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園位於成都壹環路,周圍是壹排排現代化的高層建築。從名字來看,應該是壹個很有時間感的老公園。果不其然,我們來到了正門,如廠門口的門衛亭,笨重的假山瀑布,即將抹平的水泥浮雕地面,與它的名字非常匹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很難與攻略中描述的場景聯系起來。尤其對於從事景觀設計的我來說,顯然無法引起我對觀光的興趣。於是,我轉身要走,老婆安慰我。既然來了,我就散散步,我們可以從另壹個門穿過公園出去。跟著妻子的腳步,我來到了花園左側的入口。壹塊塊灰色的磚面景觀墻突然出現在綠地裏,順著小路走去。迎面而來的入口是壹個圓形的入口,上面有壹塊“菊園”的牌匾,與繪有五彩菊花圖案的照壁相對,烘托出菊園的氛圍。如果不是開門見山的主題,我可能不會在這壹季參觀整個花園。沒有菊花,菊園自然會成為公園的主角,參觀的人也不多,顯得很安靜。
快速走出菊園,沿著小路走進壹片樹林。樹木挺拔,枝葉繁茂,遮天蔽日,高高的枝幹直刺藍天,試圖與天氣抗衡。濃密的樹冠就像壹把把巨大的傘,把天空遮得嚴嚴實實,連壹縷陽光都照不下來。森林昏暗、陰森、安靜,空氣中散發著淡淡的涼意,仿佛步入了壹片原始森林。走在林間的小路上,能看到密密麻麻排列的樹幹,沒有壹棵子樹生長,地上鋪著壹層綠地毯般厚的麥冬。這就是“適者生存”的法則。我記得早期應該有很多植物生長在森林下面。樹長大後,低等植物慢慢死去,因為樹擋住了陽光。大自然是殘酷的。走著走著,我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在壹個鋼筋水泥的現代城市裏。突然,遠處有了壹些亮光,順著亮光我隱約看到了壹些水面。我順著燈光快步走向壹座拱橋。突然,我豁然開朗。在我的面前,我看到了壹片綠色的森林,蜿蜒的小溪將林帶壹分為二。從實踐來看,河道護岸的建造是粗糙的。可以看到,兩側混凝土搭建的垂直護岸被兩側生長的植物覆蓋,人工痕跡被弱化。順著小溪,與不遠處的湖水交相輝映。水面上,散落著許多五顏六色的遊船,打破了公園的純凈。船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款式,讓老公園更加突出,有點“倚老賣老”的嫌疑。在附近的小溪,船只擁擠,沒有留下缺口。他們時而交錯,時而碰撞。人們用力劃著,配合著歡樂的喧鬧聲,像在玩碰碰船。
這些景觀太普通了,尤其對我這個景觀設計師來說。我有點失望,想轉身離開。我老婆還安慰:“我們往前走吧,要不我們從前面出去。”有點郁悶,我漫不經心地跟著老婆的腳步過橋。出於職業敏感,我感覺自己在公園的中央島上。沒過多久,壹個傳統的閣樓出現在我們面前,上面掛著牌匾寫著鐘水餃,我壹眼就能看出這是壹家餐廳。在路邊經常可以看到的臨時攤位對稱地擺放在閣樓的入口處,有些簡陋,與氣勢恢宏的閣樓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明顯不協調。攤位上有很多當地小吃,以鹵制品為主,看起來很吸引人。攤位前排起了長隊,把原本擁擠的閣樓入口堵得水泄不通。
對於這樣的閣樓,很常見。噪音把我的視線轉移到左前方。我被這壹幕驚呆了,簡直可以用“波瀾壯闊”來形容。雖然對策略有所了解,但此刻的場景還是出乎意料。壹面依水而建的長廊和“鐘餃子”閣樓,夾在諾大廣場之外,密密麻麻擺滿了方桌椅,讓廣場擠得目不暇接。壹張方桌,四把竹椅,方桌不大,比普通桌子低很多,原色的竹椅很樸素,空氣中充滿了濃濃的田園風味,仿佛走進了壹個小小的鄉村院子,很難與現代城市和城市公園聯系起來。壹瞬間,思緒帶我回到了童年。在我自己的小院子裏,壹家人開心地圍坐在臨時搭建的桌椅旁吃晚飯。回憶拉近了我和成都的心理距離,忘記了地域隔閡。我好像是成都人。
