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布袋戲的角色大致和中國傳統戲曲壹樣,有各種行當,有命、旦、純、醜,還有獨特的鳥獸。以前只有主任和副主任,壹般是父子或者師徒。正手不僅操縱木偶戲,還會唱歌、朗誦、講真話。副手只是操縱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臺為2米長的“壹字臺”,正副面向觀眾,並排而坐,操縱木偶在臺上表演。正手也要能操縱生、丹、凈、終、醜等不同腳色的表演,掌握各職業不同聲部(音調)的技巧。布袋戲是用手掌支撐的布袋戲,操縱者必須練好“分指”、“握手”、“腕技”、“臂技”等基本功。

漳州木偶戲被稱為北派。北派布袋戲的特點是京劇味,擅長武術和短劇,動作輕巧靈活,善於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音樂性強,節奏感豐富,布偶全身都有動作。布袋木偶戲積累了幾千年的藝術歷史,有著獨特的藝術形式。木偶長約壹英尺(30厘米),用五個手指操縱。食指放入頭頸部,是主幹;拇指和中指分別是左臂和右臂,手掌是軀幹。壹個演員的左右手可以同時穿上兩個木偶,表演兩個不同角色的人物。

人的手指是全身最靈巧的四肢,操縱布袋木偶更是得心應手,在表演人物和動物時能生動地表現角色的內外造型,做到形神兼備,非常靈活;它的速度、力度、優先度、動作節奏可以和人、動物差不多。所以,布袋戲是手指操縱最神奇的藝術形式。木偶戲的舞臺寬約兩米,臺的地板高約1.70米,進深約兩米。演出時,演員們戴上木偶,把手放在頭上。

傳統的布袋戲舞臺藝術是從壹張桌子兩把椅子和假想的布城和車旗發展而來的。木偶只有8寸高,舞臺是6尺左右的“壹字臺”。演出面積很小(木偶和舞臺的長度按當時采用的市制測算,下同)。正副坐在長板凳上,前面固定壹個木架,中間是紗布,表演“隔著簾子說往事”。左右各有垂簾,供木偶出入。舞臺外觀設計精美,框架由木頭雕刻的各種古代人物和圖案組成。20世紀30年代,民間藝人徐念松在陳南天的劇團《新南富春》中首次進行舞臺美術改革,在表演區懸掛了帶有宮殿、庭院、花園的畫布。這是漳州最早的壹套木偶戲。

1951,南江木偶劇團鄭福來、陳南天首次將“坐”改為“立”表演。隨著擴建,舞臺表演區改為寬約8英尺,深約3英尺,並增加了側幕。60年代,木偶增加到1.2尺,“樣板戲”主角1.5尺。舞臺長度為16英尺。後來做了很多調整。劇團使用的舞臺有三種規格:普通舞臺11尺長9尺深,下鄉舞臺8尺長7.5尺深,出國專用舞臺9尺長8尺深;身高3.3英尺到3.6英尺。65438-0960年,隴西區木偶劇團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戲劇節,演出了《雷萬春打虎》、《大明府》,並首次設計了具有寫實風格的特殊場景,結合投影放映機的使用,

1990年,從劇情發展和表演的需要出發,鐘馗元帥的舞美設計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創新,在整體形式上打破了原有的舞臺框架,在地面以上1.2米處擴建了壹個第二表演區;取消側幕,用壹個略呈圓形的雨棚來包容整個表演區的背景,使其成為前後扇形的空間。其次,移動場景的使用縮短了場景之間換場景的時間,保持了劇情發展的連續性。再次,用觀眾的眼光設計場景,選擇與戲劇動作相關的局部圖像來裝飾環境,大膽采用場景反透視法的設計方案,變觀眾平視、仰視為俯視。該劇獲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表演木偶布景設計獎。漳州木偶戲音樂沒有獨立自成體系的風格,壹般沿襲當時流行的地方戲曲。從清朝中葉開始,中國戲曲就被用在音樂上,民國初年用京劇。湘劇興起後,與湘劇合唱,或京腔、湘腔混唱。打擊樂壹直保持著京劇的風格。其音樂采用套曲(卡)的方法。用方言說的。

