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民居,地域差異性很大。老北京的四合院、雲南的吊腳樓、廣東的鑊耳屋、皖南徽派的馬頭墻、福建客家的土樓、新疆的傳統民居“阿依旺”以及天山遊牧民在沙漠裏的“地窩子”、內蒙古的“蒙古包”……中國之大,這些民居包羅萬象、各式各樣,每處民居都是人們智慧的結晶,與當地的地形、氣候及人們的世界觀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無不密切相關,由於認知的局限,不再多加贅述。在眾多的民居中,印象深刻的還是小時候的土屋瓦房,她們像壹顆顆明珠,遺落在豫西大地上,落在每壹個豫西人的心底。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使得豫西地區冬春降水少,夏秋降水多,全年降水500—600毫米。這樣的降水量和降水的季節差異,讓水與土在豫西大地上完美結合,形成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住所——豫西土屋瓦房。
? 豫西山區跨度大,土壤類型較多,主要有黃棕壤(三門峽的盧氏以及洛陽市嵩縣嵩南地區有分布)、褐土(豫西低山區洛陽市各縣區均有分布)、棕壤(豫西山地低山丘陵區洛陽地區和三門峽地區主要土壤)、潮土(山間谷地和濱湖低地地區洛陽各縣區及三門峽個別縣區有所分布)等,這些土壤粘性相對較好,用水和土和成泥後再摻上麥稭桿,放在用木頭做好的模具裏,打制成土坯,然後晾曬,待其曬幹,再用泥把打好的土坯縱橫交錯壘砌起來,這樣的墻叫“毛坯墻”,而後在毛坯墻外用泥模具再刷壹層兌了麥稭桿的泥,墻體看上去光潔平整,才算完工。條件好的人家,會在土墻外面再壘上壹層村前磚瓦窯上燒制的藍磚,看上去漂亮又結實,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墻體與普通的泥墻相比更彰顯了主人家殷實的光景。
? 土屋瓦房,冬暖夏涼,保溫防潮,穿著半舊的布鞋踩在幹凈的地面上,有種說不出的踏實和舒適,在有陽光的午後,呆在老屋看灰塵在壹束光裏“跳舞”,也充滿愜意。
土屋的窗戶,往往開在朝南的墻體上,縱橫交錯形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裏面糊上壹層白紙,就算隔出了壹家壹戶的隱蔽空間。條件好些的人家,在窗戶的窗欞上,還會刻上各種各樣的花紋,這些花紋雕工精細,漆上朱紅色油漆,高端大氣,富貴堂皇自不在話下。
? 豫西土屋瓦房是“四合院”模式,我在查閱資料中發現,我國北方民居大部分以“四合院”結構為主,這是演繹當年滿人曾在東北時的民居特點(有待考證),也是我國人民講究“天圓地方”的傳統認知觀念,所以,任何形式的四合院的房型都是筆直方正的外形構造,從這壹點上看,個人認為,這還體現出我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處世態度。上房坐北朝南,由父母和長輩居住,左右兩側為東廂房和西廂房,分別有兄弟姊妹住,或者成家後的孩子住。有的則用作廚房和堆放雜物、餵養家畜家禽用。這無不體現“長幼有序”的家風家訓。
? 在貧困的年代,起脊土屋的屋頂,是用蒿草做頂的,後來,隨著時代發展,開始用燒制的灰褐色藍瓦加頂。值得壹提的是,放瓦的方式是弧形瓦凹部向上,凸部向下,層層相壓,在兩瓦交界處,再以泥封實。在兩頭的房檐下,往往要留出兩個圓孔,用八個或十二個或者更多的雙數完整的瓦片壘成漂亮的花紋形狀的空隙來通風排熱排濕。
? 壹般的房屋,前面伸出的房檐用簡單的滴水瓦片,來保護墻壁的潔凈。這種滴水瓦,壹端帶著下垂的邊兒,底瓦於檐口處,其下端有下垂之圓尖形瓦片,蓋房頂時放在檐口,在燒制之前,有些會被繪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線條。
? 有些房屋主人,對土屋建築的要求就相對講究的多。他們不僅在房檐最前端粘上滴水瓦還會粘上瓦當,樣式有圓形和半圓形,其瓦面上刻有雲頭紋、動物紋等,其作用和滴水瓦壹樣,都是用來蔽護檐頭,擋住上瓦不下滑,並遮蓋住兩行間的縫隙,既便於屋頂排水,起著保護檐頭和木構的屋架部分,同時也增加了建築的美觀。
? 由於降水量不算太大,土屋瓦房房頂,坡度適中,壹般不超出45°,屋頂內部有三腳架支撐,房頂屋脊上的“梁”就固定在這三腳架上,多用常見樹木主幹建造,我了解到“梁”的原料,多有榆木、槐木、楊木等做為材料。房頂屋脊上的梁,壹般都會標註出房屋建造的年份時間,能工巧匠們還會用墨畫上鳥魚獸等式樣,美觀大方又寓意深刻。
豫西瓦房建築式樣上和我國其他地區的瓦房壹樣,在房頂屋脊上,粘上屋脊瓦,壹種弧度較大的瓦片,建築要求高的住戶,通常還會裝上形態萬千的形如鳥獸魚等的飾物,尤其在屋脊的兩端,放置上高高大大的瓦獸,美觀大方又富含寓意,頗具傳統文化氣息。
? 村東頭張家娃該結婚了或村西頭王家舊房要改造了,全村或鄰村的“泥瓦匠”都來打個短工幫襯壹下,個把月功夫,壹座三居漂漂亮亮的土坯起脊瓦房就成型了,講究的人還會在屋裏泥墻上糊上壹層報紙或者舊的日歷畫,土屋的“泥土味”似乎就少了很多。這些“泥瓦匠”都是業余特長,出之人情,壹般不收取工錢,當然主家在此期間會以最好的飯菜招待他們,以表感激之情。 壹座土屋也見證了全村人的情誼。
? 如今,土屋瓦房已隨歲月流失,早已不見蹤影。如果可以留住時光,多麽希望如今的村莊,依然是壹座座土屋瓦房排列,房前屋後有瓜果蔬菜,村裏的麥垛、磨盤、轆轤井,炊煙升起,村子裏回蕩的都是母親喊兒回家吃飯的聲音;如果可以,多想重回那些天明有雞叫,夜深有狗吠,每到飯時,幾家人端著碗蹲在石桌前壹起吃飯的情形;如果可以,多想,自己能像以前歸來的鄉人壹樣,還能在瓦房前,背靠壹堆堆半幹的玉米桿兒和圓墩墩的麥稭垛兒笑語言歡呀!
但,那些土屋瓦房,留下了斑駁歲月的痕跡,這不可能回到的過往,大概是每個豫西人心底的情結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