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劉的人物故事

劉的人物故事

受名師影響,少年成名。

回憶起過去的成長之路,劉稱自己是的幸運兒。年輕時有名師壹路陪伴,催人奮進,陶冶情操。

劉的小學生涯是在順德容山書院度過的。當時的榕山書院院長陳東海是壹位著名的畫家。

中學畢業後,劉隨父親到求學。雖然劉永渤經商,但他也喜歡收藏字畫,並願意在字畫領域結交朋友。當時,江孔殷、岑廣嶽和晚清翰林桂南平是他的常客。每當有喜慶的節日,劉永渤都會邀請所有書畫界的先生們聚集在包晗的茶館、文遠酒家,或河南的海棠寺,暢談字畫,或潑墨。時不時,劉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到處聽取前輩們的意見。

同時,清末太史貴南看到了劉的天才和過人的才華,收他為徒,學習書法。嶺南畫派大師陳,廣西南平人。在南屏的推薦下,壹向拒絕收徒的陳破例收劉為師。

劉拜桂南屏門時,桂南屏已年屆七十,劉多寫書法。比如酒家、茶寮、南洋良介福藥店的牌匾,雖然是桂太師的名字,但都是少年劉寫的。16歲時,劉在廣州文學館舉辦了他的第壹次個人書畫展。因為他富有創意的畫作和新穎的技法,贏得了作坊神童的美譽。那時候賣畫的收益已經可以在省會廣州買房子了。

旅居海外、致力於推廣中國文化的劉在廣東已經小有名氣。二十出頭,他去了香港發展。

然而,到了馬來西亞,他發現不是馳騁疆場、舒展抱負的自由,而是被反華情緒的烏雲所籠罩。劉回憶說,當時在馬的中國企業要賣33%給馬來人,華人只要哼著國產紅歌,就會被叫去“聊”壹晚上。而且在當地,辦英語和馬來語學校是政府資助的,但辦中文學校需要自負盈虧,當地考試不承認中文學校的分數。

當時的馬來西亞雖然有大量華人,但都是壹盤散沙。劉讀了很難過,經常在中文報紙上發表文章宣傳中國文化。並積極成立中華文化研究會、炎黃書畫協會、組織宗親協會等。,團結中華,喚醒炎黃子孫的民族榮譽感和凝聚力。因此,劉也受到了反華勢力的照顧。有壹次他在報紙上稱贊蘇東坡的詩和畫,被抓起來關了三天。

劉決心弘揚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期間,他壹方面通過創作字畫義賣為自己的中文學校籌集教學經費,在學校推廣中國文化。另壹方面,他用不分國界的藝術團結各種親華勢力,為華人爭取合法權益。後來他去了世界各國,舉辦了100多次展覽,在各國著名大學做了無數次講座,都是為了弘揚中國文化。

在65438-0999年的韓國亞洲藝術展上,劉教授獲得了最高獎亞洲獎。同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授予他政府首腦勛章。

落葉歸根,老馬蹲伏。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在國外生活了50年,走過了大半個世界。他的創作技法也是在嶺南畫派的基礎上兼收並蓄,融合了西畫素描、透視等技法,吸收了海派、京派的特點,創造了“我為我,唯我在此”的獨特風格。先後獲得亞洲藝術展最高榮譽——“亞洲獎”和馬來西亞總統馬哈迪親自授予政府首腦B?s?k勛章。

雖然國外風光無限,劉依然不改初心。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啊!樹大招風,落葉歸根。上世紀末,他毅然拋下在國外蒸蒸日上的事業,獨自回國定居。2003年,他在家鄉順德農村建起了“竹苑”,種樹養鳥,過上了寫意的田園生活。

導師陳,壹直受“未來就是未來”精神的影響。他壹生淡泊名利,潔身自好。他幾乎所有的辛苦創作所得都被用於教育和慈善事業。回家後,70歲以上的老人更加勤奮,沒日沒夜地伏案工作。在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地講學;舉辦畫展和義賣,籌錢助學,“希望為佛山嶺南文化城的建設,為嶺南畫派的發展傳承,為我的家鄉,為我的祖國多做貢獻。”劉老說。

2007年,他的慈善義賣獲得365,438+萬元,全部捐贈給澳門勞工學校。兩個月前,他去澳門在醫院體檢,壹到通信處就報了名。壹群護理女孩圍著他,感謝他幫助她們完成學業。只有這樣,他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有機會服務人群。2009年在貴州省興義中學開辦春節班,每年投入65438+萬元,資助49名貧困少數民族學生。2011年3月,向向榮山中學捐款20萬元,設立“劉扶貧獎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幫助困難畢業生進入大學。

