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傳說
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星回歸節”,有“星星在除夕夜回歸天空”的說法。關於火把節的起源,有不同的傳說:壹是諸神與土地神作戰,人們用火把幫助土地神殺蟲並打敗他們;壹個是南詔野史和師範學校雲南系的。這兩本書裏有:南詔首領皮洛格試圖吞並其他五個詔令,將在嵩明樓被燒死,鄧若之妻勸丈夫不要去,但丈夫沒有被殺。慈善封城而死,雲南人用火把燒了。
民族
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的傳統節日。彜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6月24日,白族在6月25日,拉祜族在6月20日。這個節日持續兩三天。
彜族人認為火把節後長出的谷穗和火把壹樣粗。後人以此為祭品,驅趕家中的鬼怪邪靈,以保人畜平安。節日期間,各族青年男女或點燃松木做成的火把,到村裏田間地頭進行活動。壹邊走,壹邊在火把上灑松香祈求新年,除汙穢求好運;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者舉辦大型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也利用聚會進行社交或會見戀人,並在節日進行商業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每年夏歷6月25日,白族人民都會舉行活動,祝願人和動物豐收繁榮。那天晚上,家家門前豎起了壹列火把。村口的公共火把上插著紅綠紙旗,還寫著壹些吉祥的句子。村民們高舉火把,在田野裏行進了壹周,捕捉害蟲。此外,還有壹系列的文藝活動,如“繞三魂”、“海中嬉戲”、劃船、放生等。
每年農歷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和“月亮城”西昌,居住在那裏的彜族同胞要穿上節日盛裝,載歌載舞,舉行聲勢浩大的選美和盛裝、賽馬、摔跤和射箭比賽,晚上點燃火把在曠野中遊行,紀念他們的英雄。
火把節是彜族特有的傳統節日,自漢唐以來已沿襲了壹千多年。火把節通常在每年農歷的24號舉行,持續三天。關於火把節的起源,有幾十種記載和傳說,內容豐富,美麗動人。壹個比較常見的說法是:
1.相傳天上的恩蒂古孜(彜族神話中的神)派他的爪牙到凡間禍害眾生和莊稼。以支格阿如(彜族神話中的英雄)為首的人們無所畏懼,在農歷6月24日用火把焚燒害蟲,打敗了神,於是彜族人把這壹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第二,本書倫編了《西昌縣誌》,其中載有:...唐朝開元年間,有六大詔書之壹的鄧庚詔書。南詔要合並五詔令,因七夕,叫五詔令在嵩明樓飲酒。鄧庚的老婆樂善好施,但怕老公不幹,不聽,就拿著鐵鍬和老公約好,說再見。與南詔相比,大樓失火,夫婿遺骨在所有詔令中下落不明,唯有慈善歸還遺骨。南詔福利不同,而且是花錢雇的。說老公不葬就好,葬在櫻城。南詔被兵圍,三月,疲憊不堪。餓著肚子坐以待斃是好事,南詔發現了遺憾,它的城市叫安德宇。今天的雲南習俗是6月24日,比家家戶戶都要寬松。燒了很久,晚上趕去燒了,以照場祈福新年,並為火炬的豐富道歉。親友相聚,斬畜飲酒,蠻夷與漢人相約。正如《西昌縣誌》。《文藝誌》(建昌支竹詞)載:赴席先知不能回,柴樓煙猶悲。如今火樹已成俗,冰心化為塵;慧心早已去了,難歸,賜金杯以掩其悲。古往今來的人們依然點亮節日,吞下六道詔令,化為灰燼。
3.古時候,天上的壹個大力士和地上的壹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打敗,狼狽逃竄到天上,在諸神面前鬧事,於是諸神不分青紅皂白地遷怒於人,派大量害蟲到地上毀壞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驅趕害蟲,打敗了神靈。這壹天恰好是陰歷6月24日,是彜族人定的。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彜族最大的傳統節日。那時候,每個家庭都喝酒,吃脫脫肉,殺動物來祭拜他們的祖先。人們穿上新衣服,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男人參加鬥牛、放羊、養雞、賽馬和摔跤。女人們唱歌、拉弦樂和演奏秦越。晚上把手電筒繞著房子前後遊壹圈;第三天晚上,他們拿著火把成群結隊地在山野周圍旅行,然後他們聚集在壹個地方點燃篝火,燃燒火把,喝酒,唱歌,跳舞,壹直玩到早上結束。
