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社會制度在內的思想文化因素的進步是歷史進步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這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領導的壹場偉大革命,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回顧過去30年的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壹是人們的思想觀念走出了封閉僵化的狀態,逐漸形成了實事求是、勇於變革、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黨的思想路線的變化深刻地反映了人們思想的變化軌跡。30年前,剛剛經歷了十年浩劫的中國人民,處於嚴重僵化或半僵化的狀態,創新精神和能力受到嚴重束縛。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果斷叫停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撥亂反正,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極大地解放了全國人民的思想,打開了科學思維、務實創新的大門。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了又壹輪思想解放,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從而廓清了“姓資姓社”的迷霧,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進壹步推動了人們觀念的轉變。隨著對外合作和對外開放的深入,現代世界文明中的各種先進元素被中國人民所接受。人們的觀念實現了從束縛、封閉到解放、進步、務實,再到開放、科學、創新的歷史性跨越。二是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化轉變,科學、民主、文明、生態、公平等新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理念和價值尺度。改革前,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總體上是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全人類解放為核心的統壹思想。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人民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變得更加務實和開放。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們的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市場逐利和人性自私在思想道德領域不斷膨脹,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信仰和精神支柱,社會誠信出現危機,社會腐敗現象日益增多。人們在認識到價值觀多樣性的同時,期望在社會思想道德領域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盈利性相平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二,科學和文明的概念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知識。從1979開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後制定了壹系列方針政策,從“五講、四美、三愛”到“講文明、樹新風”,從“文化、科技、衛生下鄉”到“每個城市沒有假貨”,從“心連心、手拉手”到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的理念、文明的行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深入人心。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綠色環保是改革後在人們心中逐漸確立的壹個全新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環保意識逐漸在人們心中萌芽。1978憲法第壹次規定了環境保護;國家成立環保局1984;1998升級為國家環保總局;並於2008年再次升格為國家環保部,既直觀體現了國家對環境工作的持續重視,也凸顯了人民生態環境觀念的逐步深入。1989以來,國家先後制定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特別是近年來,中央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全新理念,黨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部署,中國生態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生態、環保、綠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第四,追求公平正義已經成為人們的強烈願望。改革前,由於經濟貧窮落後,所有制結構單壹,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很低,基尼系數很小,雖然在壹定程度上存在城鄉差距和地區差異。三十年的改革在快速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的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壹方面,改革開放初期,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鼓勵壹部分人先富起來,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與此同時,壹些利益集團利用政策空間壟斷和占有資源致富。另壹方面,在開放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受到拜金主義的影響,誠實守信的傳統道德受到極大沖擊,腐敗等社會醜惡現象滋生蔓延。這些因素的存在,激發了人民群眾對公平收入分配和社會公正的渴望和呼聲。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反壟斷法、個人所得稅法、物權法等相繼頒布。在順應民意、緩解改革陣痛的過程中,進壹步激發了全社會在更高層次上追求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向更加和諧、文明、公正的方向前進。第三,人們的文化觀從泛政治化、排斥、排斥西方和外來文化轉變為自信、開放、包容,文化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空前增強。文革時期,在階級鬥爭思想的影響下,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思想主流被牽強附會地歸為儒法之爭。以“法家先王、法家末王”為標準,劃分文化的進步與落後。在“破四舊”、批判孔孟之道的運動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精華被當作封建殘余徹底否定,許多傳統文化從精神思想到物質載體都遭遇了災難。改革後,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解放,人們的文化審視功能逐漸恢復,文化自覺不斷加強。人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因素已經深深融入當代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包括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是現代文明的堅實基礎和深厚淵源,傳統文化更為社會所重視。特別是進入21世紀,文化凝聚力、文化生產力、文化軟實力等新的文化價值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的廣泛認同,傳統思想文化、藝術文化、各類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地方文化進入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傳承、保護、挖掘和發展時期。以全球多個國家建立孔子學院為標誌,中國傳統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第二是對待西方文化。世界文化多樣多彩,文化交流、對抗、交融是不同文化關系的普遍狀態。文革以“破”取代“立”,中國傳統文化被視為封建文化,外來文化被視為“養”文化,從而造成了文化的封閉狀態。改革後,人們在開放和包容中不斷接受西方文化的先進因素,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對外文化交流中的絕對劣勢狀態逐漸被扭轉。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影響力不斷增強,文化更加開放。在世界文化的對抗、交融和交流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文化影響力、文化生產力和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四、人們的基本追求由生存、溫飽向發展和富裕轉變。近30年來,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從“生存”到“發展”的歷史性轉變。中國高速發展,年均經濟增長率超過10%。對比30年前後的壹些數據,我們深刻感受到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理念。據農業部統計,1978年,我國農民年平均收入僅為74.67元,其中2億農民年平均收入低於50元。據相關統計,65438年至0977年,宜賓地區職工月平均工資38元,無其他收入。人們最突出的感受是:壹是擺脫不了“饑餓”,二是買東西“困難”。1978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達到67.7%,處於絕對貧困階段。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57.5%,只能維持溫飽。中國貧困人口多達2.5億,占總人口的1/3。貧窮和饑餓是中國大多數人,尤其是農村人口無法擺脫的陰影。到2006年,中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35.8%和4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00多萬。1978年,我國人均GNP只有379元,而2007年,我國人均GNP已經達到18700元左右,剔除價格因素,增長了16倍。就四川省而言,1978(包括現在的重慶)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84.61.2億元,2007年川渝地區達到146171.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增長了25倍。1978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262元,2007年達到12893元,剔除價格因素,增長15倍。這些數據最簡潔有力地反映了中國從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的巨大轉變。30年來,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階段。人們的日常活動已經從主要從饑餓求生存轉變為追求發展和繁榮。發展成為最鮮明的時代主題。建設、發展、進步成為人們思想和工作的主要方面。
上一篇:現在做個人網站有前途嗎?做個人網站需要註意什麽?下一篇:三炷香最全圖解,三炷香72圖解極樂香是什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