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王晶:港片的沒落是從周星馳的《濟公》賠錢開始的,臺省市場的失守導致崩盤。

王晶:港片的沒落是從周星馳的《濟公》賠錢開始的,臺省市場的失守導致崩盤。

曾經香港電影界被譽為東方好萊塢,但1994年後,香港電影在傳統票房市場崩盤,到了1997年,基本只有香港票房。壹個市場不足以支撐壹部電影,這也是那些年很多電影從業者失業的原因。這樣的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衰落。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巨星紛紛前往好萊塢尋求出路。後來電影界真的失敗了,連向華強都退出了電影界。

在巔峰時期,香港電影可以與好萊塢大片相媲美。比如成龍李連傑的電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亞洲市場能碾壓很多美國電影,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還能與之抗衡。王晶曾壹針見血地指出了香港電影衰落和崩潰的原因:“我個人知道,臺灣省市場的崩潰,基本上是因為臺灣省市場的瘋狂,才導致了香港市場的衰落。

王晶接著說,“從1990年開始,港產電影就太油膩了,大家都接受來自臺灣省的成本足夠拍完壹部電影,其他市場都有利可圖。”所以大家都在大驚小怪。

當時臺灣省有5家電影院,所以香港必須有5家電影院才能拍出足夠供給臺灣省5家電影院的片子。那麽,這個泡沫總有壹天會破滅。直到王把周星馳的《濟公》賣了3000萬,然後虧了壹大筆錢,臺灣省的電影人才終於意識到這樣不行。

周星馳的《濟公》當年在臺灣省票房慘敗,臺北只收了新臺幣654.38+0548萬,按照雙重計算就是3000多萬。這個成績沒有多少錢,王贏花了3000萬臺幣買下了這部詳細的影片。1995年以前,香港電影在臺灣省的票房表現還不錯,但是那些巨星的片子賣高價,臺灣省電影人票房壹般就會虧錢。後來臺灣省電影人集體抵制香港電影人設立“天花板”。

王晶繼續他的解釋,然後大家聯名告訴所有港產電影人:“我們要設個上限”是最大金額,好像當時定的是1750萬,然後很多人都通過了,因為他們算出來臺省的這些電影人都是紙老虎,他們的庫存只能維持三個月。如果大家都和他們聯手,三個月後就沒有電影上映了。

但是計算錯了。他們回來後,那些臺灣省廠商聯合起來,要求新聞局開放美國電影。過去,美國電影在臺灣省每部只能獲得八份拷貝。後來臺灣省新聞局同意了,妳可以進壹百部,壹舉打破了港片的整個市場。

而且當時我以為所有的電影頻道都是盈利的。反正他們買了那麽多片子,自己也成了電視臺。他們都想通過在電影頻道放映自己的電影來賺兩次錢。但是,競爭越來越惡性。幾乎有壹部電影,而且是在那上面。就算妳上了壹周,下壹周已經是它的電影頻道了,漸漸的妳就成了觀眾,不看了。所以在兩三年的時間裏,很多臺灣省影院業務倒閉,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把香港的電影整體拖垮了。

王晶的解釋壹針見血。當時臺灣省是香港市場之外最大的票房市場,而對於很多港片來說,都是依靠臺灣省市場來降低票房壓力。當時亞洲市場只有兩個人能包攬壹切,壹個是成龍,壹個是李連傑。周星馳和周潤發那幾年也很紅,但這兩部主要靠港臺市場收票房,日韓和東南亞票房不佳。

香港電影人太貪婪了,以至於遭到了臺灣省電影人的抵制。完全放開美片後,港片的份額壹下子被吃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的票房還在巔峰,其他港片幾乎都在街上。失去了臺灣省市場,導致了香港電影的崩潰。這個觀點壹針見血。當年香港電影如果有臺灣省市場做後盾,也不會這麽快爆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臺灣省電影人,當然臺灣省電影人貪得無厭,最後還是美國人受益。

王晶透露:香港電影的沒落始於周星馳的《濟公》虧損嚴重後,遭到臺灣省片商的抵制,但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終失去了臺灣省市場,導致香港電影的崩潰。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的復蘇遙遙無期。我們錯過了臺灣省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被淘汰。現在是我們抓住內地市場機會的時候了。這是香港電影崛起的最後機會。

  • 上一篇:潮汕扛旗是為了什麽?
  • 下一篇:電大小學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