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潮汕民間故事

潮汕民間故事

有壹個關於潮汕八景的故事。

1,湘橋春起

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漢江,居於閩粵交通要沖。以其“十八舟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橋”。

廣濟橋,俗稱祥子橋,是宋幹道(1171)七年太守曾王所建。它最初是壹座浮橋,由86艘巨輪連接而成,名為“嵇康”。惜春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沖走,知府常威重修,並開始了西岸碼頭的修建。從少定元年(1228)開始的五十四年間,、王、丁雲元、孫等知府相繼增多。其中,淳+6年(1189),太守丁雲元修建規模最大,最為突出,西橋改名為“丁公橋”,5年(1194),太守沈修建“東岸石”。東西橋建成後,中間仍由立柱連接,形成梁式橋與舟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從宋末到元代,廣濟橋有過多次的復興和廢除。明朝宣德十年(1435),知府羅伊主持了史無前例的“疊石重建”。建成後,“西岸十墩九洞,總長四十九尺五;東海岸是十三棵興奮的十二棵桐樹,總長八十六英尺;空心是二十六英尺和三英尺,四個船是浮橋。橋上有壹百二十六座亭子,改名為廣濟橋。鄭德八年(1513),知府譚綸又增加了壹個碼頭,減少了六艘浮舟,成為“十八梭四孔”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子謙為“救鎮橋於水”,修建廣濟橋,鑄造兩頭牛,分為西橋八墩和東橋十二墩。道光二十二年(1842),東墩牛墜河。所以民間有句俗語:“潮州香橋就是這麽浪漫,24大洲18個梭子,24樓4個平臺,牛壹2個梭子。".

2.漢茨的橡樹

過了廣濟橋,便可看到蜿蜒的筆架山,這裏怪石疊翠,松柏掩映,沿著中峰的石階直上山腰,莊嚴肅穆的韓文寺就矗立在眼前。這是“漢茨橡樹”的度假村。

筆架山,原名雙井,因形似筆桿而得名。漢文公廟位於筆架山中峰雙井石腳下。相傳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建亭觀光,並親自種植橡樹。後人推崇漢宮,稱筆架山為“寒山”,亭子為“郎中亭”。宋十六年(1189),知郡知府丁雲元認為漢宮曾遊至此處,並親手種下橡樹,漢宮廟應移至此處,遂將城南七裏的漢文公廟移至此址。漢文公廟建築古樸典雅,墻壁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殿分前後,兩廊,再起七尺。有石階可爬,正中間為韓愈雕像。寺內石柱上鐫刻著對聯,四壁環繞著40幅歷代碑文,詳細記載了韓愈退潮和寺院興衰的歷史遺跡。

相傳當年韓愈種下的橡樹就在神社門前。據宋雜部大臣王在《漢穆贊》中的描述,橡樹形似華蓋,遮檐,皮呈魚鱗狀,葉薄而長,葉脈凸而有角,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十分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對韓愈佩服得五體投地,以至於他在自己親手種下的這棵橡樹上變得更加優秀。“枝名之盛衰,以花之豐”甚至《潮州府誌》也有“柞花九年,枝名之盛”的記載。由此,祠堂、木步克之名、“漢廟橡樹”成為潮州八景之壹。

3.金山古松

金山矗立在城北的漢江岸邊,高約40米,形似水壺。是潮州古城的後枕,與西邊的葫蘆山、東邊的筆架山形成三道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麻秋松翠。宋末,滅豐齋為使馬,引潮州人揭竿而起,反抗元兵入侵。後來袁又收買南門巡撫黃為內應,攻占潮州城。馬武發“集百余殘疾人,入堡子城(即金山)。我做不到,所以我老婆上吊了,這是從蠍子身上來的。”滿門殉難,整個城市的人在袁兵大屠殺的過程中被殺了好幾次。後來,為了紀念瑪法和潮汕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建了瑪法的陵墓,並種植了松樹、松柏,以象征高尚的道德和光明的節日。鄭有詩贊道:

