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位於市中心,東起八壹七北路,西至通湖路,北至楊橋路,南至吉皮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存古民居268間。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側由北向南排列的十條巷的總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廣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朗關巷、安民巷、黃翔巷、鐘樓巷、公巷和雞皮巷。
自漢代以來,福州建有鄴城、紫城等六座城墻。這座城市從北向南擴展了。整體布局以平山為屏障,玉山、五山為對峙,南街(八壹路)為中軸線,兩側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壹街(“街”導)。
三坊七巷全景圖形成於唐代王洛城,洛城南部以安泰河為界,北部為政治中心和貴族居住區,南部為平民居住區和商業區。同時強調了中軸線的對稱性,在南面中軸線兩側分了墻。這些居民成為裏弄小巷的開端,形成了今天的三坊七巷。
這個街區裏,小巷縱橫交錯,石板鋪就;白墻瓦房,弧形山墻,布局嚴謹,工藝巧妙;其中多以亭、臺、樓、榭、花草、假山為裝飾,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壹體。很多房子門窗漏雨,屋架呈流線型,上翹的角向屋外延伸,像壹個馬鞍,俗稱鞍墻。墻只是為了外圍,承重作用完全在於柱。壹般兩邊對稱,墻頭和翼角繪泥塑,形成福州古民居獨特的墻頭風格。住宅有壹個或多個入口,每個入口有廳堂、後廳、正房、後房、左右亭、前後天井。四合院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壹特色。它被廳堂亭臺環繞,形成壹個長方形的空間,是屋內的交通樞紐,並使屋內陽光充足,空氣通暢,排水方便。室內的門窗也不同於其他地方,既大又多。窗戶多為雙層長排窗,底層固定,上層開啟或雙開。主室正門面對大廳開放式的廊,多為4向,門上雕刻有豐富的圖案和花卉,增添了大廳的格調。
三坊七巷圖為“誰知五柳孤松,卻住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引人入勝,歷代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都從這裏走向輝煌。壹些巷弄的名字,可以顯示當年的風韻和輝煌。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街區”中,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三坊七巷以高票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壹錦坊壹錦坊是三坊中的第壹坊,原名童超巷。據清代《榮成考古》記載,宋代“陸雲、陸藻在此居住,名金鹿,後被王藝翔發配江東受刑,改稱夷津。”在宋代,它被稱為“金鹿”,在明代,它更是“壹斤”。其實是說作坊裏有人要出去當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所以作坊的名字改成了“童超”,因為這裏是水網地區,西湖和南湖的潮水可以到這條巷裏的溝渠。
鐘芳16號是清嘉慶進士鄭鵬程的住所,其中以壹錦坊水岸戲臺最具特色。這是壹個四柱單開間的木質單層平臺,下面是壹個清水池,中間是壹口井,正面是壹個閣樓。在這裏看話劇表演,水清、風清、聲清,有聲學原理,有審美價值。這是福州現存的唯壹的水邊舞臺。
文儒坊
三個工坊中的第二個是文儒工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從宋代就有了。據《榮成考古》記載,此巷“原名儒林,因宋代獻酒鄭慕舉而改名”。擔任國家監獻酒祭的鄭牧,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官階附三品。明代著名抗日戰士,清代著名福建提督、臺灣省連長甘,也曾在此居住。清代享譽全國的“五代文人”陳故居也在作坊內。陳的長子是陳,清朝皇帝的老師。清代著名詩人、《詩·史燚詩話》的作者陳艷的故居也在此。是座朝南的豪宅,光華閣是為弟子讀書的地主。與陳郁相鄰的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淩晗教授的住宅。這個工作室以其眾多的學者和儒者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個。光祿坊,原名魚池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大名山”之壹。歷史上光祿坊有壹座法香院,俗稱“岷山富寶廟”(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是光祿慶的福州郡守程師孟經常來此吟詩,僧人在石頭上刻下“光祿印臺”四個字。為了感謝和尚,他朗誦了壹首詩:“總是陽光明媚,寂寞難耐,野和尚在石臺上寫了壹首詩。沒有哪首詩像閆光魯那樣,但他每次記得登船,都回來了。”光祿坊的名字由此而來。
廣陸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畫家有林友泰、孫昌義,其子、徐彬、孫,曾孫、徐鈞、曾孫許、許,他們都是詩人和畫家。清朝康熙年間有兄弟董琳和林佶。董琳是壹位考古學家,著有《瀨齋古文字選》和《瀨齋石考證》。林佶是詩歌和散文的大師,他擅長書法。他的手刻《漁洋山男子精要錄》、《姚峰文抄》、《顧府玉亭雜記》、《吳婷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雕”,在中國印刷史上占有壹席之地。詩人、著名藏硯作家人皇,琉球王國使節齊昆,同壹名單的兩位學者——劉奇渠和劉啟賢,博物學家郭白蒼,現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也有不少才女,如人皇之女黃淑蜜、黃淑明,齊琨之女齊香娣,郭白蒼之女郭詩竹等。他們不是傑出的畫家就是詩人。
