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革命和工業主導的生產力發展,壹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與自然鬥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前幾代人難以想象的新高度;另壹方面,也帶來了壹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不應該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幾十年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糧食供應短缺、生態環境明顯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過度消耗、核災難威脅等問題以不可控制的惡性方式發展,使人類處境越來越受到嚴重困擾,成為全世界關註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性問題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應該終止,人類完全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壹、全球問題的概念“全球問題”的概念最早是由歐美學術界、商界和政界人士組成的未來主義研究機構羅馬俱樂部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羅馬俱樂部把全球問題的研究稱為“人類困境的研究”,這是全球問題研究的本義,即研究可能導致現在和未來“人類困境”的壹些重大問題。關於全球性問題的具體內容,意大利著名企業家、社會活動家A. Peccei作為羅馬俱樂部的發起人和首任主席,曾經列了壹個相當詳細的清單,那就是:“失控的人口增長、社會差距和階層分化、社會不公、饑餓和營養不良、普遍的貧困和失業、增長熱情、通貨膨脹、能源危機、實際和潛在的資源短缺、國際貿易和貨幣崩潰、保護主義、文盲和過時的教育、青年反叛、異化、 無法控制的城市擴張和城市衰落,犯罪和吸毒,暴行和新警察暴行的爆發,酷刑和恐怖主義,蔑視法律和秩序,愚蠢的核行動,無效和不完整的系統,政治腐敗,官僚主義,環境惡化,道德價值觀下降,信仰喪失,不穩定感? 6?7?6?7-對所有這些問題及其相互關系仍然缺乏了解,等等。”他指出:“這堆令人困惑或難以解決的困難正是羅馬俱樂部所說的普遍問題”。(王興澄《全球研究與展望》第4頁)在後期著作中,佩克西將全球問題概括為“衰退的十種表現”,即:軍備競賽和戰爭威脅;人口爆炸;近四分之壹的全球人口生活在赤貧和絕望之中;生物圈的破壞;世界經濟危機;被忽視的深刻的社會弊病;沒有發展科技的計劃;僵硬和老化的系統;東西方對抗;思想政治領導的失職。1972美國人D·米德斯等人向羅馬俱樂部提交的第壹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也將全球問題作為“人類困境”的基本要素歸結為世界人口、食物供給、工業增長、環境汙染和不可再生資源消耗五個參數。應該說Peccei的列表足夠詳細,所以比較復雜;然而,米杜斯的報告確實抓住了重要問題,但壹些批評者認為,它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壹些全世界都密切關註的重要問題,如核戰爭和南北經濟差距。究竟什麽是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的共同特征是什麽?這些問題應該如何分類?羅馬俱樂部發起研究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學術界和政界都立即成立機構開展研究,並為許多不同的、互補的意見進行辯護。至於全球性問題的特點,有人研究問題的影響。例如,美國科學促進會的《科學》雜誌第172卷指出:“全球性問題是指世界上所有國家或幾乎所有國家實際上受到2影響的問題,每個國家要麽是全球性問題的主體(損失源),要麽是損失對象,要麽既是主體又是對象”(L C有的從解決問題的方式上概括。例如,西方學者S·蔡斯在《最可能的世界》、《人類應得的研究》等著作中,認為“全球性問題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解決的問題”(同上,第67頁)。另壹些人從全球問題的原因中概括出他們的特點。比如美國學者G·布朗認為全球性問題是各種力量復雜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壹特點,除了上述人口、糧食、能源、資源、環境等問題之外,“窮國”與“富國”之間不斷加深的差距以及“核保護傘”直接保護著大國,卻間接威脅著全人類。(同上,第67-68頁)蘇聯學者重視揭示全球性問題所包含的社會內容,認為這些問題涉及廣泛的經濟、政治、社會、法律和道德問題。美國未來學家T . Gordon 1974(同上,第60頁)匯編的世界範圍危機局勢表顯示了對全球問題進行分類的初步嘗試。(見下表)表1世界範圍的危機態勢評估校準改變了態勢評估的可靠性。危機的情況涉及人數的概率、過程的責任和國家對策的可能性。核戰爭有很多,很嚴重,也很小,但是不能讓人知道。中等食物的短缺非常嚴重和嚴重,大生物圈正在惡化。太多中等或嚴重中等困難難以知曉,太多商品和財富分配不均,太多苛重過高,太難避免中等能源和原材料短缺,太高又太小。E. Skolnikov於1972年在伯克利出版的《國際技術使命》壹書,也試圖從分析導致各種全球性問題尖銳化的特殊前提出發,進行更深層次的分類,即:(1)和新。(2)與新技術的全球利用有關(如世界海洋的開發、空間的利用、能源的綜合開發、基因工程);(3)在科技革命的這壹階段特別尖銳的傳統問題,如:自然資源枯竭、糧食不足、人口劇增、濫用毒品和麻醉品以及“技術資本主義”(指技術援助和向其他國家,首先是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成果)。上面已經介紹的主要是西方學者的觀點。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科學界開始研究全球性問題,並發表了壹系列研究成果。他們在研究和論證全球性問題的特點和本質時,正確地指出了西方國家在研究全球性問題時的兩個致命弱點:壹是他們常常把威脅資本、甚至給壹個資本主義國家帶來麻煩的“挑戰”或危機說成是“全球性危機”或“全人類的慢性病”;同時有意無意地回避了對全人類或大多數國家有重大意義、實際上主要是資本主義大國造成的真正的全球性問題。第二,把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加劇簡單地看成是科技發展的結果,有意無意地掩蓋了這些問題的社會根源。