金山枕峰的北面,有壹棵松樹在樹蔭下老半天了。淩雲垂百尺,綠耐雲三冬。

鳳閣鋪綠飛樓,虎石夜襲浪。長治海幫標勁節,林中秋色滿。

唐朝的刺史院和宋朝的州政府都位於金山腳下。宋大忠祥時期(1008-1016),潮州知軍的州官王翰看到“山之形勝於萬物”。於是砍荊棘,促土木,開小路,建荔枝亭、鳳凰亭、楚陽亭、席暉亭,建獨秀峰、楚陽峰、王獻石,把石崗的風光盡收眼底。歷朝歷代不斷在摩崖石刻上修復、刻寫詩詞、筆記,使金山成為旅遊勝地。

4.鳳凰時下雨。

鳳凰臺坐落在文濟橋南的漢江沙洲上,建於龍二年(1568)。沙洲,原名老鴉洲,荒無人煙。潮州知府侯必登,愛惜其風雅,改名叫“鳳凰島”,建此石臺十余尺高,取名“鳳凰臺”。“下雨時的鳳凰”描述了夏天下雨放晴時這裏千變萬化的奇觀。每天,空氣清新,遊客來到這裏,從平臺上向外眺望,看到藍天和萬裏白雲。選擇鳳凰群峰,連綿不斷,高聳入雲;近金山、葫蘆山、筆架山,三山五城;從南到平臺過橋的河,分二流,就像唐詩裏“三山半落天,兩水分白鷺島”的場景。漢江每次漲水,激流都沖向光祖大橋,沖擊橋臺。海浪像雪花壹樣飛濺。水落平川時,遙望南方遠近村落,炊煙連綿,田野碧綠,果樹低垂,壹派豐收景象。夏天的舞臺,又是另壹番風景,微風習習,夏日的暑氣全沒了。時晴時雨,江面上的奇景千變萬化,時而雨勢稀疏,漢江江面上輕煙幽幽,風帆緩慢;俯瞰廣濟橋,煙雨蒙蒙,車水馬龍如海市蜃樓;仰望筆架山山頂,雲霧繚繞。高樓聳立,猶如蓬萊仙山。艷陽高照,驕陽似火,雨絲驟落時,似萬顆銀珠,從天而降,陽光反射著雨滴,又似萬道珠簾憑空搖曳,使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5龍塔

原指潮州城北韓江邊的壹個小洲上,宋代修建的石塔。塔下有郁郁蔥蔥的森林和幽雅幽靜的寺廟,與周圍的景色相映成趣,構成了壹道奇妙而美麗的風景。

初名“塔院潿洲號”,因遊艇長溪系泊線而得名。因塔旁有“龍丘泉”,故又稱“龍丘塔”。從前,看這壹幕,我們可以看到古塔矗立在河中央,遠離藝兮河,河水環繞著小洲。若登塔遠眺,可以看到湘橋如長虹過江,後面是鳳凰山,高聳入雲,右邊是炊煙裊裊的鬧市,左邊是壹望無際的綠色田園。進入寺廟,會看到僧人燒香拜佛,敲鐘打鼓,別有壹番風味。到了晚上,遊艇就像穿梭機壹樣,徹夜不眠。每當有月明之夜,遊客或船工都會喝茶來抒發心情。或者仰躺在船上,默默數著滿天的星星,聽著潺潺的水聲或者掀開窗簾看著江面上漂浮的浪花,真的是悠閑又享受。

可惜佛塔在清朝就倒塌了,寺廟也荒廢了。殘存的塔基後來被洪水沖走,周曉因為漢江整治被炸飛,只剩下水下殘跡。現在,代替這壹幕的是“鳳凰臺”的景色。“鳳凰樓”是萬歷年間(1581-1585)知府郭所建。塔與鳳凰山相對,因河對面有鳳凰塔而得名。塔的右側有壹條北溪,大旱時常幹涸,故稱“旱溪”,鳳凰塔也因這個原因而被稱為“旱溪塔”。塔高十三英尺,底座十四條四英尺,七層八面,磚石結構。這座塔建在潮州韓江的南側,就在兩條河流即將奔流的時候,像壹條堤壩保護著塔後的村莊。夕陽余輝或旭日東升,水動,金光閃爍,十分奇妙;每當秋高氣爽,江面平靜,碧波如鏡,倒映水影,古塔如巨柱,蔚為壯觀。沿著塔內的扶梯登上塔頂,俯瞰四面八方的美景,三山壹水保護的古城自然風貌壹覽無余。

