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鹽漬化
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有的大棚地面有的地方是白色的,有的明顯是暗紅色的,死樹現象嚴重;臍腐病發生在已經坐果的番茄上,可能是土壤次生鹽漬化造成的。
溫室土壤次生鹽漬化是我國設施農業種植中最普遍的土壤問題。壹般保護地大棚種植3~5年後,土壤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次生鹽漬化。
壹,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原因
環境因素小:溫室種植相對於大田種植來說,是壹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這個封閉的環境缺乏自然降雨淋洗,這是根本原因。另外還有人工灌溉,水不會下得太深,鹽分會留在土壤表面。
過量施肥:如果施肥量超過作物帶走的量,就會造成根區或更深層的養分過量,在土壤中積累。
設施內水熱環境:溫室內出現高溫高濕環境,土壤水分蒸發強烈,鹽離子會隨著水分的蒸發而向上移動,導致鹽分在土壤表面堆積。
耕作操作過多:溫室內耕作操作過多,踩踏嚴重,會造成土壤板結,毛細間隙受損,通透性差,也會加重次生鹽漬化的發生。
二、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後果
土壤溶液滲透壓過高:土壤中的鹽離子聚集,也導致土壤溶液滲透壓過高。壹旦土壤溶液濃度大於植物細胞液濃度,作物根系吸水就會受阻,造成作物生理幹旱,嚴重時會造成作物脫水死亡。影響根系吸收:土壤次生鹽漬化還會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不良,影響根系對其他元素的吸收,破壞作物的營養平衡,造成蔬菜缺素癥,降低蔬菜的抗病能力。三、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改良措施:
保護地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是壹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在改善時,應遵循“防害治地”的原則,采取綜合治理的方法。
揭膜留茬:揭膜可以使設施內的土壤受到陽光的照射和淋溶,使土壤成熟,增加土壤的滲透性,給土壤休養生息的時間。壹般在每年6-8月的高溫季節斷茬,持續兩個月左右。
深耕、灌溉、洗鹽:每年清園後,要進行深耕,改良土壤,使土壤表層的鹽分轉向下層。相當於把鹽分均勻分布在下面的土壤裏。深耕完成後,要進行灌溉和洗鹽,使土壤中的鹽分充分進入水中,再將鹹水去除,從而降低鹽堿化程度。
科學施肥:科學合理的施肥也是改善保護地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重要手段。要科學選擇肥料種類,盡量少用化肥,增加有機肥用量,特別是稭稈有機肥,對改善大棚鹽堿土壤效果好。有機質可以疏松土壤,恢復土壤結構,使土壤形成更多的顆粒結構,增加土壤的活性,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質,從而促進根系的生長,並在壹定程度上吸收多余的氫離子。
采用噴滴灌:改善土壤鹽堿化,除了改變施肥種類外,還應改變傳統的灌溉方式。如有可能,采用滴灌、噴灌等帶水灌溉措施,提高溫室水肥壹體化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也能有效防止土壤鹽堿化。
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中的鹽基離子淋溶,氫離子或鋁離子增多,導致土壤PH值降低,形成酸性土壤。
壹,土壤酸化的原因
長期施用單壹化肥:不同類型的化肥對土壤酸化的影響不同。壹般來說,氮肥的作用最明顯,尤其是氯化銨和硫酸銨的酸化能力最強。施用尿素後,土壤經過氨化和硝化作用後也可以酸化。其次,大量使用磷酸二銨、過磷酸鈣等酸性肥料;硫酸鉀、氯化鉀等生理酸性肥料也會導致PH值降低。
土壤含氧量不足:設施內空氣流動受限,土壤含氧量下降。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在土壤中積累,與水結合形成碳酸,也會導致土壤中的PH值降低。
灌溉次數多:保護地土壤壹般都是灌溉的,灌溉過多會加劇鈣鎂離子的流失,這也是土壤酸化的壹大原因。
第二,土壤酸化的癥狀
酸化土壤表層土壤板結,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土壤滲透性會變差,會有更明顯的特征。當土壤不透氣,同時酸化,水無法滲透時,土壤中的壹些陽離子,如鐵、錳等會上升到土壤表面。有水的時候會呈現綠色還原狀態。幹燥後會氧化,變成三價鐵離子、五價或七價錳離子等高價鐵離子。合在壹起,它們會變黃變紅。
三、土壤酸化的改良措施
減少化肥施用量:改善第壹年要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尤其是生理酸性的化肥,建議停止施用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等肥料。對土壤,重施有機肥和腐植酸肥料,配合鈣鎂磷肥或矽鈣鎂肥等堿性肥料。在果實發育的關鍵期,可在根部施適量的中性速溶肥,在葉面施壹些氮鉀肥。
土壤改良:對於嚴重酸化的土壤,需要施用石灰或貝殼粉進行改良。但在選擇和使用時,要註意壹些問題。如果壹定要用石灰,應該是含鎂的白雲石石灰。如果單純使用普通碳酸鈣石灰或貝殼粉碳酸鈣石灰,要配合鎂肥和壹些微量元素壹起使用。否則,作物會出現缺乏微量元素的癥狀。
具體做法是在整地前將石灰或貝殼粉與有機肥壹起施入,用量控制在每畝200㎏以內,同時施適量中微量元素肥。施石灰既能補充土壤中的鈣,又能中和酸性土壤。
