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石雕主要以青田優質葉蠟石為原料,色彩豐富,花紋奇特,種類繁多,有蠟質光澤,手感滑溜。想要做出精美的石雕,需要有配套的工具:鑿子、刻刀、轉鉆、倒刺棒(壹種渾身都是鋒利銅刺的工具)、鋸子等等。
制作過程大致分為五步:壹、選材、立意、布局;第二步叫“打坯戳坯”,即把石頭劈出作品的輪廓;再進壹步,石頭上留有許多大小不壹的圓孔,為雕成縷縷創造條件;最後是精雕細刻,刮掉不想要的刀痕,進行鑿刻,使作品光潔。作品雕好後會進行壹些裝飾工作,比如:坐、墊、拋光、打蠟。石雕技法多樣,有圓雕。雕是最常見的,雕是最有特色的。
溫州的石雕非常精美,表現出高超的技藝和地方特色,因此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王飄漂
米雕的制作是以煮熟的飯團為原料,通過揉、捏、捏、雕等方法,制作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花鳥。由於米雕大小不壹,多用於喜慶節日和生日慶典,以及作為親友的交流禮品。
三寸黃柑破永嘉
清明節期間,曾經風靡壹時的溫州普通話已經從市場上消失了。不起眼的柑橘開始出現黑粉色,很受歡迎。溫州柑橘種植歷史悠久。據三國誌?吳《臨海異物錄》載:“雞橘大如指,味甘,見於永寧。”三國時期,溫州屬永寧郡,臨海郡。可見溫州的金桔在1700多年前就很有名了。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曹操派使者到永嘉,挑選了40個柑橘運回都城葉君。
唐宋時期,溫州甌柑以其品質優良、味道鮮美而聞名全國,成為元宵節時送給王公大臣的水果。新唐書?據地理記載,柑橘、甘蔗、土布、谷殼早在唐代就被列為宮廷貢品。袁林《甘子集》載:“唐開元,田字元熙將宰侍從,黃橙橙贈之,號為:傳橘。”《宋史》記載“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八月午停溫州橘”。黃橙橙的是橙色。當時,首都開封的大街上也有柑橘出售。梁章鉅《西遊記》載:“永嘉之橘,俗稱甌柑。賣給京城的叫春橙,唐宋以來就有名氣了。東坡詩《元二韻曾見日》:‘雁南之奇事真難忘,三寸橘破永嘉’。”梅與詠柑詩:“書絕寶,不知黃柑之美。這是壹個熟悉的故事,它比莫永嘉更好。”可見,歐甘自古就有口皆碑。難怪張士南在《遊記》中感嘆“永嘉之橘,天下第壹”!直到元明清時期,橘子仍被列為貢品。
南宋孝宗惜春五年(1178),著名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長子韓彥直編著了三卷本的《柑錄》(又稱《永嘉柑錄》),詳細記載了溫州柑的品種和特點,並對當時的柑的栽培、培育、除病、澆水、采摘、采收等進行了總結。《柑桔誌》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柑桔學術專著,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被國際植物學界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柑桔園藝學著作”。據有關橙子的記載,當時溫州有27種橙子,尤其是牡丹(今蒼南宜山)產的奶橙更是珍品。早在宋代,西山郊區就盛產橘子。《談海》載:“永嘉之地,最宜種橘。宋、韓守言直的譜,就是充分的證據。松石出生在西山。葉對說:‘吳橋巷,對面,是西山頭。‘所有的森林都是柑橘,沒有水就不是蓮花。’這也是證據。後來興盛於河對岸的河田,剛在頂上,而南縣則逐漸延伸至十壹都梧田。“到了明朝,甌柑傳到日本,就培育成了溫州官話。這種世界上種植最廣、產量最多的柑橘已經失去了獨特的風味。近年來,經過科技人員多年的精心研究和培育,出了壹個無核柑桔新品種,為古老的柑桔開辟了壹片新天地。柑橘是名貴水果的良藥。