光祿坊是最著名的名勝,光祿銀臺,擅長池,臺,亭,石,花,木,以及許多從宋代到清代的摩崖石刻。1961被列入福州市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銀泰西邊的荔枝樹下,原石雕“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的地方。還有清代的大型木結構建築、寬敞明亮的劉佳大院(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後期古色古香的木屋人皇故居、高墻窄路的棗梯巷、明代石板鋪成的老佛亭橋等,都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特色。
因為光祿坊旁邊的原有房屋比較老舊,整個大修工作正在這個區域進行,預計2010國慶前完成。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的壹巷。楊橋巷古稱鄧軍房,因能西接楊橋而改名。民國時期,因城市建設需要,擴建為壹條道路,故後改名為“楊橋路”。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口的林公館,是林覺民烈士的故居,後來賣給了作家冰心的爺爺謝栓。冰心小時候住在這裏。在我的家鄉,也有對他故居的生動描述。車行道擴建成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女作家冰心故居(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壹部分得以保留。
楊橋巷(南)有壹座“雙擲橋”,規模不大,卻充滿傳奇色彩。第壹,這座橋所在的河道是東西水“交匯潮”的地方,“萬裏潮湧,壹呼百應”的內河奇觀在這裏感受得最為淋漓盡致。第二,雙帥橋兩邊面對面的壹對榕樹,枝葉在空中綁在壹起,在樹蔭下相擁,於是有了青年男女為愛而死的悲情故事,流傳已久,以至於後人分不清是愛情先來,樹先來,橋先來,還是相反。最近有海外作家將其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平添了幾分悲涼。但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雙擲橋逐漸從街上的“橋”變成了“亭”,成為路人駐足品茶的地方。
朗冠巷
朗關巷在楊橋巷的南面,南後街的東面,巷的東端通往福州市區八壹七北路東街口風景名勝區。郎官巷在宋代也是壹個港口。據清代《榮成考古》記載,宋代劉韜曾在此居住,後代世代均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祖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朗關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弄堂裏。朗官巷西端有壹座牌坊,柱上有對聯:“譯得高明,今仍傳於嚴復府;門在巔峰,後人溯劉濤居。”
塔香
塔巷位於朗關巷以南,東臨八壹七北路鬧市區,西至南後街。據《榮成考古》記載:“舊名修改,宋知府陳肅改興文,後改文興。今天我們叫塔巷,是我們在福建的時候在這裏建的望塔院。”這座塔位於巷北,由塔院守護,被視為福州繁華的象征。南宋惜春九年(1182),寶塔還在,此後再無記載。清代,巷內建有半片小塔作為紀念碑。20世紀50年代,小塔被移到了巷子口的上方。塔巷老景小芳是明朝唯壹的孝子高。有壹句詩是贊美他的:“三年流水如君子,順理成章的孝順。昨夜明月照三山,不知露珠灑妳。”這仍然是壹個美麗的談話。
黃翔
黃翔在塔巷的南面。隔著南後街,連接著衣錦坊的東西。據記載,金永嘉年間(307-312),中原黃姓人避亂定居於此,故名。唐朝末年,崇文官學秘書黃璞隱居於此。當黃巢的軍隊進入福州時,因為黃圃的名字,他命令士兵在晚上“熄滅黃翔的蠟燭”,不要打擾他的家。從那以後,黃翔名聲大振。。歷代都有不少文人墨客居住在弄堂裏,成為文化名人、社會名流的聚集地。清知府林、季軍林知春、巡撫李福、對聯大師、陳壽祺、趙信等。,都住在巷子裏。曾改名為新美坊,後被稱為馬來西亞新美裏。巷子裏有壹塊“唐黃圃居”石碑,50年代初有人看到過。黃翔有壹座名為“小黃樓”的四合院,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翔南部,與文儒廣場隔南後街相望。安民巷原名“席勒坊”,後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記載,“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在此巷顯其女,故名。”老錫坊因宋、劉造以孝聞名,後改名為“元德”。歷史上,巷子裏的人大多是社會精英。元朝時,各省都被甲胄占領。巷子西側的老房子依然保留著對稱的格局和古樸的韻味。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福建辦事處就設在這裏。如今這座老房子被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共享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以南,東西兩端分別與1817北路和南後街相連。據清代《榕景考古》記載,“舊名仙居,中國以紫宮命名。後崔、李二名歸仙,改稱聚英達,明改英達。”
公巷的巨宅,結構精巧,單是木雕和石雕構件,在今天就已令人嘆為觀止。比如漏窗,用壹縷空氣雕刻,用榫頭銜接,通過木質格子骨的各種精心排列,裝飾出豐富的圖案。常以木穿鬥、插鬥、子柱、月亮梁等部位的重點雕飾。在柱基、臺階、門框、花架、立柱上,隨處可見各種精美生動的石雕。可以說福州是古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
吉皮巷
福州三坊七巷之壹的吉皮巷,俗稱“吉壁巷”。宋鄭狀元回鄉時,巷中居民因有侮辱他的行為,很快避開他,故稱之為“急避巷”。明代因諧音改名為“吉皮巷”,寓意吉祥。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餐廳也位於吉皮巷的拐角處。
南後街
福州不僅有三個“廣場”和七條“小巷”,還有壹條著名的南後街。
福州南後街南後街,三坊七巷,西起洋橋路口,南至吉陂路澳門大橋,全長約1,000m,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中軸線。它的東邊有七條車道,西邊有三條車道。是福州三坊七巷到民國時期的主要商業街,南北商賈雲集。