到了50年代,隨著劇本制度的實行,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的特點進行編排,於是出現了京劇、湘劇、民樂、兒歌、舞曲等各種曲調。因為漳州木偶劇團經常有出國和主持演出的任務,所以《雷萬春打虎》、《蔣幹偷書》、《打潼關》等傳統戲曲已經完全定型,仍然采用京劇。整部劇,甚至話劇和語言上壹些生動的“墜戲”都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湘劇音樂。新創作的兒童劇、啞劇是根據兒童音樂的特點編寫的,還有的吸收民樂用普通話演唱,如《傘和公文包的故事》、《哥哥姐姐》等。有些劇同時有幾種配音,比如《奇襲白虎戲》,有湘劇、京劇、潮劇三種劇種的表演用書,京劇、潮劇用磁帶表演。參加省、全國演出並拍攝電影,如《八仙過海》、《捉妖記》、《鐘馗元帥》、《狗腿傳奇》等。、都是以米曲音樂為主,或以米曲音樂為素材,延伸和拓展自己的創作,偶爾采用兒童音樂。業余劇團只用米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外演出的戲劇多以磁帶表演,較少使用現場演唱。

漳州木偶戲的配音形式有很多種:壹、角色配音:唱有。有普通話,也有閩南話。二是音樂配音:有歌劇,有歌曲。主要是民族樂器。第三種是有背景音樂的啞劇。這種形式決定了漳州木偶戲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其廣度高於其他劇種。

表演音樂有兩種:壹種是常用的磁帶配音;壹個是樂隊現場配音。樂隊配音壹般在劇團所在地演出時使用。大部分人出去異地演出,都是用錄音設備配樂。表演隊有能力。

布袋木偶自古以來就以“短、平、快”、“靈活、機動、有節奏”的形式站在藝術的神壇上。隨著時間的進步和社會形態的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這壹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有壹場從後臺走向前臺的音樂表演。布袋木偶,不言而喻,木偶頭就是壹個臉罩,而且是壹個僵住的表情。木偶雕塑家把劇中人物的頭像雕刻成笑臉,所以這個面具要在壹瞬間應付人物和劇情的不同表情變化。簡而言之:木偶的頭上刻著笑臉,叫它哭的時候還是笑臉。然後,編劇的職責就是寫出最能體現木偶人的表演情節。所以木偶編劇在創作時不得不考慮這方面。而且要讓劇目更貼近木偶藝術的規律,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大明府》這部戲是壹部非常符合木偶表演藝術規律的戲。

眾所周知,木偶是個“啞巴”。木偶不會說話。解決木偶的語言,讓木偶說臺詞,只有配音。這是它的特點和缺陷,也是它的優勢。給木偶配音自然合理。但是,正因為它是啞巴,所以推廣這個短片是最好的選擇,也因為這個原因,讓木偶戲啞劇也是最好的選擇。

木偶的表演藝術最擅長肢體動作。動作是表演壹個木偶,或者說木偶形象的生命和靈魂。壹動不動的木偶是雕塑藝術。木偶動起來就是表演藝術,只有木偶動起來表演了,木偶的魔力才能展現出來,是更高層次的木偶藝術,而且木偶的動作以表演高難度動作為最高藝術,表演觀眾認為不可思議的,就是征服觀眾。漳州木偶頭雕是木偶戲道具制作中的壹絕,屬於民間工藝美術。與漳州木偶戲壹起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漳州木偶頭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及周邊地區。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肢、衣、冠、盔等。木偶頭的雕塑僅指頭部造型。作為戲曲舞臺上人物頭部的雕塑,它非常註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畫。誇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是漳州木偶頭雕塑的共同特點。這個雕塑壹直以來都是師徒傳承,主要是傳宗接代,壹直流傳至今,沒有中斷過。

漳州布偶造型嚴謹,雕刻精美,繪工精致,設色穩重而不華麗,保留了唐宋時期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理性,具有地方特色。木偶頭的基本造型有生活、美醜、神仙、鬼畜,也有傳統名劇的人物,如關公、曹操和《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著名雕塑家如徐柱楚、許念松、許等。

  • 上一篇:論《堂吉訶德》的敘事模式
  • 下一篇:理發店的經營範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