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課程的提出絕非空穴來風,它是對我國長期以來預設課程暴露出的諸多弊端進行批判性反思的產物。與預設課程相比,生成課程是科學世界觀下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產物,有實證主義哲學和行為心理學的支持。它信奉“本質先定,萬事成”的思維邏輯,認為“事物的發展過程、方式、手段、結果都是先定的,過程的本質在過程之前”。預設課程用泰勒的目標模型來表示。是課程專家精心設計的課程,可以讓老師循序漸進的使用。它強調課程是預定的“跑道”,教師和學生的任務是沿著固定的跑道,到達預定的目的地。課程的各個環節都是機械化的,有著既定而明確的課程目標、固定而客觀的課程內容、機械的實施過程和封閉的課程評價,呈現出典型的“輸入-輸出”線性程序,而課程中的不確定和意外因素則被從根本上忽略。對此,美國太平洋橡樹學院的約翰·尼姆教授曾形象地將其比喻為“罐頭課程”。“罐頭”的制作是課程專家的責任,教師的責任是拿出“罐頭”(課程),學生的任務是吞下這些好吃或難吃的“罐頭”。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它表現出很強的社會適應性,它簡直超越了課程的先驗情懷。這樣,課程就成了被社會操縱的工具,學生也被塑造成了工具性的角色。他們的主體性和個性被無情地忽視和踐踏,他們的反思批判精神和創造能力被奇怪地缺乏。
因此,預設的課程已經難以滿足當今教育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為了克服預設課程的傳統弊病,以生成理論這壹全新理念為突破口進行課程改革已變得日益迫切。生成性課程的提出旨在批判性地反思預設課程中存在的壹些問題,試圖消解預設課程固定的線性程序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可塑性模式,超越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對立的困境,豐富和深化我們的課程理論研究,並期望在課程實踐中起到相應的改進作用。
(二)課程生成是建構主義知識觀的必然結果
課程的概念和知識的概念有著內在的聯系。當知識的概念發生變化時,課程的概念也必然發生變化。可以說,不同的知識觀必然帶來不同的課程觀。建構主義知識觀是相對於客觀主義知識觀而言的。客觀主義知識觀以哲學認識論為基礎,認為知識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反映的結果,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絕對性的特征。這樣,客觀主義的知識觀傾向於把課程看作是要教給學生的知識體系,這就決定了對詳細的具體目標和標準化測試的強烈推崇。預設課程就是這種知識觀的產物。教師將扮演“知識載體”的角色,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這種“客觀的”、“絕對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知識對學生來說只是壹個冰冷的事實和無情的法則,學生被動地接受了很多知識但同時卻根本忘記了知識的意義和價值。
從建構主義知識觀來看,根本不存在“純粹客觀”和“價值中立”的知識,知識只是對世界的壹種可能的解釋。知識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這只是壹種解釋,壹種假設,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隨著人類的進步,會不斷革命,會出現新的假設。”知識不是主體對客觀現象的“鏡式”反映,而是在豐富復雜的情境中,通過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構生成的。學生不是“擦亮的鏡子”或“白板”,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沒有人是明確的知識主體,也沒有人是知識客體。這樣,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就有了生成課程的根本前提和基礎。建構知識觀影響下的課程目標不能視為知識的單向傳授,學生不必把知識作為固定的、絕對的教條來接受,而是在與課程資源的互動中,基於自己的經驗來建構自己的知識,從而成為個體的教育經驗。這樣,課程目標不是事先預設的,而是師生在教育情境中通過協商動態生成的,課堂成為師生建構和發展知識的實驗室,而不是單純傳授和接受知識的“講堂”。
(三)生成課程是回歸生活課程生態觀的應有之義。
當前,學校課程“回歸生活”日益成為世界課程領域發展的重要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克服“科學世界”帶來的壹系列問題,尋找現代人失落的精神家園。事實上,課程活動發生在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是課程意義生成的場所。課程“回歸生活”不僅是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學校的課程才能真正充滿活力,充滿生活的意義。
人類有不同的世界觀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根本改變也會帶來課程的理論性質、理論形式乃至表述方式的重大變化。科學世界觀代表了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本質思維,又稱工具理性思維。預設課程以“自然第壹,萬事成”的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為基礎,靜態地處理課程,從而構建了現代主義課程的經典範式。世界觀人生觀包含著生成性的思維方式。生成性思維是對本質主義思維的批判和超越,它具有以下特征:“強調過程而非本質……強調關系而非實體……強調創造,反宿命論……強調個性和差異,反中心,同壹性……強調非理性,反工具理性……強調具體性,反抽象性。”事實上,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的思維方式都對課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有什麽樣的思維模式,就會有與之相匹配的課程體系。課程在本質上是生成性的,這意味著課程沒有現成的、固定的抽象本質,它的本質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催生了預設課程,而生成性課程是生成性思維方式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生成性思維方式的深刻體現,從而真正體現了課程的精神實質和根本旨趣。
因此,在人類思維方式轉型的特定社會背景下,中國的課程改革必須摒棄與生活世界嚴重異化的思維方式,加強對生成性思維方式的關註,通過課程培養學生的生成性思維方式。參與課程的各方是否具有生成性思維方式,成為生成性課程是否真正融入課程領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