火把節起源初探
山寨火把節之夜
壹年壹度的民族節日火把節又到了。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千百年來眾說紛紜。有壹種新的觀點:這個節日來自古代歷法,與炎帝有關-
令人困惑的傳說
雲南省的彜族、白族、佤族、納西族、普米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壹個節日——火把節。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麗江市寧蒗彜族自治縣彜族火把節的起源傳說是,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天上的大力士和地上的大力士相遇並摔跤。結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諸神大怒,派蝗蟲下凡討債。蝗蟲吃光了地上的植物,人們用火把它們燒掉,但是蝗蟲越來越多,他們不得不和神靈達成協議。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人間以牛、羊、雞、蛋、蘸水等來補償神靈。白天太陽照,晚上火把照。從此火把節流傳下來(《新麗江風光》)。
麗江納西族火把節起源的傳說是玉帝不滿人間勝於天,派火神來燒人間。火神來到人間,看到壹個白發老人背著壹個大孩子,抱著壹個小孩。上帝問他為什麽不帶著弟弟。老人說,大的那個是他哥哥家的,大姑已經死了。我應該更愛我哥哥的獨生子。火神感動,回去騙玉帝說已經燒了。後來玉帝想去看看被燒焦的人間,卻發現人間更美。他殺了火神,但火神拯救人類世界的心並沒有死。壹滴心血跳出天門,落在雪山腳下的壹座寺廟裏,被壹個和尚用紅布包裹著。農歷六月二十五晚上,血滴變成小娃娃告訴大家,玉帝要放火了。只有連續三個晚上在各家門前點燃火把,他才能騙過玉帝。於是人們點燃火把,愚弄了玉帝。為了紀念火神,防備玉皇大帝,人們每年都會點壹把火。(《新麗江風光》)。
在大理,有壹個關於阿南公主的傳說:“俞曄(現在的大理)娶了酋長馬娜娜的妻子阿南。那被漢朝大將殺死,她想讓妻子南征。她可以答應妳三件事:第壹,做個簾子祭祀亡夫;把老公的衣服燒掉,換上新衣服;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是以禮結婚的。像他說的那樣忠誠。明日人聚,張松放火燒夫。南藏刀壹出,壹旦熾燃,便會燒著丈夫的衣服,即引刀斷其頸,陷入火中。6月25日,中國人民哀悼它,每年用日本火炬懸掛,稱為七夕節。”
昆明,大理,還有唐朝的慈善夫人傳說和燒宋明塔。
所有民族的火把節都有相同的節日名稱和相同的節日時間。在這些不同的傳說背後,火把節應該有相同或相似的來源。
火把節:古代歷法的“活化石”
火把節還有壹個詩意的名字叫七夕節。五代時,舒佚名家所撰《玉溪珍丹》壹書記載,唐代南詔(南詔統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為七夕節,是在避風塘遊泳並命清賦詩的日子。
《禮記·月令·冬月》中記載“星歸”二字:“是月,日差,月差紀,星歸天,數將終。歲,重新開始。”孔解釋道:“據說二十八夜隨天去。雖然每天都有轉,但是早晚不壹樣。至於本月,與去年冬冬相似,故雲興歸天。”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又名七夕節,是彜族人慶祝除夕之用,猶太人之星歸除夕。我要喝到十多天,漢人的春宴也要見面。”盧慈雲還說,《屯溪縣誌》中“六月二十四日是年”。納西族也說“冬天春節大,夏天火把節大”。這些記載表明,火把節不僅與中國古代的七夕節有關,還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的春節有關。這是古代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在上述火把節和七夕節的資料中,《禮記·玉溪編》中提到的七夕節是在冬天,而不是夏天。