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濰坊風箏介紹

濰坊風箏介紹

風箏,古稱“紙風箏”,也叫“風箏”,是山東各地特別是濰坊地區流行的壹種玩具。

濰坊風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翟墨制作第壹只“木制風箏”的想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並走向民間是在明代。到清朝中期,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制作風箏的民間藝人。相傳當時有壹位叫陳的啞巴藝人,用新奇漂亮的方法系了壹只風箏,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在清明節比賽前後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春季習俗。據《衛縣誌稿》記載,“每次有寒食在本鎮,東門外,上海灘...板橋跨,江面始泛,桃李吐,柳煙含,風箏高入雲端。”“在清明節,我的孩子們玩紙風箏和秋千,紙風箏有不同的制作方法。除了鶴、燕、蝶、蟬,都是各種各樣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滿了別出心裁。”在魏縣當了七年縣令的大詩人、大畫家鄭板橋,曾經寫過這樣壹首詩來緬懷魏縣:“紙花滿天飛,嬌媚少女蕩來蕩去,五色裙風蕩來。”壹百零四日小寒食,白浪河上遊,鷂子蕩姑娘,亂草新來”,這是魏縣詩人郭林故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近代以來,威縣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有壹首詩《竹枝詞》描述了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風箏市場在東城墻,遊人來來往往,顧客被整修所吸引,蝴蝶和風箏雙雙成行。風箏飄洋過海,被帶到美國和日本作為藝術珍品收藏。建國後,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征,壹直為當地人民所珍視和重視。從1984開始,濰坊成功舉辦了國際風箏節。65438-0988濰坊被國內外風箏界評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走向世界,真正登峰造極。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誌。濰坊風箏獨特的個性是通過“紮、畫、貼、飛”四大藝術體現出來的。

濰坊風箏的骨架壹般用竹子制作,紮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斷竹、切竹條(包括“拔推”)、修邊竹條、彎竹條、紮竹條等。風箏架有很多種,系法也不壹樣。壹般來說,掌握了硬翼風箏、軟翼風箏、球拍風箏架的基本系法後,就可以自由變換和系各種風箏了。資深藝人總結了豐富的綁風箏經驗,有的甚至還編了歌。比如硬翅肥沙燕的綁法公式是:肥沙燕最新的四四法,壹個頭,壹個腹,壹個尾根。——死條壹定要直硬,下條壹定要平軟。七段等分成條,兩臂紮成半圓,中腹要分成兩部分,找尾竹上端中線。如何確定下端的長度?在開始和結束時水平放置擱板。中間是四張紙,兩臂是四個亭子。頭部迎風,腹部占優勢。l冠竹要柔軟,容易瀉風。胯肥紙寬大柔軟,在風中也不會顯得大方。

糊風箏紙、明礬絲、薄絹等。,可以根據風箏形態來確定例如,絲綢被用來粘貼蜻蜓風箏,因為它比紙更透明,而且它更像活著的蜻蜓的翅膀。絲綢是用來糊黑鯡魚的尾巴的,它在飛的時候會像魚的尾巴壹樣在風中抖動,但是絲綢是不能用來糊鷹的,因為絲綢不像鷹被風搖動後在空中打轉,所以壹定要用皮紙或者裱好的防風紙。貼風箏時,先切紙對比架子,紙比架子大,邊上切壹些洞。貼好邊後,再依次將裁好的邊貼在紙條上。粘貼方法有兩種;壹種是在竹條的四面貼上紙袋,稱為“包邊”,另壹種是在竹條的兩面貼上紙袋,待糊幹後,用刀將多余的紙剪掉,稱為“切邊”。這種方法是將修剪過的竹條露出壹部分,以顯示藝術家的制作技巧。風箏可以先貼後畫,也可以先畫後貼。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大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壹致,藝術家壹般都是先畫後貼。先把各部分的紙剪下來,塗上顏料,陰幹,燙好,然後貼在架子上。畫的時候,各個部位連接處的圖案都沒有塗金,留壹些空白,然後貼好之後再把連接處的圖案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貼法也不壹樣,比如:沙燕風箏先貼兩只胳膊,再貼兩條腿。最後先糊頭、腹、米風箏,球拍風箏用平糊法糊紙。