以上西方學者對全球性問題的特點和分類的看法,確實反映了這兩方面的弱點。中國學者對全球問題的看法和研究成果主要見於20世紀80年代評價西方社會思潮的著作中。他們認為,全球性問題的形成既有其與資本主義制度密切相關的特殊性,又有在壹定程度和程度上與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發展規律相聯系的普遍性。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涉及全人類的利益,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來解決。(徐崇文《全球問題與人類困境》序言和第6頁綜合上述觀點,尤其是中蘇學者的觀點,可以把全球問題的特點概括為:第壹,問題的規模是全球性的,至少是區域性的,超越國界的。二是不同程度地觸及全人類和世界各國當前或未來的利益。第三,全球問題體系的綜合性、復雜性和動態性,以及解決相關問題的難度。第四,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危及人類文明的存在和發展。第五,問題的解決需要國際或世界範圍的集體努力和壹致行動。中國學者和蘇聯學者也對全球問題進行了基本壹致的分類。這就是:(1)當前政治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同社會和國家之間關系的調整和轉換,也就是鄧小平同誌概括的“東西問題和南北問題”。這屬於社會與社會關系的調整。(2)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協調與優化。(3)個人生活和發展與社會發展關系的協調。比如人口的增長,人的素質的提高,個人生活方式的轉變,生態理論概念的建立。全球性問題的背景與現狀在全球性問題體系中,確實存在壹些經過幾代人不斷努力仍未解決的“傳統問題”,而且由來已久。但是,總的來說,全球性問題的形成還是在20世紀上半葉。從全球問題背景的構成觀察,這壹期有以下特點:(1)煤炭,鋼鐵,機械。以石油、化工、電力等工業技術為標誌的工業革命已經在歐洲和北美主要國家完成,並開始向世界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迅速推進和擴展。壹些發達國家還出現了新的技術和產業,如原子能、航空航天、海洋開發和計算機。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極大地增強了人類作用於自然的力量。據估計,當地球人口達到45億時,其對自然的影響大致相當於石器時代500多億人的影響。(當代全球問題,第2頁)這種力量的增加不僅標誌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意味著大自然的負擔大大加重,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已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突出問題。在20世紀中葉之前的100年間,對鐵、錳、鎳等金屬的需求增長了50-60倍。鉛、釩、鉬需求增長100-200倍。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地球上每個居民每年從地下開采的礦物總量平均為27噸。(同上)在環境方面,20世紀30-70年代,接連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實際上為全球性問題的加劇敲響了警鐘。(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還沒有解決;相反,為了追求超額利潤,為了爭奪霸權和勢力範圍,為了扼殺兩次世界大戰後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們依靠新的科技成果更加瘋狂地擴張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從陸地到海洋和外太空相互競爭。為了自衛和制止新的世界大戰,社會主義國家也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相應增強經濟和國防實力。由此,科技活動領域大大拓展,整個地球和近地空間成為人類科技活動的舞臺。技術的力量,壹方面在更大範圍內實現了人類的預目的,另壹方面也在更大範圍、更多方面、更嚴重程度上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威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突出的問題是,全世界人民壹直焦慮不安地生活在“核恐怖”和“核災難”的陰影下。(3)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把整個世界縮小了,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聯系更加密切、頻繁和廣泛,相互依存的趨勢顯著增強。這不僅有利於促進經濟和技術發展的積極成果,而且有利於全人類;同時也為技術應用中的各種負面後果的擴散和擴大以及全球性問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客觀途徑。為了控制和解決全球性問題,許多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先後采取了措施,並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總體情況並沒有根本好轉,許多問題的現狀仍然十分嚴峻。(1)世界人口問題雖然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大約200年前就曾斷言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但在當時和未來壹段時間內,還遠遠談不上人口快速增長。當時年均自然增長率只有4‰(吳蒼平《世界人口》,第3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到1990年,世界總人口僅在16-18億之間。真正的人口快速增長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50-1980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19‰,幾乎是馬爾薩斯時代的5倍,從而大幅縮短了世界人口增加十億所需的時間。世界人口在1987年7月11日突破50億大關後,仍在快速增長。也就是說,不到壹年,世界人口將增加1億。現在,全世界每秒鐘增加3個人,每天增加25萬人。