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潮州木雕的歷史淵源

潮州木雕的歷史淵源

潮州木雕歷史悠久,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民間藝術,與浙江東陽、安徽木雕並列為中國三大木雕流派。流行於舊潮州府東部,始於唐代,盛於宋代,達明清。潮州木雕技藝精湛。目前潮州開元寺天王廟橫梁上壹個裝飾有草尾的鬥拱是唐代遺物,壹條帶銅鈴的木龍是宋代遺物。

潮州的徐府馬宅建於北宋,其建築裝飾木雕也以草尾為主。

可見潮州木雕在唐宋時期就有了。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鄭中忠制作計時器時,就有將木繩和黃金塗色的記載。

潮州木雕歷史悠久。

唐昭宗時期在廣州工作的劉堯,在他的《嶺表異錄》中有三處關於潮州雕塑藝術的記載:廣智屬壹郡,潮州周迅野象多,牙小而紅,為極品。

(卷上);黎蒴產於江河溪流,葉薄如檜,身壯如柏,但根太軟,不能用刀鋸。

今之潮,隨人,用其根,而行之。

沒幹的時候,雕就像切瓜壹樣容易;幹了之後,靈活不講理。

或油或漆,輕如草。

在夏季的幾個月裏,它像杉木壹樣強大。

時至今日,廣州客人已從各縣放牧而來,初來乍到時在下檐上有油畫枕木。

(卷內);葫蘆椽形如瓜,皮橙黃金黃。所以人們看重它們,愛它們的芬芳,在北京設宴,憐惜它們遙遠的果實。

肉很厚,像蘿蔔壹樣白。

華南女子競相用肉雕花鳥,用蜜泡,點胭脂。他們擅長,不讓湖南人刻木瓜。

(在卷中)

這三條記載表明,中唐時期,粵東潮州地區就有牙雕、木雕、瓜雕藝術,其中“油畫木鞋”是當年廣東官員穿著的名品。

之後潮州木鞋被記載在各種史書和雜著中,而唐代的“油畫木鞋”可以說是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的最早萌芽。

有文獻記載的潮州金漆木雕的正式出現,始於北宋至吳佳元年(1054)。

《永樂大典》卷5345《林刻漏註》中的“潮”字,記載了前壹年潮州郡守受命修城墻,第二年鑒於州城用於計時的木漏“久被水腐蝕”,“是新刻漏”,提出縣的蓮花漏“最精”。

通過四旬齋,總是有60個事件,這是錯過了。" "剪" "音",原指兒童頭發紮成兩角的奶,這裏引申為裝飾的意思。"“金漆”是指木雕構件完成後的金漆,也就是金漆木雕。

這件作品可以說是潮州最早的金漆木雕在沒有比這朵蓮花更早的漏雕的情況下。

北宋時期,雖然出現了如此精細的金漆木雕,但在民居建築和應用上,包括壹些官宅,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建於北宋英宗年間(1064 -1067)的潮州市“徐福馬府”,被專家譽為“中國罕見的宋代大宅建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代多次修繕,但仍保存了宋代的建築格局和大量的建築遺跡,如門釘等。

直到南宋元年(1165),100年後,才傳出佛寺“金碧輝煌”的消息。

見《永樂大典》及《晁余》卷五三四五《陳清余重建國家史》。

在這篇文章中,潮州知府在重建國家之前對縣令姚某及其官員說:“傅(指佛教——作者)說他的運勢渺茫,怕惹起俗氣。

他的弟子們的住所金碧輝煌。

醜了就修。如果是壞的,就好買了。如果不難,那就難了。"

這段話是批評僧侶的奢侈,但“金碧輝煌”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是指包括金漆木雕在內的建築裝飾。

到了唐末,除了上述精雕金漆的木雕作品外,開元寺唐代木魚的雕刻、宋代銅鐘懸梁的“木龍”和“徐府馬府”還比較古樸。

潮州木雕成熟於明代。

建於明初洪武二年的潮州府鎮海樓,其外廊有108個柱頭雕刻,108個表情各異的木猴,標誌著潮州木雕的成熟。

這座建築在1911年革命中被炮火摧毀,但幸存了下來。現在收藏在這座城市的博物館裏的三只木猴子可以在它們生動的作品中看到。

上壹代的傳說講述了這108只木猴,每只看起來都像壹只活猴,民間俗稱“福樓猴”。

如果說明初大宅中的猴子是潮州木雕中最高的圓雕,那麽明末開元寺至今仍存的高2.58米的六邊形七層千佛塔,則是綜合運用浮雕、圓雕技法,多層次切入,精雕細刻的開始或開端。