“我想在有生之年更加努力,也許能幫助更多的人。”劉是壹個守信用的人。雖然這兩年身體不如以前強壯,但他依然堅持每天早上起來畫畫,下午抽出時間學習,流連於畫室和書房。“再過兩個月,我想再去壹次貴州,多幫助50名學生。”劉老說。

2006年,他的代表作《天下第壹峰》長1.6英尺,寬1.2英尺,被送到人民大會堂收藏。2008年,劉教授被佛山市政府授予“外國專家證書”,是我市獲得該證書的第壹人。2009年,市政府授予他“佛山友誼獎”。

他的竹園:壹片詩意的凈土

很多中國文人都有壹種揮之不去的隱逸情結:住在鄉間,泛舟江湖,住在竹樓,隔著簾子聽古琴曲。嶺南畫派大師劉也不例外。雖然移居馬來西亞40多年,遊子卻日夜思念家鄉,思念順德的青山和蜿蜒的德勝河。

大約在2003年,劉以15年租下順德樂壹個桑吉魚塘的3畝農地,建造了壹座雅致的“竹園”,作為其歸根安享晚年的田園居所。正式定居佛山後的這幾年,劉可沒閑著。前天,老人來到佛學院給藝術院的師生做講座,聊了聊自己的海外經歷和對藝術的看法。

踏進劉的家,可以看到花道幽靜,水鄉的小河穿過院子,水邊長著壹簇竹子。劉在河邊建了壹個涼亭。院子裏有很多種動物,有鴨、鵝、鳥、狗,還有華麗的孔雀。當劉走進他家的院子時,三只半米高的大狗興高采烈地和主人打招呼。它們搖著頭,搖著尾巴,圍住了它們的主人。劉笑著撫摸著狗的毛逗它們。院內有四座建築,分別是“春草畫院”、“秦絲樓”供睡覺,“竹園”供待客,“春草畫堂”供繪畫。幾棟樓中,風景最好的是院落最深處的“春草畫堂”:窗外樹影狹窄,三只白鴿棲息枝頭,冬末的寒風呼嘯而過,竹木之聲讓人疑入深山。

追溯到唐朝,王維在鐘南山的建築是壹個“不同的事業”,隱藏在青山綠水之間。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等“異業”意象在王維山水詩中屢見不鮮。杜甫逃亡成都時,選擇在浣花溪邊建壹座“杜甫草堂”,俯瞰千年不變的西陵雪山。空氣清新,黃鸝白鷺相映成趣。劉退居順德故土,“春草畫館”潑墨畫了壹幅嶺南小山水,山水半幅,野花三兩。放開空間充滿了野趣。

然而隱居的生活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順利。據說當年杜甫草堂的三層茅草被大風卷走,杜公壹夜濕漉漉,大喊:“安得有千萬間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皆大歡喜。”劉也遇到了壹個小煩惱:“原來竹園後面有壹個池塘,前面有壹片菜地。城市發展很快,這塊農業用地變成了工業用地。壹轉眼,廠子已經修到門口了。”如今,在竹園深處的工業區裏,門口有壹座鋼鐵廠,馬達轟鳴壓制著鋼板,灰塵四處飛揚。老人告訴記者:“鋼鐵廠的老板多次找我,希望我能搬到外地。他們希望租用我的土地來擴建工廠。要價壹個月10000元,每年在此基礎上加500元。”此言壹出,老人樂得花了。經歷了滄桑,和他壹樣的淡定,他把竹園的變化當成了壹次奇遇,和朋友們壹起分享。

城市發展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但老人為創造壹片土地,保護壹片凈土做出了努力。他說,他選擇愉快地安享晚年,是因為明代詩人孫熙官曾在此居住——離竹園不遠有壹處古跡,“孫熙官弟子之地”的碑文顯示,孫熙官曾在此招生、任教。

他的記憶:山的四周是故國。

孫西元曾寫下“墳中無客棧,今夜誰來投宿”的詩句。這看似簡單的幾個數字,卻讓劉的心怦怦直跳。經歷了家國動亂,南下南亞,劫後余生,遊子用自己的酸甜苦辣去思考“今夜誰活?”