但《祿勸縣誌》和《屯溪縣誌》說,七夕節和火把節都是過年的節日,時間是農歷6月24日至26日前後壹兩天。怎麽會有兩個時間和季節完全相反的星盤?火把節是春節假期嗎?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也就找到了火把節的真正源頭。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壹首著名的長詩《七月的風》,講述了農民壹年四季的生產生活。其中的“月”和“日”這兩個字讓很多讀《詩經》的人傷透了腦筋。這首詩講的是壹年十個月(不是十二個月)的農事。我反復講“初壹”“初二”“初三”“初四”這四天,沒有講其他的日子,後人讀起來很吃力。原因是詩中涉及壹種古代歷法,與古代的七夕節(火把節)關系密切。
中國古代使用的歷法不同於現在使用的羅馬歷(公歷)和陰歷(農歷)。“七月”講的是壹年之內的農事活動,只涉及十個月,因為當時是用“壹年十個月,壹月三十六天,五天為過年”的古歷法“火歷”來記錄時間的。因此,詩中的農夫不僅談到了壹年中十個月所做的全部農事,還談到了新年的日子。“七月火”的“火”也被古人稱為“火”、“上火”、“鵪鶉火”、“陳達”。指黑龍七夜的第五夜,有三顆星(辛宿),認為“辛為天之正處”(《松石·田文誌三》)。在古代,用火歷記錄年份時,“火在南方”的六月,就是從舊年結束到新年開始的“歲末年終”。壹年十個月,壹個月36天,剩下五天是過年,正好在火把節期間。正是因為“火”星在年中回歸,所以被稱為星體回歸節。“火歷”的歷史痕跡還留在“天上有十個太陽”等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和常識中。
這種歷法壹直使用到後羿時代。《淮南子本》記載:“堯被捉時,十日共出,燒糧殺草,百姓無食...姚造了這個村子...拍十天...眾人皆喜,姚以為是天子……”我們可以這樣解釋這個神話:它實際上談到了廢除“火歷”的歷法變化。與後羿有關的傳說是,嫦娥(神話中後羿的妻子)生了十二個月亮,標誌著農歷的誕生。天幹地支配對年表實際上是農歷對火歷批判吸收的結果——十是火歷的月數,十二是農歷的月數,十個天幹十二個地支配對的結果就形成了六十年的年表。
火把節:炎帝與火崇拜的永恒記憶
火歷,或稱十月歷,是中國西部、北部和西北部許多古代祖先使用的壹種古老歷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黃”時代的炎帝。《關篇》說:“炎帝鉆取火”。《左公十九年》說:“家以火為紀(記年),故以火師命名。”《左傳·哀公九年》說:“為火主,姜姓隨。”《淮南子雲論訓》說:“炎帝死而成竈”。《屍語者》說:“壹個人擡頭看星星,低頭看五棵樹,以為是火。”《史記·黃三列傳》說:“炎帝,神農。姜氏也...牛的頭,比姜水長,因為他的姓。”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炎帝發明了火(鉆火),發明了火歷(火師以火命名)。他是所有以羊(姜姓)、牛(牛頭)、火(火主)為圖騰和姓氏(姜姓緊隨其後)的部落祖先的始祖,至今仍崇拜火神(死神是火爐)。
所以古代有兩個衛星節,即“火”最正偏的季節,壹個在夏季,壹個在冬季;其中,夏季的七夕節是所有古羌(古羌、江的代名詞)後裔和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古羌部落後裔的“過年節”,是他們的過年節。這個節日的活動與牛、羊、火和祖先崇拜的圖騰崇拜有關。事實上,現在慶祝火把節的許多民族都與古代羌族有關。他們要麽是古羌人的直系後裔,要麽是與古羌人關系密切的古祖先的後裔,要麽是古羌人與其他古部落合並後形成的新的民族。因為和古羌人的關系,他們都有壹個共同的祖先,就是炎帝,他們也有壹個共同的圖騰。同時還有壹個* * *節,就是火把節——古七星節。還有同樣主題的節日——鬥牛、殺羊、點燈籠等等。必不可少的內容只有壹個,就是紀念自己的遠古祖先——炎帝,祭拜自己的遠古圖騰——牛羊火,追憶自己的遠古歷史——刀耕火種。
十月是壹年,壹月是36天,還有5天過年。至今仍存在於壹些屬於古羌人後裔的民族(如彜族)中。
