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三國到宋代的工藝是怎樣的?

三國到宋代的工藝是怎樣的?

1.陶器

①低溫釉陶

由於瓷器的逐漸普及,制陶業出現了明顯的衰落。日用器皿大大減少,陶器仍很流行,但質量不如漢代。這壹時期,江南流行壹種城堡人物陶罐。北方地區低溫釉陶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品種逐漸增多,出現了多色釉,為後來的唐三彩奠定了基礎。這壹時期的陶塑藝術在北朝最為精美。它在繼承漢代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佛教藝術的養分,註重表現手法的刻畫,形式也豐富多樣。有文武百官,男女仆從,藝妓俑,駱駝,馬和墓獸。

②唐三彩

在漢代以來低溫釉陶的基礎上,唐代出現了著名的“三彩”陶器。唐三彩以白陶土為原料,以含有銅、鐵、錳、鈷等元素的礦物為釉的著色劑,最終形成色彩絢麗、斑駁不壹的彩釉。唐代的三色以黃、綠、白、赭石為主,藍、黑雖少見,但價值極高。其中,黃色、綠色和白色是最常見的。

唐三彩產品可分為兩類:器皿和人物。器物主要用於生活用品,俑主要用於裝飾,是唐手工業中最豐富的品種。

唐代厚葬盛行時,三彩明器產生並迅速發展,在開元達到頂峰。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駱駝和馬,馬是用來陪葬的。三色馬體型好,強壯有力,體態生動。Xi安唐墓出土的兩件馱駝俑是三色駱駝中的珍品,體現了唐代的繁榮景象。

唐三彩在絲綢之路和海上交通線沿線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證明它在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高度發達的瓷器

①發展魏晉瓷器

魏晉時期,成熟瓷器發展迅速,白瓷也在北方燒制。

由於戰爭少,社會穩定,生產發展,南方瓷器制造業發展迅速。作為瓷器的重要發源地和主要產地之壹,浙江的燒瓷業非常繁榮,與此同時,江蘇的制瓷業也在快速發展。太湖宜興燒制出壹定質量的吳棟西晉青瓷。西晉統壹後,制瓷業迅速蔓延,南朝初形成各種制瓷區。

南方瓷器壹般分為兩類:壹類是日用器皿,圓形器皿都是毛坯拉制,胎壁厚薄均勻,造型規整。西晉時也流行把瓷器塑造成動物形象。另壹種是隨葬隨葬品,東晉以後逐漸減少。

瓷器的原料是當地瓷土,加工精細,胎多呈灰白色,堅硬致密。其中,在浙江金華的瓷窯中,出現了施釉前在胎體外表面刷壹層化妝土的做法。東晉時期普及了化妝土制瓷的方法,對擴大原料範圍,提高燒瓷區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壹時期釉層均勻,多為豆綠色和淺青色,少量為深灰色和黑色,光澤較好。裝飾技術包括雕刻,繪畫,模具印刷,貼花,塑料樁,孔雕刻等。,而且內容非常豐富。但到了東晉南朝,棕點畫的裝飾手法被廣泛使用,同時受佛教藝術的影響,描繪或淺浮雕的蓮花紋逐漸流行。此時的窯爐和燒制技術比東漢後期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徹底擺脫了瓷器的原始性。

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經濟遭到破壞,所以瓷器手工業興起較晚。其中,北魏燕興四年至太和八年(公元474-484年)司馬金龍夫婦墓出土的壹件青瓷痰盂就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到東魏北齊,北方瓷業開始發展。

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白瓷。北朝白瓷最早見於範崔墓,形制與北方同時期青瓷大致相同。胎潔白細膩,燒成溫度壹般較高,施乳白色釉,光澤較好。雖然此時白瓷還處於初級階段,但它標誌著瓷器手工業進入了壹個新的時期。

②隋唐五代瓷器的全面發展。

隋唐五代時期,瓷器手工業進入全面發展時期。瓷器生產領域壹直在擴大。除了原來的地點,湖南望城、長沙、江西景德鎮、河南珙縣、河北曲陽等地也開始燒瓷。昔日的上虞窯、湘陰窯相繼進入鼎盛時期,全國範圍內形成了越窯、、梧州窯、壽州窯、洪州窯、邢窯等各具特色的名窯。