表2人口每增加十億的時間對比:世界人口達到6543.8+0億的大概時間;每人口增加654.38+0億所需年數654.38+0.800;近300萬年;20億654.38+0.930;30億654.38+0.960;而40億654.38+0.975。年份大概是15,50億1987,12。基於此,世界各地的學者和研究團體對世界人口的未來做出了各種預測。有人稱之為“人口爆炸”,這令人驚訝,但這幾乎不是危言聳聽。戰後人口增長的另壹個明顯特征是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增長更快。例如,在1950-1975年,全球15億人口中,有12億在發展中國家,從而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比例從約33: 67變為約27: 73。(2)糧食問題在戰後的幾十年裏,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耕地的減少以及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異常導致的農業歉收,造成了世界糧食供應的短缺。雖然糧食總產量在增加,但人均占有量的增長率卻在下降,甚至下降。比如1959-1960,人均糧食占有量增加了34公斤,而1970-1980,只增加了15公斤。而且人均份額1980還沒有達到70年代初的水平。(同上,第174頁)之後雖然略有增加,但世界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了1986-1988,回到1970的水平。(嚴峻的環境時代即將到來,載《未來與發展》第4期,1989)糧食供給不足還表現在糧食出口國減少,保證糧食儲備的天數減少。上世紀80年代,糧食出口國幾乎只有北美和大洋洲的幾個國家,保證全球糧食儲備消耗的天數已經從1960年的102天減少到1980年的40天。此外,由於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有時作物歉收、減產,許多國家的糧食增長速度趕不上需求的增長速度,甚至有5%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2000年31981個國家)。糧食短缺造成的危害在壹些經濟落後、自然條件差或人口增長快的第三世界國家尤為突出,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比例較大。1978年,FAO調查了128個發展中國家,發現60%的人口每日熱量攝入低於所需量;在1970年代,世界上有4億多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在1980年代,增加到5億多。尤其是在4.5億人口的非洲大陸,每天有6543.8+0.5億人在挨餓,隨時受到死亡威脅。1990年代初,世界上有7.3億饑餓人口。僅在埃塞俄比亞和蘇丹,就有450萬人面臨餓死的危險。在死亡的威脅下,成千上萬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不得不遷移到遠離家園的地方尋找食物。(3)自然資源和能源問題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來源於人口增長、技術進步、工業發展和社會生活城市化加速等重要因素的發展。耕地是最重要的農業資源,但目前全球每分鐘有10公頃土地沙化,每年約有600萬公頃成為沙漠。荒漠化土地已占全球土地面積的35%,三分之二的國家正面臨荒漠化的威脅。根據國務院環境質量委員會的報告,世界人均耕地面積將從1975年的0.32公頃減少到2000年的0.15公頃。自20世紀以來,農業用水量增加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加了20倍。據估計,到2000年,世界用水量可能達到6萬億立方米。然而,由於幹旱和水汙染,全球約有20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占全球陸地面積的60%;10億人仍在飲用被汙染的水。總之,淡水資源的短缺已經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世界森林資源也處於危險之中。據估計,地球原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被森林覆蓋,總面積為76億公頃。到1978,只剩下3100萬公頃。由於森林砍伐、森林火災等原因,世界森林面積正以每分鐘20公頃、每年1800-200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根據糧農組織資源衛星的詳細調查,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經濟價值極高的熱帶雨林只剩下9億公頃,估計到2000年還會消失2.2億公頃。隨著森林的消失,大量的動植物資源也將消失。壹位英國動植物保護專家曾指出,每秒鐘有100英畝的森林正在消失,到本世紀末可能有100萬種動植物滅絕。《國外科技動態》(第7期,1987)中的上述數字雖然不壹定準確,但能反映森林資源的基本狀況。近幾十年來,煤炭和石油等礦物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加,以至於西方許多人對“能源枯竭”感到恐懼。本世紀初,全球礦物原料消費總量相當於8億噸煤,1950年達到27億噸,近年達到90億噸。預計2000年消費量將達到200億噸。據估計,本世紀最後25年,世界上最重要的礦物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量將是過去100年的1.5-2倍(1.876-1.975)。非燃料礦產資源的消耗也引起了廣泛關註。根據羅馬俱樂部報告的估計,從70年第6代開始,各種金屬資源的已知儲量只能開采100年以上,最少只能開采10年。根據埃利希的人口統計。資源。環境是壹個樂觀的估計,也相信大部分的主要原料很可能在2500年前耗盡。蘇聯學者估計,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本世紀末,工業生產所需的新資源總量將超過整個人類文明史消耗資源總量的2-3倍。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的報告也估計,對非燃料礦物資源的需求和消費正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到2000年有可能翻壹番。雖然“能源枯竭”和“資源枯竭”的說法有些誇張,但地球的有限性決定了這些不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儲量畢竟是有限的,這不能不引起全球的關註。