風箏畫的構圖和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風箏吸收魏縣木刻年畫技法,借鑒北京、天津畫風箏。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藍為基調,色彩明快簡潔,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審美透視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的風格以青色為主,並配以豐富的色彩,視覺效果強烈;另壹方面,康萬祥派以代表海水的普藍為主,同時紅色或橙色的暖色使整個畫面生動。風箏放飛後,與衛蘭的天空有著和諧而鮮明的透視效果。西方藝術大師曾經說過:“妳應該知道如何用最少的顏色。如果妳應該用七種顏色,但妳用了兩種,那麽妳的技巧會更大。”這正是濰坊的風箏藝術家對風箏的構圖和繪畫所做的。他們盡量少用色彩,以塊色為主,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簡單而豐富的特點。

放風箏,電線,纏繞工具和各種遊戲配件。放風箏線有“縫紉線”(適合放飛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絲線、粗絲線)、“麻線”(過去民間用來放大風箏的線)等。最常見的纏繞工具是“線”。占線時,壹手拉線,壹手打輪子,非常方便,而且看起來精致可愛,本身就是壹個可愛的玩具;還有軸柄上有扁框的“簡易盒”,用起來也很方便。放大風箏的話,要用“線綁匪”;用絞車放更大的。風箏的附件是用來放風箏時做遊戲的。種類很多,比如“風琴”、“鑼鼓”、“送飯”。

風箏的種類很多,有鳥形風箏(如鷹、燕、鶴),蟲形風箏(如蜻蜓、蟬、蝴蝶),水族風箏(如金魚、青蛙、螃蟹),人物風箏(如孫悟空、胖娃娃、壽星),之字形風箏(如“雙喜”、“幸福”)。根據風箏的功能,有玩具風箏、觀賞風箏、特技風箏等等。按大小可分為巨型風箏和微型風箏。比如濰坊藝人綁的“鯉魚跳龍門”風箏,有兩層樓高,面積1.74平方米。綁風箏的藝術家站在樓上系上風箏。巨型立體蜈蚣風箏,龍頭形狀,幾十個關節,***100米長。分發的時候必須把尾巴和身體逐漸豎起來,然後再由身體上的幾十個圓形方形風箏把沈重的龍頭舉到空中。小小的蜈蚣風箏,首尾壹樣完整,卻小到可以藏在火柴盒裏。

濰坊風箏和我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壹樣,起源於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壹種帶有人們理想和願望的娛樂產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風箏造型模仿的是自然事物、社會生活和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被賦予了“吉祥”“喜慶”的寓意、利益和理想。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與其說是被模仿的東西的象征,不如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鹹宜,放風箏是壹項簡單易行、經濟實惠、老少皆宜的休閑健身活動。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在春山上,在平原上,或在壹望無際的白沙灘上,用手來回奔跑,使四肢肌肉得到鍛煉,眼睛得到調節,氣血通暢,對人的生活十分有益。隨著風箏的繁榮,濰坊風箏已經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並以商品的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用漿糊制作風箏已經成為壹種職業和重要的生計。據史料記載,早在清朝時期,魏縣鎮就有30多家風箏作坊和店鋪,清明時期市場上就有幾十家。外國商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他們的生意非常繁榮。如今,濰坊風箏因為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喜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不斷舉辦,已經成為當代濰坊人的文化符號,並且飄洋過海。與世界各國人民建立了友誼,也成為濰坊經濟騰飛的巨大杠桿。濰坊風箏的生產也走上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新技術相結合的道路,進入了壹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 上一篇:瀘州東巖的摩崖石刻,氣勢磅礴。妳知道是誰寫的嗎?
  • 下一篇:生產碳纖維的上市公司的領導是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