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有機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高於壹般水果。柑橘除了鮮食外,還可制成蜜餞、果酒、果汁、罐頭等。柑橘剛摘下來的時候,微苦微酸。長期存放,苦味沒了,柔軟多汁,香甜爽口。隨著水果貯藏技術的不斷進步,橙子可以貯藏壹年,這是其他橙子不可能做到的。柑橘是良藥,能治病,具有清熱生津、化痰止咳、潤肺平喘、消炎解毒等功效。,尤其是長期存放後,藥用效果更佳。民間有句諺語:“端午柑賽羚羊”。
溫州刺繡
甌繡是中國六大著名刺繡之壹。早在唐宋時期,溫州民間刺繡就流傳到千家萬戶。繡品多為鞋面、枕頭之類。1853,溫州設立專業刺繡店。到了1920年代,各刺繡店請畫師作畫,增加了刺繡的品種,逐漸發展成為裝飾品和欣賞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1980年,高級工藝師張國民設計的於今迎春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並在浙江館展出。近年來,甌繡坊的代表作多次入選國禮,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展,並在國外展出。
溫州黃楊木雕
浙江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之壹,主要產於溫州。黃楊木被用作雕刻材料,因此得名。以古色古香著稱,與青田石雕、東陽木雕並稱“浙江三雕”。黃楊木質地堅韌,紋理細膩,表面光滑,顏色黃亮。經過精雕細琢,打磨後,可與象牙雕刻媲美。可長期保存,顏色隨年齡由淺入深,更顯古雅可愛。其特點是精致細膩,刀法明亮,疏密適宜,形神兼備。清末民初,溫州著名藝術家朱子經常運用獨特的圓雕技法創作出壹批優秀作品。1910送南陽勸導協會展覽,獲優秀獎;1915獲巴拿馬世博會二等獎。從此名聲大噪,雕塑家越來越多。黃楊木體積小,適合雕刻人物、動物等小型書桌陳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藝術家們吸收了石雕和牙雕的優點,並應用鏤空和群體圖像拼接來反映宏偉的場景,更好地表達主題。產品銷往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溫州魚糕
早在民國十年(1921)就很有名了。當時永強沙村人周阿士壟斷魚餅。主要原料是豆腐、石粉、油脂,做成長條,放在蒸籠裏蒸,然後放在油鍋裏炸。人們稱之為“魚糕”。現在,魚糕的制作方法有了進壹步的改進。做魚餅時,先將刺少肉多的黃魚、帶魚等魚刮成肉末,加酒,與人豆腐、菜泥、蔥、姜、紅薯粉混合揉成面團,然後做成餅,或放入蒸籠,或放入油鍋炸至焦黃,再放入鍋內燉。可以單吃,也可以切塊水煮,或者切絲加調料炒。
溫州魚丸
以魚或鰻魚肉為主料,切成細條,用酒、味精腌制片刻,加入白澱粉,用手捏透,然後在開水中用手指挑開,浮起煮熟。吃的時候把原湯舀到小碗裏,加入米醋、味精、胡椒粉、蔥花。溫州街頭有很多魚丸店和小攤。1998-65438+2月,溫州酒家的魚丸與縣前湯圓店的馬鑫湯圓壹起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溫州魚面
做魚面,先把黃魚、黃鱔等又白又細的魚刮幹凈,去皮,蘸上紅薯粉或散粉,用棍子打成薄片。烘烤後,它們被切成菱形和方形的片,或者是掛面和細面條。當在湯裏煮的時候,他們是光滑和美味的。通常,他們用魚丸和面條烹飪,這被稱為“魚圓面”。魚皮餛飩是用潔白細嫩的魚肉,敲成小薄片,做成餃子皮大小,裹上肉餡,揉成蓮蓬狀,或蒸熟備用,或放入沸水中煮熟,撈出調味,俗稱“魚皮餛飩”。吃起來透明順滑,像花壹樣,吃起來清新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