在這裏,各種生活用品應有盡有,36家店鋪(各行各業)。還有書店,二手書店,裝裱店,還有元宵節和中秋節的燈會。“正陽門外琉璃廠,義津坊前南後街。去書市的時候,沒看夠好玩的。”晚清《舉人·王國瑞》壹詩將南後街比作北京正陽門外的琉璃廠,反映了以前南後街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南後街還是壹個“白墻黛瓦石板路”的繁華集市,兩邊還有很多鋪面。民國時期路面加寬,改為柏油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線。改造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的韻味,路面寬度將達到12m,其中包括壹條中間寬7m的步行街和兩側寬2-2.5m的路邊。南後街,起於楊橋路,止於吉皮路,全長僅634米。定位,是壹條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在南後街的歷史上,福州有許多傳統工藝行業,如燈籠、裝裱、書店等。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定位為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計劃根據經營狀況恢復壹些老字號,如米家船、聚成堂書店、元宵節等百年老字號,市民喜歡的傳統燈會也初步計劃每年定期舉辦。此外,相關部門還擬邀請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立工藝美術大師展銷店,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南後街的商業業態規劃中出現了酒吧咖啡、頂級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為傳統的南後街註入現代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6月5438+10月完成,現已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義津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傳統上,我們都是先說三車道,後說七車道。其實從建築位置分析,應該是三車道前有七車道。唐朝的先民首先沿著城市的中軸線——南街,建造了壹組排列整齊的“新村”。然後跨過壹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了壹組弄堂,成為以南後街為中軸線的非之字形結構的街區。歷經千年風雨變遷,大多在宋代定下方巷之名,明清形成今天的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中軸線上三坊七巷的正殿明顯比北面的廳堂高、大、寬,與其他廊亭形成了生動多變的空間格局。大廳壹般是開放式的,與天井融為壹體。特別是為了讓大廳看起來高大、寬敞、開闊,壹般會在玄關的處理上做出努力。屋檐的檁條,或者說輔助屋檐的壹根檁條,是專門用又粗又長的優質硬木制作而成,並采用降柱法,使廳堂沒有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和其他南方建築中並不多見。如宮巷林故居的轎子、廟堂的戲臺等都是這樣處理的。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征之壹。
除了獨特的布局和結構,三坊七巷在墻體、雕刻、立面上都各有特色。
馬鞍墻
三坊七巷的房屋沿襲了晚唐分階段築墻的傳統,都有又高又厚的磚或土墻。墻體隨著木架的起伏呈流線型,上翹的角度延伸出屋外,形似馬鞍,俗稱馬鞍墻。墻只是為了外圍,承重作用完全在於柱。江南的建築大多是直線成90度角形成的階梯狀山墻。福州的建築不多,有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但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墻是弧形的。壹般兩邊對稱,墻面和墻角用泥土粉刷,形成福州古民居特有的墻體風格。
雕刻品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上最有特色的就是門窗扇的雕刻。普通居民的梁柱大多不加修飾,簡單樸素,但在雕刻門窗上卻煞費苦心。它的窗欞之精美,鑲嵌木雕之精美,都是外省居民望塵莫及的。窗飾種類很多,有榫卯紋漏、純木雕窗扇,兩者交替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榫卯紋樣上,工匠們精心安排了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紋、曲線紋、混合紋——直線紋密集,曲線紋動感,混合紋多種多樣,各有吉祥之意。木雕窗扇中有通雕和浮雕,題材有鳥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刻有對稱和非對稱之分。比如文儒坊的明代古宅尤恒盛,二廂房的門窗隔斷上雕刻了更為復雜的花瓶圖案,花瓶寓意居住安全。在聚酯環板上,有淺浮雕的花。這些用榫頭或鏤空木雕刻的花窗雕刻,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車道和七車道的樓門有四種處理方式。壹種是前院墻中央帶石框的長方形大門,另壹種是兩邊延伸鞍墻的飛檐招牌,鞍墻夾著兩坡屋頂形成較大的建築,如沈葆楨故居、陳故居、林故居等。
[編輯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行的“舊城保護與改造——三坊七巷國際研討會”上通過的。《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以下理念和行動倡議: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壹個城市,而且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它。
從文物保護到文化遺產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既要重視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重視人與文化遺產之間的情感聯系,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人民所關註和共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文化遺產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深刻的、長遠的,是不可挽回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遺產的損失無法彌補。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應該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應該保護的“故宮”。
