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最好用砂鍋、陶瓷瓦罐煎服(鋁制品、搪瓷器皿也可),忌用鐵。因為陶瓷的化學性質穩定,在藥物煎煮的復雜化學反應中,不會?幹擾?藥物的合成和分解導致藥效的影響。但常用的鐵鍋容器在煎藥過程中,容易與中藥中所含的鞣質、苷類等成分發生反應,導致藥物療效降低或失效,甚至發生反應,故不宜使用。
壹種中藥煎煮方法
壹、煎藥容器宜用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切忌用鐵器。
二、中藥要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再煎。壹般浸泡藥面後煎煮用水量為1-3cm。大劑量、泡沫疏松、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藥物的性質而定,壹般藥物為30分鐘。解表藥、解熱藥、芳香藥不宜久煎。煮沸後再煎15-20分鐘。將滋補品用武火煮沸後,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熬制時將配料攪拌2-3次。每劑中藥壹般煎煮兩次,第二次煎煮時間可稍短。
四、煎服量:小兒每劑50-100 ml。成人150-200ml每劑。
掌握服用方法。
中草藥?防寒服?、?熱西裝?總之,吃藥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
溫服法:即藥液不冷不熱時,壹般藥物和補藥常采用此法。
熱敷:趁熱服下。熱敷可以發汗解表,治療內寒,有助於擺脫慢性感冒。用感冒藥熱敷可以治療虛寒和實熱綜合征。
感冒服用法:將藥液冷卻或冷藏後服用。此法用於治療內熱,寒服有助於清熱解毒。
即時給藥:藥物可壹次服用,能迅速發揮藥效,適用於治療重癥和胃腸疾病。
頻數服用法:即頻繁飲用或吞咽數次,多用於咽喉疾病。
內服:由於沈香、木香等芳香藥物長期煎服影響療效,先將藥物放入杯中,趁熱將湯倒入杯中,浸泡壹會再服用。
調理法:此法多用於犀角、羚羊角、牛黃、田七等藥物。壹般將這些藥物分別研成粉末,與適量湯劑混合或與水、酒、醋、蜂蜜、蔗糖混合。
給藥方式:丸劑、散劑、丸劑、膏劑等。用溫水送來;服用祛寒藥物淡鹽水;活血化瘀的藥物可以和酒壹起服用,幫助藥效。
包合方法:將藥丸或藥片放入口中,讓其在口中逐漸溶解,起到治療作用。
空腹法:空腹服藥是指飯前半小時或飯後兩小時服藥。主要用於驅蟲、攻擊或治療四肢血管疾病。
飯前:飯前30-50分鐘服藥。這種方法常用於治療虛證和胃腸疾病。
飯後:飯後20分鐘服藥15。這種方法常用於治療心肺疾病。
解表藥壹般應溫服,以達到發汗的目的;解毒劑、止咳藥、清熱藥要感冒服用;滋補藥物宜空腹服用,易消化吸收,但量不宜過多;抗精神病藥物應在睡前半小時使用,以加強藥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後服藥,對胃腸道有強烈刺激的藥物宜飯後服用;止瀉藥物宜空腹服用,不宜夜間服用,排便通暢後應停藥;對於嘔吐,宜少量分次服藥,以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少許姜汁,以減少不良反應,止嘔;中藥不宜與茶、奶同服,因為茶、奶易與某些藥物發生反應,降低藥效。
特殊藥物的熬制方法
先煎的目的是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1)礦物質:貝類、甲殼類藥物,因質地較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②有毒藥物,如烏頭、附子等。,應先煎1 ~ 2小時,先煎久服,可達到減毒或解毒的目的。③有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服才有療效。2)下調的目的是減少揮發油的損失,防止有效成分分解破壞。(1)氣味芳香、含揮發油較多的藥物;2不宜久煎的藥物3)包煎劑1花粉類藥物;②含澱粉、粘質較多的藥物,如車前子等,在熬制過程中容易粘鍋糊化、結焦,需油炸。(3)對於有絨毛的藥物,如旋覆花,可以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4)融化沖入壹些膠或糖,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麥芽糖等。,應加入適量開水溶化,沖入湯中或融化成湯。如果壹起煎,藥液的粘度會高,影響其他成分的溶出,膠也會受到壹定的損失。
壹對中藥要煎幾次?
壹般來說,壹副中藥煎兩次後,有效成分已經大大降低,所以還是煎兩次為好。但對於用量較大的方劑,兩次煎服後可能會剩下更多的有效成分,可以第三次煎服,壹日三次,既節省了中藥資源,又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療效。
喝中藥的禁忌和註意事項
禁忌喝中藥,雖然當今社會西藥種類繁多,但仍有很多疾病需要喝中藥來治療。中藥沒有西藥應用廣泛,那麽喝中藥有哪些禁忌?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壹下:
第壹,吃中藥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中含有鞣酸。如果和中藥同時服用,會影響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療效。
二、吃中藥不要吃蘿蔔,因為蘿蔔有消食破氣的作用,尤其是吃人參等滋補中藥時,吃蘿蔔不僅會降低進補的效果,還會影響藥物的進補效果。
第三,肝炎、慢性腸胃炎等消化道疾病患者,在服用健脾暖胃藥時,千萬不要吃大蒜。由於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對胃腸粘膜有刺激作用,中藥不能有效發揮治療作用。
四、服用中藥湯劑和丸劑時,不宜吃生冷、油膩食物。因為生冷食物不僅刺激胃腸道,還會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吸收,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會阻礙胃腸道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此外,瘡瘍皮膚患者不宜吃魚、蝦、蟹、羊肉、豬肉等食物。水腫患者不宜吃鹽。肝炎患者不宜吃辛辣、辛辣、油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