采用滴灌、微噴灌等節水方式:改善保護地土壤酸化,采用滴灌、微噴灌等節水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提高溫室水肥壹體化水平,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溫室土壤中的土傳病害
溫室土壤土傳病害是指在高溫高濕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從根部或莖部侵襲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具有傳播快、發病快的特點。生產中常見的土傳病害有十字花科根腫病、菌核病和軟腐病。茄子、甜瓜等作物的紋枯病、枯萎病、根腐病。
壹,土傳病害的成因
連作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連作,在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引起各種病蟲害。在發生過程中,無法徹底消滅病蟲害,會產生大量的病菌。隨著時間的積累,病原體會越來越多,發病指數會越來越大,發病會越來越重。
復種指數高:溫室復種指數高,病菌隱藏在土壤中,尤其是冬夏兩季,導致病菌大量滋生,病害越來越嚴重。
施用未完全分解的有機肥:在保護地栽培中,當種植者施用未完全分解的有機肥時,有機肥中的病菌會被帶入溫室。這些都是土傳疾病的原因。
二、防控措施
防控土傳病害,最重要的是減少溫室細菌的來源。
輪作:種植實踐表明,輪作是控制土傳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如茄科、葫蘆科作物和十字花科或豆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洋蔥和韭菜。大蒜輪作效果很好。
改進栽培方式:采用深溝高壟栽培,減少田間積水,有利於抑制病原菌的存活,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
消除病原菌:消除病原菌是防治保護地土傳病害的重要手段。在換茬時,重要的是清園,徹底清除上茬作物的落葉,然後利用大棚良好的密封性能,在高溫下灌溉封閉大棚,可以有效殺滅土壤中的大量病原菌。
土壤消毒:如果大棚土傳病害嚴重,應及時對土壤進行消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土壤消毒劑。市場上常見的土壤消毒劑種類繁多。以石灰氮為例說明如何消毒。石灰氮是氰氨化鈣、氧化鈣和其他不溶性雜質的混合物。為黑灰色油狀顆粒,含氮約20%,還含有石灰,故稱石灰氮。它具有土壤消毒和提高肥力的雙重功能。分解後會產生氮肥和鈣,對土壤非常有益。在市場上,石灰氮有固體和液體兩種形式。為了方便和安全,建議使用液態石灰氮。
大棚施基肥、旋耕後,可以稀釋液態石灰氮。每1㎏液態石灰氮配30㎏水,每畝使用60~80㎏未稀釋的液態石灰氮。有條件的可采用帶棚噴霧滴灌系統;也可以用水洗。需要註意的是,施藥後要及時覆膜,閉棚15~20天。種植前,打開塑料薄膜,晾幹5天左右。氣味消失後,就可以起壟種莊稼了。
因為土壤處理不僅殺死土傳病原體、地下線蟲、害蟲等。而且殺死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種植時多施生物制劑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溫室土壤養分失衡
保護地土壤養分失衡是指土壤中常量、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固有比例被打破,氮、磷和有機質含量大幅增加,而中微量元素的比例通過人為作用而降低。
壹,土壤養分失衡的原因
多年連作:種植者為了獲得高收入,往往連續種植壹種產值高的作物,不註意輪作。所以每年施的肥料種類基本相同,作物需要的養分是不同的養分。所以每年被取走後,缺乏的養分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加劇了土壤中養分的不平衡,造成連作障礙。
土壤的理化性質發生了變化:另壹方面,由於常年施肥,部分養分過量,改變了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了部分養分的有效性,從而破壞了土壤養分的平衡供給。
第二,土壤養分失衡的影響
土壤中營養元素失衡的直接後果是作物容易因營養缺乏而發生生理性疾病。常見的有:
缺鉀:植物抗病能力降低,作物產量降低,品質會變差;缺鈣:植物的頂芽和根發育緩慢或不發育,生長點停止生長;缺鎂:葉片葉脈變黃,光合作用逐漸減弱,整個葉組織變黃變褐直至死亡。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缺乏元素的癥狀也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土壤養分失衡的改良方法
平衡高效施肥:改善土壤營養失衡的根本途徑在於平衡高效施肥,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施用,添加中微量元素。施肥時氮磷用量要平衡,增加鉀、鈣、鎂、硼等微量元素的用量。在有機肥的使用上,要改變有機肥的種類,減少雞糞有機肥的使用,增加稭稈有機肥的使用。如果可能的話,施肥可以結合測土配方,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輪作換茬:結合施肥,輪作換茬對肥料的要求不同,也可以減少土壤全養分的不平衡。
對於設施農業中的土壤問題,農民在實際生產中要時刻關註設施農業的土壤狀況。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設施農業的土壤生產力,保證設施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