這壹時期瓷器質量顯著提高,工匠進壹步掌握原料屬性,使燒成的青瓷晶瑩剔透,黑瓷深滑,白瓷發展迅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青瓷是這壹時期的大宗產品,主要產於南方,北方也有,只是風格不同。在眾多青瓷窯中,浙江越窯的燒制質量最好,代表了當時青瓷生產的最高水平。還有許多其他的窯,如初唐的長沙窯,大膽地采用了釉下褐綠繪紋的方法,為青瓷生產開辟了壹條新路。

白瓷是這壹時期北方生產的主要品種,最著名的是河北邢窯。邢窯以燒制白瓷為主,器物種類繁多,造型樸實無華,可分為粗白瓷和細白瓷。除了邢窯,河南的鞏窯也很有名。

同時還有絞胎瓷。絞胎瓷是將白色和棕色瓷土混合在壹起,然後拉制而成。這樣,瓷胎上就出現了白色和褐色的紋理,再施上透明釉,入窯燒制,就成了絞胎瓷。

③高度發達的宋代瓷器

宋代制瓷工藝高度發達,“宋瓷”成為舉世聞名的工藝品之壹。它不僅品種齊全,而且名窯遍布全國。宋代為了掌握名窯,為皇室建立官窯,形成了宋代瓷器中民窯和官窯的不同風格。宋代瓷器的品種從釉色上可以概括為青、白、黑、彩四種。每種類型因產地不同而呈現出多種風格。著名的窯有汝窯、定窯、鈞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簡瑤窯和景德鎮窯。到了宋代,工匠們已經掌握了多種燒制技術和裝飾技巧。例如,該窯以燒制黑釉瓷器而聞名,燒制的瓷器釉面顏色非常多樣,經常出現“銀星斑”、“兔毛斑”、“鷓鴣斑”、“玳瑁斑”等美麗的斑紋。景德鎮窯工在透明釉中加入少許鐵,燒制成著名的“影青瓷”。這時,中國瓷器的制造方法傳到了東西方國家,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蜀錦和宋錦相得益彰。

從三國到金代,四川的織錦業非常發達,在全國占據領先地位。當時成都的經線所織的彩錦,色彩絢麗,圖案新穎,織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被稱為“蜀錦”,聞名天下。此外,還出現了錦緞等新品種。南北朝時,絲織品中出現了緯紋提花,比經紋提花有了很大的進步,比經紋提花能織出更多的花樣和更寬的織物。

緯錦在唐代非常流行,發展了新的經緯交織技術,為我國織染技術的進壹步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唐代絲織的品種極其豐富,其中以織錦、紅毯、織錦最為繁盛。在唐代,花鳥是織錦的主要裝飾主題,如蓮花圖案、鳥會草、分散的小簇花、繪畫組花等。由於佛教的影響,新穎而豐富的寶花和蓮花圖案也廣為流行。

宋代最著名的織錦有兩種,壹種是四川產的蜀錦,壹種是江蘇、湖南、杭州產的宋錦。兩者都是精品。晉松采用精密細致的“三斜紋地”,經紗分為面經和底經兩部分。表層經紗用生絲,底層經紗用彩色熟絲,緯紗用多色精制絲。底經用作地組織,面經用作緯長的“結經”。這種結構繼承了唐代以來的緯錦織造技術,用彩緯加強經紗,形成三重提緯。晉松的編織工藝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風格,嚴謹規範。

4.玉器的繁榮

魏晉南北朝時期,玉器的數量和質量急劇下降,這顯然是這壹時期戰爭和經濟蕭條的直接結果。

隋唐時期,經濟空前繁榮,作為工藝品的玉器業迅速復蘇,達到新的高峰。隨著與西方國家聯系的加強,出口到西域的玉料激增,進而直接刺激了玉器的生產。此時的玉石質量上乘,如羊脂,技藝精湛。有羽毛,飛行,杯子,黃色,手鐲,絲帶和哀悼書。到了唐代,玉器的圖案中出現了大量的花鳥、人物和動物,花卉、向日葵、飛鳥和人物都很流行。生活氣息濃郁,寫實能力大幅提升,可謂形神兼備。這些顯然與當時繪畫和雕塑的成熟有關。到了唐代,壹種表明官職高低的玉帶板和壹些新的飾品開始出現,具有實用價值的玉容器數量增多。隋代李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燈、鑲金白玉鐲子,均制作精美,金玉相映,更顯典雅富貴。可謂是隋唐玉器的代表作。