廣場被擠得水泄不通。擁擠在狹窄過道裏的人群,像潮水般緩緩地與臨時展臺前的長隊交織在壹起,陽光仿佛組成了壹個美妙的音符。服務員矯健的身姿在人群中快速穿梭,熟練地端著盤子,就像壹個優雅的芭蕾舞演員在表演。到處不時傳來拋售的喊聲,將沸騰的場面推向高潮。我們在廣場上轉悠,找不到座位,只好穿過擁擠的人群來到鐘水餃閣樓餐廳。場景裏裏外外壹模壹樣,包圍了整個餐廳,我們找不到多余的座位。直到兩位好心的顧客吃完後給我們讓座,他們才放下了焦慮。這裏的小吃種類繁多,大部分名字我都不熟悉。它們從小吃的圖片或者名稱上看起來很有食欲,價格也很親民,就像普通餐館的價格壹樣,這可能是它們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壹。突然很羨慕成都的市民。他們的慢生活是真實的。畢竟,人不能以食為天,慢生活。
陽光透過廣場上零星的幾棵樹,把地面塗成金色,斑駁的樹影緊隨其後,隨著時間的節奏,在廣場上展示著它美妙的舞蹈。陽光與光影的感性演繹,讓此刻的氣氛慵懶而輕松。廣場上的人們懶洋洋地坐著,享受著陽光帶來的舒適。此時此刻,我又開始羨慕成都市民了。我很好奇。到底是接地氣的環境、從容的心態、美味的食物還是親民的消費造就了成都人的慢生活?我不知道。
我完全沈浸在這幅簡單而又接地氣的畫面中。我明白我被這壹幕感動了。它很真實,因為它是壹種生命,與壹草壹木壹磚壹瓦融為壹體。我不禁問自己,這不就是城市公園的設計目標嗎?這不就是建設城市公園的目的嗎?那麽,在此之前,什麽是城市公園呢?再看專業定義,城市公園是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城市居民休閑需求,提供休息、觀光、鍛煉、交流和舉辦各種集體文化活動的場所。
人民公園讓我感動的是交流的元素。人是感性的動物,交流讓城市變得溫暖。在城市公園,有這樣接地氣的地方和親民的消費,張開雙臂歡迎各界人士。在這裏,人們很舒服,慵懶地坐壹下午,任何人都消費得起,沒有苛求的地方,只要有陽光、微風、花草樹木相伴,就會很安心。這就為交流提供了條件,讓公園有如此高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市民也願意用心擁抱公園。從現象看本質,這既是成都市政府堅持的“以人為本”的原則,也是成都市政府執政為民的態度。與我們這幾年建設的城市公園相比,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景觀越來越高,功能設施越來越完善。反而離人心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忽略了傳播的元素。公園裏三三兩兩的人,散步慢跑,騎車,跳廣場舞,坐著聊天,或者賞花觀光,不會出現成都人民公園這樣聚集人氣的場景。如果出現這樣的場景會怎麽樣?我覺得不會長久,城市管理者應該以影響市容和占用公共設施為由重點整治。公園規劃設計會經營優雅的景觀咖啡廳或茶室,名字高大上,高端大氣綠化,運營管理成本高。所以很難有親民的消費,無形中把底層的市民堵住了。所以不是城市公園建設的目的,更不是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目的。
希望美好的生活環境處處充滿濃濃的煙火氣。
林·
寫於2021年4月5日淩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