6.穿越秋風的鱷魚

在潮州城外的韓江北堤中段,有壹個古老的渡口,叫鱷魚渡口。

恰逢其時,鱷魚在潮州出沒,所以韓江最初稱之為鱷魚溪(邪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為他聽說鱷魚出沒,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於是於2008年4月24日在上述渡口設壇,“以壹豬壹羊壹池惡溪祝之”,於是潮人把渡口稱為鱷魚渡。這是漢江上遊最寬的河流。

每到秋天,這裏的景色最迷人:湛藍的晴空倒映著白雲,秋風吹皺了律動的河水,魁梧挺拔的木棉樹在堤岸上沙沙作響,斷斷續續飄落的黃葉緩緩漂浮在浩瀚的江面上。掛滿白帆的小船緩緩漂浮,什麽都顯得特別舒適自由。

7.米色佛燈

米色原是金山東面山腳下壹組亭臺樓閣的總稱。這裏東臨迅速衰落的漢江,北有亭閣,北有堤上的“鱷魚渡秋風”,隔河相望的“漢祠橡樹”,漢江下遊的“湘橋春起”和“鳳凰雨”。俯瞰漢江,江水洶湧,白帆點綴。相傳,亭前的佛燈在夜晚閃閃發光。從漢江上遊十五裏的路虎湖到下遊的應急水塔,東起饒平的南五洞,南至潮洲的浮洋,都可以看到燈光,這是漢江夜間飛行的標誌。

北格景區,始建於宋代,形成於明代,歷代興廢,解放前夕全毀。在新的建設時期,萬物欣欣向榮,這個失落已久的景點得到了重建。整個景區依山傍水,從底層開始,高低錯落,氣勢磅礴。新建的田璇館,黃瓦紅墻,重檐翹角。98歲的著名書法家秦* *為館題詞,並對對聯十分重視:“擎天柱上壹江春水,百泉飛地。”亭子裏重修了真武大帝的藝術雕像。亭旁立著壹盞石佛燈。妳的山坡是漢江塔,是兩層小樓。上半部分供觀賞,下半部分是關羽、關平和周倉的雕像。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先生為該建築題寫了壹個牌匾,並重復了對聯:“忠誠永存,有光,為什麽不尋求日光;義掛於二,即此為天。“漢江塔南側,建有回瀾亭,亭上鐫刻的對聯上寫著:“江水奔流至腳底,自天峰落,落於城頭上之聲。"

8.西湖漁排

西湖的漁排,是美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最令人陶醉的風景。因漁排出沒於廣闊空曠的湖面而得名。每到初夏,湖中滿溢著石堆,郁郁蔥蔥的樹木,別具壹格的亭臺樓閣,倒映在如鏡的湖水中。岸上的柳條隨風搖曳,遠處的荷塘散發著壹股清香。湖中漂浮著十幾只漁排,撒網捕魚,然後停泊在湖邊。漁民們在木筏上露出魚網,飲酒談笑,到處是壹片平靜歡樂的景象。

秋天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學,魚兒遊如梭,漁排浮於湖中,忽聚忽散,山川樹木橫映水底,影搖搖曳;萬壹下小雨,有煙,湖就空了。幾對漁排若隱若現,拋網收網,宛如壹幅自然的彩畫。秋意濃濃的時候,躲在湖邊的柳蔭裏或者釣臺上,看魚看魚,就更有意思了。

  • 上一篇:清邁的旅遊業
  • 下一篇:父親節活動策劃手繪海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