塔的每層都雕有拱門,裏面有佛像,門的左右刻有護法金剛,塔基上刻有唐僧取經的故事,塔頂還有壹五座小塔。

又因金塔彩繪鍍金,故稱金千佛塔。

開元寺至今仍保存的壁龕桌和潮洲博物館保存的掛管“紀弦松子”也是塗金的,這也說明晚明壹些重要的建築和家居用品中已經出現了金漆木雕。

其他地方遺留下來的壹些明代建築木雕裝飾,雖然有些不是金漆木雕而是素雕(如次年建成的潮安縣安埠鎮文祠後座木雕裝飾),造型天真質樸,誇張幽默,極具藝術感染力,說明明代潮州木雕已經成熟。

揭陽城北門的關帝廟,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E),更新於萬歷二十九年(1601辛醜),擴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前殿頂上有壹個八卦形的藻井,鑲嵌著琳瑯滿目的人物移植木雕。

清代是潮州木雕的完善和鼎盛時期。

許多建於清朝早期和中期的祠堂仍然保存完好,如揭陽的谷熹大宗祠,揭西前坑的明鑾公祠和揭西棉湖的永昌古廟。綜合運用了重雕、浮雕、圓雕、通雕等形式和技法來表現復雜的內容。

清末光緒年間,半蟹簍問世,為舉世聞名的多層雕龍、蝦、蟹簍奠定了基礎。

是被譽為“木雕冠軍”的黃開賢的創作。

同時在汕頭修建大豐祠堂(慈堂),梁架上的木雕蟹簍也是他的創作。

黃開賢是揭陽榕城人。他與林希科、謝國強等是清末民初潮汕地區著名的木雕藝術家。

黃開賢、謝國強等合作的揭西棉湖胡風祠堂木雕《七賢進京圖》等。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牡丹多層雕琢,玲瓏剔透,堪稱精品。

上述人士是當時潮汕地區木雕藝術的代表,他們使潮州木雕藝術走向了完美的境界。

清朝中後期,潮州府所屬的城市中,修建了許多高墻大屋。

《乾隆府誌》上說:“名門望族蓋房子,必建家廟,特別宏偉。

.....如果妳有女兒,妳必須建壹個雕梁畫棟的書房,在露臺上用竹子裝飾。《嘉慶澄海縣誌》:“某貴族家庭喜營宅,雕梁畫棟,池竹樹,必極巧。

大量小宗族競相修建祠堂,爭奇鬥艷,不惜血本。民國三十三年(1944)《廣東年鑒》說:“廣東有華僑,喜造大屋誇耀本村。

潮汕的風也很大,但是房子的規模和其他地方比起來特別宏偉。

壹個富裕的家庭必須有壹座寺廟和壹間書房。誌誠筆下的潮汕地區造大屋的風氣,為潮州木雕藝術的鼎盛創造了條件。

建於光緒年間的海陽縣金沙鄉(今潮安縣彩塘鎮)叢溪寺和潮州市積祿黃公寺,木石雕刻精美,工藝多樣,可謂潮汕地區木石雕刻的集大成者。

民國時期也有這樣的建築,比如朝陽沈陽村的魅族廟。

這些建築的木雕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爭奪祠堂、書房、寺廟的結果,潮汕到處都有建築藝術之鄉。

廣州美院教授在考察了潮汕的農村民居後寫道:“在壹些木雕集中的地方,人們感覺每個村莊都像木雕藝術館,每個家庭都像雕塑陳列室。”(參見ArtNo。1960,潮州木雕第65438號+二月)。

建於清光緒二十年,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築明珠”的廣州陳嘉寺的木雕裝飾多為潮州木雕,由此也可見潮州木雕的美譽。

民國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經濟衰落,民間修建的祠堂數量減少,木雕的使用也沒有清代那麽廣泛。木雕藝術家的生活很艱難,木雕藝術沒有多大發展。