回到過去。明末清初,順德容奇是珠三角重要的絲綢集散地,工商業發達,當地人艱苦奮鬥,努力發展。劉的祖父在容奇開了壹家雜貨鋪,父親酷愛讀書,誌向遠大。他在廣州開了幾家金店,成了金融界名人。劉出生於廣州,1927。不久日本人來了,廣州附近的電燈局成了轟炸的目標。年輕的劉被送到他相對安靜的家鄉順德,參加容山書院。這個學院有高級班、中級班和初級班。從讀四書五經開始,陳東海校長就壹直是個畫家。在陳東海老師的教導和學校濃厚的藝術氛圍的影響下,頗有藝術天賦的劉開始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閑暇之余,劉在青山綠水間捕捉小魚、蜻蜓,其樂無窮。

戰火紛飛的年代,人民在陣痛的間歇中尋求安寧,書聲不斷。父親柳永擅長經商,也樂於結交書畫界的朋友。從小,劉就在傳統的文化氛圍中長大,古典美滲透到他的個性和他的筆觸中。

抗戰八年,又是內戰,中國容不下壹張安靜的書桌。劉二十出頭就要轉學去澳門繼續深造,去香港發展。壹次偶然的機會,馬來西亞北婆羅洲教育界的壹位官員在港看到劉的書畫作品,非常欣賞,於是極力邀請他擔任北婆羅洲壹所中文學校的校長。就這樣,劉開始了他長達50年的旅居海外、弘揚中華文化的生涯。異鄉的生活是多麽的動蕩。在60年代的大規模排華運動中,他躲在天主教堂裏度過余生。曾發表蘇東坡詩詞鑒賞,被當地反華勢力視為宣傳“蘇聯主義”,入獄3天...

書聲不應停息前日,劉回到佛學院,手把手教學生寫毛筆字。“日韓的畫筆沒有丟,只是作為國粹流傳下來了。壹個孩子可以用毛筆寫字;日本人的毛筆制作技術堪稱完美,馬尾辮筆已經賣到了幾千塊錢。作為出生地,我們不能扔掉畫筆!”老人寫下《旭日東升》作為送給學生的禮物,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古典文化的意義在於清理妳的道德觀念,恢復妳的平常心,真善美。”聽完劉老的講座,佛學院2008級工業設計學生鄺敏飛深有感觸:“現在的年輕人追逐潮流,覺得外國的月亮很圓,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好東西。”佛學院文藝學院副院長裴繼剛反思,縱觀劉老壹生,良好的修養決定了藝術品位。"相比之下,我們的教育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太不夠了."

他對“秦絲”的愛是無窮的。

劉對說,回到家鄉真好.....落葉歸根,安享晚年。家鄉的生活有自己的風格:每天早上7:30到8: 30,老人來到美麗的佛山公園晨練,然後和“極其乖的男孩”喝早茶,起床時畫壹個小時,然後午休,下午起床,也要為朋友的到來做準備。

這位名叫鐘宗峰的“絕頂少年”從2006年開始為劉工作,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這麽長時間,他就像我爸爸壹樣。”鐘宗鋒介紹,劉平易近人,喜歡交朋友。“這些朋友只需要提前打個電話,我們會多做些晚飯。晚飯後,大家通常壹起唱歌、跳舞、打牌。這些朋友來自不同的職業,有的是農民工,有的是學生。”春節將至,劉滿心歡喜,因為28日大年初壹,子孫們將從世界各地來到佛山為他拜年。壹想到兒孫,老人就不可避免地想起了太子欽。

“秦絲大樓”是為了悼念他的妻子而建造的。記者走進“秦絲大廈”,註意到這張老照片:少年劉精神矍鑠,旁邊的女子留著齊肩長發,五官端莊。秦子是壹個湖南女人。她曾做過女間諜,混進國民黨空軍獲取情報。國民黨空軍轉移到臺灣省,但她沒有隨團去臺灣省,因為她動了心,嫁給了劉。劉不顧全家反對,帶到臺灣訂婚結婚...他們的愛情故事像電視劇壹樣精彩。

“十年生死之交,我不去想它,我永遠不會忘記它,我會孤獨地在墳墓裏走上千裏。無處可悲。”老人說,秦子因肺癌去世前,他整理了100多封兩個人十年來的來信,整齊地裝訂在壹個大信封裏,上面寫著:“來自曹純的情書”。

  • 上一篇:農村住宅大門
  • 下一篇:劍術的起源、發展與分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