[編輯此段]主題館
展示三館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建地址已基本確定,將開設8個博物館和3個展區:
1.三亭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設在劉家大院內。究其原因,劉佳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用事業的開創者,而且緊鄰三坊七巷的“客廳”光祿坊。
2.福州當代藝術中心,位於藍建樹故居。原因是靠近廣陸坊公園,非常有利於促進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3.當代漆藝館擬設在南後街中心葉故居內。原因是它是福州百年老店嫁接舊商業和現代生活的中轉平臺。4.福州民間展演藝術中心擬設在郭白音故居。5.戲劇和歌劇表演藝術中心,計劃位於水邊舞臺上。6.茶文化世界藝術館和國賓接待中心擬設在林故居。7.明清家具民俗博物館,擬設在梅爾書店。8.楹聯博物館擬設在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聖賢楹聯的鼻祖)。擬開放的三個展區分別是:“壹專展區”,即“七巷”中郎官巷至黃翔巷的展區,主要展示閩臺血緣關系;“第壹綜合展區”為至吉陂路之間的展區,主要展示林價值觀、船政文化等多種文化;“第二綜合展區”,即“三館”中各展覽點有機組合形成的展區,主要展示文人相關文化。此外,三坊七巷將借助“壹水壹節點兩街兩區”的結構,建設不同的功能區。其中“壹水”就是安泰河畔的濱水休閑風情區。“壹個節點”規劃是以光祿坊的光祿銀泰作為三坊七巷的南節點。“兩街”是南後街的傳統特色商業帶,也是南街的商業更新發展帶。“兩區”的規劃是結合北入口,以朗關巷、塔巷、水榭戲臺為集中的旅遊展示區。龔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廣場南北兩側為會所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編輯此段]方想名人
近代以後的重要歷史事件,如虎門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壹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等。,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節。三坊七巷走出的人物,都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時代推手的角色。
林澤旭:“第壹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林則徐(1785—1850)是開啟中國近代史帷幕的傑出政治家,是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以積極的態度理解和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為我所用,從而成為“第壹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先驅”。三坊七巷旁邊的澳門路有林則徐祠堂。
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沈葆楨(1820—1879)在“富民強兵”的洋務運動中被推上前臺。他擔任福建船政,負責造船、訓練和人才培養,努力組建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成為早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壹。他是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驅,是中國近代教育和近代海軍的奠基人之壹。他腳踏實地,不遺余力地實踐林則徐、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曾宗炎(1850—1972):“軍中之父”近代。曾宗炎住在安民巷。任江南道監,以至於1898年五月上書光緒皇帝,“宜以洋操練軍。”他主張:“對於今天的計劃,應先盡力在各省訓練外軍演習的士兵,但要求最好,不要吃最少的虧。”也就是用新的方法來精練軍隊。並提出要“整頓軍隊,各省軍隊要依法學洋操,尤其是東三省。”光緒皇帝非常重視,當即下令:“在當今形勢下,練兵為先之策,練外功尤為重要。但要選擇教學實習勤訓課,查薪養軍。”曾宗炎的奏折引發了清廷軍事制度的改革,因此有人稱他為“現代軍隊之父”。
冰心(1900-1999),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冰心心。壹塊冰在玉壺裏。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和兒童作家都崇尚“愛的哲學”,母愛和童心自然是他們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孩子,視孩子為“最神聖的人”,深受百姓敬仰。她的作品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對母愛和純真的贊美。南後街和楊橋巷交界處有她的故居。她在著名的散文《我的故鄉》中,留下了對故居的真摯描述:“我記得在我11歲(1911歲)的時候,從山東煙臺回到福州,我們壹家住在。這個地址現在對我來說還是很熟悉很親切的,因為從我學會寫字開始,父母就壹直催我給爺爺寫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寫。這個房子很大,我們大家庭有四口人。祖父和我們住在大廳兩邊的這個房間裏。我們前後屋住了六個人。前後屋只有爺爺壹個人,還有滿架子的書。那裏成了我的天堂..."