北宋初年金石學興起,極大地促進了古玉的收藏和考證。隨著文人花鳥畫的流行,玉器裝飾題材成為玉器的又壹特色。

玉獅5。漆器

①吳棟漆器

魏晉南北朝時期,漆業急劇衰落。這壹方面與當時的長期戰亂和社會動蕩直接相關,另壹方面也受到制瓷業興起的沖擊。1984期間,安徽馬鞍山市出土壹批吳棟漆器,其中壹件漆色相同,表面處理相當考究。另壹種是錐雕黑漆盒蓋,人物和珍禽異獸加入了密密麻麻的雲紋;還有壹個黑色,紅色和黃三犀牛耳杯。該墓還出土了壹批反映社會風俗和歷史故事的精美漆畫,如《宮闈樂顏圖盤》、《季劄掛劍圖盤》、《童子對棍圖盤》等。圖案精美,生活性強,素描技法不凡,提升了油畫的應用性。這些珍貴的漆器彌補了現階段漆器技術發展的不足。

從西晉到南北朝的300多年間,隨著佛教的流行,出現了用夾法制作佛像和用氧化鉛摻油的托米繪畫技法。

(2)唐代漆器的繁榮。

漆器的主要品種在唐代基本上都有,尤其是實用漆器非常發達。最引人註目的成就是漆雕的出現,它標誌著中國漆器發展的新時代。第壹次出現了刀雕漆器,漆層也突破了裝飾功能,傳統的畫、畫、嵌的範圍,開始進入浮雕藝術領域,很快形成了獨立的門類,走向繁榮。此外,堆漆,金銀平整和珍珠母等。能反映出唐代漆器裝飾的工藝水平。

堆漆就是用厚漆堆積起來,形成凸起的圖案。這種技術始於西漢,發展成為唐代的壹種風格。金銀平是唐代漆器中最豪華、最豐富、最流行的技法。唐代的雕刻圖案精美,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此外,平托和金屬制品的發展和繁榮是相互依存的。五代時,平托仍盛行,宋以後迅速衰落。

珍珠母在唐朝非常受歡迎。同樣是平面的,但是用的原材料是把貝殼的圖像剪下來,在上面進行線雕,然後把圖案鑲嵌在漆面上。唐代流行螺鈿銅鏡,如洛陽出土的螺鈿銅鏡,用貝殼拼貼人物、仕女、珍禽走獸和巖石樹木。整個構圖寧靜祥和,是盛唐。

(3)風格突變的宋代漆器。

宋代漆器風格突變,流行單色漆器。黑色是最昂貴的顏色,其次是紫色和朱紅色。單色漆,即通體只用壹種顏色,簡單無印,故又稱“無印漆器”。因為沒有花紋,所以往往以形取勝,宋代單色漆的造型和瓷器差不多。單色漆的胎骨采用環疊法,這是在薄板彎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藝,是漆器發展史上的重要創新,具有不易變形的優點。

珍珠母是宋代漆器的重要品種之壹。珍珠母可以分為兩類:厚的和薄的。五代宋初至西周都是厚珍珠母,宋代蘇州瑞光寺黑漆經是宋初厚珍珠母的代表作。薄珠母貝始於北宋,水平很高。宋代繼承了前代繪畫的傳統,如浙江瑞安惠光塔北宋文婧信的外函,用漆塵堆砌佛像、走獸、花鳥,並嵌以小珍珠。圖案外的顏料是用金色畫出飛翔、花鳥等圖案。

宋代用漆雕琢的可信實物只有兩件,分別是“醉亭除黑盤”和“嬰戲除黑盤”,都藏於日本。南宋墓葬中也發現了除犀漆器。有規律地在胎骨上依次塗上兩三種顏色的漆器,積累到壹定厚度時,再用刀雕刻。這時,不同顏色的層會在葉片部分顯現出來,達到壹種奇妙的效果。

6.金銀器

(1)金銀的繁榮。

唐朝是中國金銀器生產的繁榮時期,尤其是在器皿制造方面。唐朝“金銀作坊”的建立,把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聚集在壹起,讓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唐代中外交流頻繁,具有悠久傳統的中亞和西亞的金銀器也對中國的金銀器制造產生了影響。因此,唐代金銀器的制造技術發展很快。