(4)廣義的“自然資源”概念包括整個自然環境。因此,生態環境的惡化與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破壞是兩個平行的方面。因此,人類在自身活動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歷史與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壹樣長。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壹批重大環境汙染事件連續發生,造成許多人死亡和痛苦,人類才逐漸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目前,全球每年釋放到大氣中的CO2量約為50億噸,下世紀頭50年很可能會翻壹番。據測量,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從0.027%增加到0.032%,到2000年可能達到0.04%。壹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甲烷、氯和氮氧化物等高毒性氣體的含量也在增加。有些氣體除了直接危害人類和生物界的健康和生命外,還會在大氣中通過化學反應形成“酸雨”和“酸霧”,破壞種植業、林業和養殖業,導致潮池酸化,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滅絕。目前,在歐美和亞洲的許多國家都發現了酸雨,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北歐和北美的數千個潮池已經成為死潮。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所謂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使得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的所謂“溫室效應”日益明顯和加劇。據測量,近10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5攝氏度。大多數氣候學家認為,未來5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攝氏度。大氣中含氯氟烴含量的增加也對平流層臭氧構成威脅。臭氧層的破壞會削弱其對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屏蔽作用,增加地面紫外線輻射量,危害人體健康、魚類生長和植物葉綠素的形成。目前南極和北極上空已發現臭氧空洞,臭氧損耗約為5-7%。預計未來50年臭氧平均減少10-15%。工業廢水排入河流,使得水汙染日益嚴重。有毒汙染物量巨大,使河流的自凈能力失去作用,從而危害水生生物,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據估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500立方千米(約5000億噸)的汙水排入自然水域,每十年排放量將翻壹番。汞、鉛、鎘、鉻等對人體有嚴重毒性的物質,排入水體後通過飲用水或魚食進入人體。世界衛生組織在壹份1987的報告中指出,每天有25000人因水汙染而生病或死亡,80%的疾病與水有關,因水汙染而生病的人占全球醫院床位的壹半。1986年瑞士壹家農藥廠發生火災,大量農藥和18噸汞流入萊茵河,使這條歐洲大動脈受到化學藥物的嚴重汙染。土壤汙染不僅來自被汙染的水,還來自化學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這不僅惡化了土壤質量,殺死了有利於作物生長的微生物,使土壤肥力喪失,而且使有毒物質通過綠色植物進入食物鏈進行濃縮,間接或直接危害人類和其他動物,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造成人類生存環境和整個生態環境惡化的汙染因素很多,比如噪聲汙染。光化學汙染、放射性汙染等等。光化學煙霧作為二次汙染物,是空氣汙染的壹個組成部分。另外,化工的汙染往往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有些方面人類還不了解。例如,現在有500多萬種化學物質,並且每年以2000種的速度增加新的品種。應該說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類的毒性作用目前還不太清楚。許多環境事故也來自化學工業。如1985印度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藥廠)毒氣泄漏事故,同意2500人死亡,10萬人中毒。(五)核戰爭的威脅這是自1945年原子彈爆炸以來,關心人類和全世界人民命運的科學家們壹直在密切關註的問題。然而,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代表的軍事大國在研制和生產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的競爭和較量從未停止,反而壹步步升級。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數據,美蘇擁有的核武器,相當於TNT,按世界平均人口數,每人可分到幾十噸,地球可毀滅數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蘇雖然有資格發動核戰爭,但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裁軍談判近年來進展甚微。然而,人們看到,軍備競賽並沒有停止。美國軍控與裁軍署1989報告,1987年世界軍費首次突破壹萬億美元。根據1987的數據,自1945年以來,地球上共發生了1500多次核試驗,其中大氣層爆炸約500次。據統計,僅美國就進行了91945-1988次公開核試驗。這種核試驗對人類環境的危害,比利用核能可能造成的核汙染高很多倍。即使核戰爭沒有爆發,也在不斷給人類制造災難。據相關資料顯示,核試驗之所以從1963開始壹直在地下進行,是因為1962年大噸位氫彈和原子彈爆炸,導致當年大氣中壹種放射性物質的含量翻倍。上面所描述的只是壹些主要全球問題的概述,而不是全球問題的全部。然而,上述概述已經清楚地表明:(1)目前,全球性問題仍在朝著日益嚴重和尖銳的趨勢發展;(2)人類也
上一篇:關於熱愛勞動的精彩演講下一篇:電子商務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