雲南各民族的火把節傳說各具特色。彜族火把節傳說實際上是遊牧改為農耕後,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這個傳說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火把節起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傳說。納西族關於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保存了火把節起源的重要信息,與《玉溪誌》、《祿勸縣誌》、《屯溪縣誌》中的記載壹起,為探索火把節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雖然大理和昆明關於火把節的傳說隱藏了火把節的起源,但他們的“七夕節”也揭示了火把節的源頭及其深厚的文化。
火把節四論
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人類用火的紀念日。居住在雲南的白族、彜族、普米族、納西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將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將舉行各種活動慶祝。種下壹顆“太陽”
火把節當天,鶴慶西山的白族和彜族人民舉行“曬太陽”活動。那壹天,人們在“歌唱”場的中心點起了壹堆大火,火炬周圍堆著壹堆堆幹柴。壹個精心挑選的幹燥易燃的樹樁被種植在火炬前,作為太陽的象征。夕陽西下,早已聚集在會場的人們每人拿著壹根挑選好的小棍子,依次走向“太陽”,去“鉆”木頭生火。無論是誰從火星上“鉆”出來,人們都會蜂擁而至,用早已準備好的草絨和幹枯的枝葉“撿拾”點火種子。試著把火移到柴堆上點燃。隨即,大家用小火把從火堆裏點燃火,帶回家點燃各家的火塘,稱為“太陽”。日落之後,人們都聚集在“歌唱”場,壹身白衣。
在燃燒的篝火上,火又被點燃了。隨後,點燃火把和火來“唱歌”,贊美火給人壹夜的快樂。
這麽做很危險
在火把節的晚上,居住在鶴慶和麗江相鄰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會舉行玩火活動。人們在村子裏所有的大樹上綁上壹束束紅色的花,象征著“紅色的花像火把壹樣燃燒”。在天空出現第壹顆星星之際,人們手舉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圍著“紅花火樹”唱贊歌。
向瓦肯人獻祭
在火把節,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人會舉行活動來崇拜火神。相傳普米族崇拜的火神叫昂古米,原本是摩梭人的女祖先。為了自己的後代和與自己族群共同生活的普米族的幸福,她潛入天宮盜走火種,用自己的身體作為火把,將火種引向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得到火種。普米族為了世代不忘昂古米的恩情,把昂古米帶來火種的日子定為祭祀火神的節日。
在節日的清晨,人們在各自的村口種下壹棵大松樹,象征著安古美的化身。樹上掛滿了小火把,村子裏有多少人,樹上就要掛對應人口的小火把。當天下午,在用祭祀儀式將“化身”祭祀完畢後,“化身”由村裏最年長的老婦人點燃。參與者從“頭像”上取下壹個小火炬,在“頭像”上點燃。隨後,在老婦人的帶領下,大家圍著“化身”跳起了鍋莊舞,並贊揚了昂谷米對傳播火種的貢獻。贊美完“化身”後,大家成群結對,舉著火把,在村莊、田野、山林中翩翩起舞,高聲歌唱。祈求瓦肯人和谷米的保佑,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村裏平安,萬事如意...
黃坪鄉是鶴慶縣的熱點,物產豐富。相傳這裏的居民是離開軍隊來到這裏的孔明和孟獲的後代。這片沃土是孔明和孟獲結盟時開墾的。並且在6月24日晚上,挑燈夜戰,第壹次播下了五粒種子,貧瘠的土地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壹天,後人每天都會點燃火把,挑燈夜戰,播種肖春的莊稼。那時,老人和孩子舉著火把,圍著田地唱歌跳舞,年輕人在地裏播種。勞動生產和民俗活動融為壹體,別有壹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