徐琳(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壹。少年才華橫溢,獨樹壹幟,是泰達奇才。他跟隨康有為參加維新變法,歷時百日。他是被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守舊派害死的。他只有24歲,他的名聲將永遠載入史冊。
林長民(1876—1925):五四運動的發起者。1965438+2009年5月2日,《北京晨報》、《國家公報》上出現了“外地交警舉報國民”壹文。作者林長民感嘆道:“魯亡,國不成國。希望四萬人誓死。”言語真摯而沈痛。是由於1918年的巴黎和會:當時第壹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外交部長陸征祥奉命被派往巴黎和會,徐世昌總統成立了專門的外事委員會,並聘請林長民為委員會主任兼事務主管。日本與英法暗中約定,戰後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壹切既得侵略權;並同意曹汝霖的意見,由日本人出資修建“吉順”和“許高”兩條鐵路,以進壹步控制中國。林長民得知此事後大怒,決定向中國人民揭露這種外交黑幕和賣國行徑,於是於2009年5月2日在1965438發表文章,蔡元培校長通知北大和北京各大學的學生。壹石激起千層浪,1919 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愛國學生舉行了慷慨激昂的示威遊行,五四運動爆發了。
陳(1913—1987):“壹二·九”運動組織者。1935,1935二月九日,北平數千名學生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據史料記載,這是“中國* * *產黨領導的第壹次大規模學生運動”,後來遍及全國。陳,北平燕京大學的學生,22歲,參加組織遊行。遊行的前壹天晚上,正是他把大部分參加遊行的學生藏在了釣魚臺。“壹二·九運動”前夕,他作為學生會幹部做了大量的思想動員工作,有效地組織了燕京大學的革命學生,成為“壹二·九運動”的骨幹力量。
王冷齋(1891—1960):七七事變的親歷者。王冷齋住在福州黃翔。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期間,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巡視員、宛平縣令。日軍進攻宛平古城前,他轉移群眾,避免了更多的傷亡。事件中,王冷齋動員城內警力積極配合駐軍,堅決反擊敵人,挽救了城市。他還專門召開記者會,向公眾說明日軍主動進攻盧溝橋的情況。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抗戰勝利後,王冷齋作為七七事變的重要證人,出席了對日本戰犯的審判,被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字淩,後改名復,漢族,福建官員。他是晚清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是近代中國。
嚴復
嚴復出生在壹個醫生家庭。1866年,嚴復考入家鄉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語和近代自然科學,五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1877年至1879年,嚴復等人被派往英國留學,先在樸茨茅斯大學,後在格林威治海軍軍官學校。嚴復在留學期間對英國社會政治產生了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尤其欣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編輯本段]傳統小吃
同裏閻柔老鋪三坊七巷特色菜:
牛華紅早醉香雞、雞肉松魚唇、荔枝肉、太平燕、佛跳墻、白炒鮮鰨、雞湯、紅燒海蟹、路祥鱔魚、壹品蛋蟹、春卷、洋蔥肉餅、光餅、蝦米肉餅、蠔油餅、七星魚丸、燕皮(絲)和芋頭。
它由鏤空雕刻而成,由榫頭連接,並雕刻有豐富的圖案。隨處可見精美的石柱、臺階、門框、花架、立柱,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大型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的房屋沿襲了晚唐分階段築墻的傳統,都有又高又厚的磚或土墻。木質墻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