兒。然後把屍體埋了,發現介子推的後背被壹個柳樹洞堵住了,好像有東西。抽出來壹看,原來是壹件裙子,上面有壹首血詩:
我希望妳的主人永遠是清楚的。
與其陪妳當勸諫者,不如當個鬼不見。
如果妳的主人心裏有我,記得我經常自省。
我酒泉問心無愧,勤政清廉。
晉文公把血書藏在袖子裏。然後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埋在燒焦的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休,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休山”,並在山上修建祠堂,將火燒山獲釋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告訴全國每年這壹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吃冷食。
臨走時,他砍了壹段燒焦的柳樹,在宮裏做了壹雙木屐。他天天看著它,嘆息道:“真可惜。”“第壹步”是古代人的下屬在上級或同級之間互相尊重的稱呼,據說就是由此而來。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他的大臣們穿著便衣去遠足,以表達敬意和哀悼。走到墳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樹復活了,有成千上萬的綠枝,在風中起舞。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畢恭畢敬地走到他面前,慈愛地捏了壹根樹枝,編了壹個圈,戴在頭上。祭祀結束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把它命名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經常隨身帶著壹本血書作為紀念,鞭策自己掌權。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國家治理好。
從此晉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對功勛卓著、不圖富貴的介子推十分懷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煙花來紀念他。也是用面粉和棗泥捏成燕子的形狀,用柳樹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個東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從此,寒食和清明成為全國人民的盛大節日。每當有冷食,人們都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人們只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如棗糕、麥糕等。南方多是綠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節,人們就把柳條圍成壹個圈,把柳條枝放在屋前屋後,以示懷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