在唐代,錘鎳技術被廣泛用於金銀器,壹些技術,如切割,鉚接,大焊,小焊,兩次焊接和夾絲焊也出現了。唐代金銀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碗、盤、碟、杯、壺、盒、盤、爐等。大量物體采用流線和弧形造型方式,大方活潑。到了唐代,金銀器的圖案復雜,很多都是滿滿壹地,富麗堂皇。

唐代金銀器上刻有文字,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器皿以碗、盤、杯、盒為主,多為多邊形、弧形,壁厚。圖案中的紋樣以歌舞、狩獵為主,植物以金銀花、葡萄為主,動物以飛獅、天馬、獨角獸、犀牛為主。中期,總體來說器物變化不大,花紋上多了鹿、鴻雁、蜂蝶、綬帶黑。後期器皿品種增多,多鎏金銀盤造型高而留足,呈喇叭狀,花盆流行。圖案以斷枝花卉為主,局部布置壹些單元,留有較多空隙。流行用細線雕刻小花作為側飾。唐朝前期的金銀器體現了中亞和西亞的風格,中期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後期進壹步發展。前期金銀器制造中心在北方,後期南方技術發展迅速,呈現出與北方不同的風格。

②華麗精美的宋代金銀器

到了宋代,金銀器制造業技術發達,生產和使用也不局限於皇室和貴族。南京幕府山北宋墓出土的壹批金銀器皿中的心形金飾極為精美。由兩塊橢圓形的金塊組成,鏤空、鑿刻、扭曲,使器皿精致。江蘇溧陽小平橋出土的銀盤,通過在裏面錘打郭蕊圖案,具有很高的浮雕效果。另壹款鎏金銀燈乳頭紋的燈壁是夾層,外壁飾有乳頭,類似青銅器。

除了裝飾品和生活用品,宋代還有許多金銀器皿,如銀塔、舍利瓶、佛像、佛寺用品等。

遼代的金銀器皿多為唐代的仿制品,但也有壹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器皿如銀雞冠壺、金銀面具等。遼代的金銀飾品非常發達。遼寧朝陽遼墓出土的銀帶,是由數萬塊見方的銀片組成,每塊銀片上布滿樹枝,形成壹幅高浮雕的兒童遊戲圖。赤峰遼墓也出土了精美的銀馬具。西北夏朝的金銀器工藝與宋代密切相關,但器皿制作粗糙。

7.裝飾刺繡在宋代已經成熟。

宋代印染技術以蠟纈、夾纈、絞纈為主,出現了多色染纈。後來又創制了漿纈草和藥用貼布,印染工藝達到了較高水平。刺繡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唐代出現了刺繡佛經,宋代的刺繡技藝更加高超。

宋代刺繡可分為兩類:壹類是供觀賞的仿繡書畫;壹種是實用刺繡,用於衣服裝飾。前者作為壹種裝飾性的刺繡已經成熟,內容也從唐代的刺繡裝飾畫發展到模仿名家書畫。其風格講究寫實,能力在於模仿筆墨的線條、色彩的濃淡、風格的神韻。

刺繡工藝是用繡花線和絲綢質感來表現物體,除了畫面,刺繡工更審美。如宋代傳世的刺繡《瑤臺渡鶴》用多種針法表現不同的內容:衣服和巖石用鏟和針制成,竹葉用齊針制成,飄帶和鶴用針包裹,雲和房屋部分用金和釘子覆蓋,地板用針制成,用彩繡表現景物的層次。地面被染成淺棕色,天空被染成藍灰色。這種靈活的技法在宋代以前是沒有的。這些刺繡技術的應用旨在增強藝術效果。

8.玻璃器皿高度發達

宋遼金時期,中國的玻璃燒制相當發達。玻璃器皿的大量使用給當時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也帶來了獨特的裝飾效果。

這壹時期玻璃燒造業發達,壹是燒造區域分布廣泛,二是玻璃器皿種類繁多,主要有玻璃瓶、玻璃葫蘆瓶、玻璃葡萄、玻璃花瓣杯等。

這壹時期的玻璃制造業沒有受到阿拉伯技術的影響,制造的玻璃大多是高鉛玻璃,主要由鉛、硝酸鹽和石膏制成。如定縣塔基出土的玻璃葫蘆,含鉛量為70.04%。這種玻璃的特點是“色澤鮮艷,質輕脆”,所以常用於裝飾和陳設。

  • 上一篇:清明節壹分鐘演講
  • 下一篇:盤點日本裝修風格特點及註意事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