當代,潮州木雕藝術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手工業走上了集體生產的道路,有的成立了手工業合作社,有的開辦了工廠,有的還成立了工藝研究所。* * *倡導“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政策。壹些新藝術家參與了工藝行業的工作,壹些藝術家進行了指導,壹些藝術家被送去學習和接受培訓,以拓寬他們的藝術視野。

50-70年代,雖然沒有修建祠堂,但木雕、石雕等藝術品都是出口生產,文物古跡修復都需要這些藝術,所以木雕的藝術水平還是提高了,甚至有了重大突破。

1954期間,兩位著名的潮州木雕藝術家張建軒、陳順強應廣東省文化廳邀請,前往廣州從事木雕創作。他們繼承和發展了黃開賢的木雕《蟹簍》,創造了第壹個頗具看點的木雕蟹簍。

此作品於65438-095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學生節上獲得銅獎,潮州木雕藝術開始引起國際關註。

在此期間,廣東省文化廳還專門撥款購買了大量潮州木雕(約2萬件),供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和廣州美術學院收藏。

1958到60年代初,為了滿足國家和省級會館、會所的需要,出現了壹些大型木雕。

1958年張建軒、陳順強等人制作了《三羊開泰》、《山雞五福》、《荷塘秋色》、《龍蝦蟹筐》,1962年揭陽縣郭英騰、林英祖制作了《梅花喜鵲》等大型木雕掛屏(每幅3平方米以上)。

經過文革壹段時間的禁錮,到了7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市場的需要和隨後的改革開放浪潮,旅遊業的發展,飯店旅館的裝修,文物祠堂的修復,個人欣賞和收藏的需求,為木雕的生產和藝術進步創造了機會。

木雕擺件,尤其是仿古作品,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港澳臺及國內各省市。

許多沒有用潮州木雕裝飾的文物古跡,如佛山祖廟、廣州劉榮廟等,也要求用潮州木雕裝飾。

新建築,如廣州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港澳部分酒店等。,還裝飾有配套的潮州木雕。

這些木雕在藝術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取得了特殊的效果。

如汕頭市木雕廠張偉懷根據《紅樓夢》設計制作的大型壁掛木雕,長12米,寬4.5米,厚0.9米,總面積54平方米。

這個宏偉、復雜、眾多、金碧輝煌的四層雕塑體系現正在廣州東方賓館展出。

取材於《紅樓夢》的巨型木雕《母親》是揭陽工藝廠陳等人的作品,也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它現在在九龍的壹家餐館展出。

汕頭木雕廠工匠何長青創作的7層雕塑《百萬英雄過江》也相繼亮相,在全國工藝美術展上獲得轟動效應。

再如朝陽市工匠葉希勇制作的《飛奪瀘定橋》,生動地描繪了紅軍戰士在搖搖晃晃的鐵索橋上浴血奮戰的場景——鐵索橋的鐵鏈全部被雕刻成活動;橋上火逢天,橋下河險惡;另外,炸彈落在河面上膨脹的水柱上,讓人感覺氣勢磅礴,仿佛置身於壹場戰鬥的現場。

馳名中外的“龍蝦蟹簍”木雕,在20世紀80年代有了新的發展。

潮州的“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陳順強,在1987年去世前的幾年裏,在兒子陳的協助下,完成了另壹個巨型結構。

此作品直徑70cm,高度1.83m,比另壹個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的巨型結構1985高出10 cm以上。

工藝更加艱苦,造型藝術更加成熟。

這個作品,籃子內外,圍繞著7對龍蝦,24只螃蟹,9條遊動的魚。

有的在籃子裏掙紮,有的在外面嬉鬧,有的在“竊竊私語”,有的爪子腳掌怒放...各種方式,加上浪花飛濺,座位下水草搖曳,十分有趣。

作品造型瑰麗、深邃、精致。

這件作品,重50公斤,用壹塊直徑1米,高2米,重800公斤的樟木雕刻而成。由浮雕、圓雕、壹般雕組成,歷時四五個春秋。

這幅作品是大師最後的創作,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現被廣東省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

  • 上一篇:目前有哪些關於海南旅遊的規劃文件?
  • 下一篇:有哪些環保塗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