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初三是什麽節日?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都有典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軒轅生”。
每年的這壹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裏新鄭市尋根祭祖;這壹天,也是古代的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的“除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晚春五六人,冠中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於釋,舞於風,吟歸,而《蘭亭序》中,曲水與上思節有關。
“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在廣西,農歷三月初三不僅是壯族傳統的歌節,也是壯族祭拜祖先和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每年3月3日,壯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頭唱歌,聚集在河邊舉行宴會。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廣西漢、瑤、侗、苗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據記載,三月三歌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壯族民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曲膾炙人口。在古代,年輕的男女聚集在街上或河邊舉行宴會並唱歌。到了清代,就形成了數百人甚至數千人聚在壹起唱歌的大型“歌會”。
2014起,“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共假日,自治區全體公民放假兩天。
三月三有哪些習俗?
漢族風俗
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農歷三月初三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吃了能腰酸腿疼,頭疼壹年。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族人迎接祖先英靈的日子。他們吃雞蛋是為了紀念祖先,希望得到壹絲靈氣。
放風箏的習俗:主要是南方放風箏的習俗。上海諺語“二月二,搓麻線,三月三,放風箏”,又如“楊柳青,放風箏”。也有人說,把風箏送上天,剪斷線讓它飄走,會帶走壹起壹年的痛苦和煩惱。
壯族的習俗
三月三日歌圩,也叫歌坡節,是壯族的壹個主要節日。在壯族的三月三宋節,家家戶戶煮五顏六色的糯米飯,並給彩蛋染色來慶祝這個節日。歌會裏也有繡球作為信物,所以也是戀愛中的年輕人傳遞情意的場合。
同時,農歷三月初三不僅是壯族簡單的傳統歌節,也是壯族祭拜祖先和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
黎族習俗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愛情情節”。這是黎族人民悼念祖先、歡慶新生、贊美生活、歌頌英雄和愛情的傳統節日。
畬族習俗
畬族人每年三月三吃黑米,聚在壹起唱歌。為紀念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政府軍圍剿,因黑稗果而軍力大振。3月3日突圍成功,連戰連捷。許多家庭經常選擇這壹天舉行婚禮。節日期間,我們要趕上舞池,用火把、木劍、竹竿、龍燈、舞獅和魚燈跳舞。同時還有要凳子、做石鉆、肚皮貼、抱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比賽。
三月三的傳統習俗。
1,五色糯米
節日前,每家每戶都準備了五顏六色的糯米和雞蛋。人們采集紅蘭草、黃米花、楓葉、紫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紅、黃、黑、紫、白糯米。
相傳這種食物是贏得仙女們的欣賞後流傳下來的;有人說,這是對宋仙女劉三姐的祭祀。吃了這種飯,人就旺了,健康了。雞蛋是歌圩中青年男女用來交流和傳遞感情的物件。
2.抓住煙火
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後,廣西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協會自發組織了搶花炮活動。
每隊有8人參加搶花炮。球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沖刺等方式沖入對方的電池。,並把煙花放入樂譜。規則與西式橄欖球相似,故稱“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煙花”是壹個鐵環,直徑約5厘米,用紅布或紅綢包裹。比賽場地壹般設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數和隊伍不限。每槍必搶,第三槍結束。
3、繡球之戀
許歌的繡球花是女孩們在節前制作的手工藝品。制作工藝精美,全部為絲織工藝品:十二片花瓣連成壹個球體,每片花瓣代表壹年中的某個月份,繡有該月的花朵。有些繡球花做成正方形和多邊形。繡球花裏填滿了豆黍或棉籽。球用絲帶連接,墜絲穗和裝飾珠,象征純潔的愛情。
4.扛壹根桿子
玩鋼管舞是壹項傳統的自娛活動。每壹個莊家人都是在大廳裏表演的演員。女子動作輕盈優美,男子動作有力有力。自娛自樂的“戲堂”寄托了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渴望。
扁擔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轉、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為偶數。表演者手握扁擔,圍著板凳或翻米槽,有節奏地敲打板凳,有時還互相擊打扁擔。
5.用歌曲談論愛情
“三月三”歌會是青年男女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歌會,方圓幾十英裏內的年輕男女都會聚集在歌會上。這個年輕人在歌手的指導下和他喜歡的女孩對唱。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觀光歌”,觀察尋找對手,遇到意中人就唱會邀之歌。如果女方感興趣,她會同意的。男青年又唱起了詢問歌,彼此有了交情,唱情歌,做情歌。歌詞都是即興的,脫口而出的。
如果姑娘認為眼前的青年才俊和才藝都得到了滿足,她會趁別人不註意,悄悄把懷裏的繡球送給對的人,“他”會用手帕、毛巾等物品還回去,然後歌聲會更甜,於是她會點秦晉的好。
6.演奏銅鼓
廣西壹些少數民族歷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時敲銅鼓的習慣,這壹習俗壹直傳承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的壯族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的瑤族過節日,南丹的瑤族舉行喪葬祭祀。南丹中島苗族人民在慶祝春節或遇到喜慶場合時,要敲鑼打鼓,以表達慶祝或悼念之情。
7.摸雞蛋
雞蛋是把煮熟的雞蛋染成各種顏色來傳達感情的東西。小夥子拿著歌圩裏的壹個雞蛋去摸姑娘手裏的雞蛋;如果女生不願意,就拿著雞蛋不要碰。如果她想,就讓男孩摸。雞蛋裂開後,他們吃雞蛋,雞蛋播下了愛的種子。現在摸蛋有“摸,摸好運”的意思。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日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之為“臥不婆”或“臥婆”,原意是到境外、田間地頭唱歌,故又稱“歌圩節”。為紀念劉三姐,又稱“歌仙會”。關於它的起源,有許多感人的傳說。壹說古代有壹對戀人,經常唱民謠來表達愛意。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無法成婚,於是兩人雙雙墜入愛河。人們在三月三日唱歌紀念這對夫婦。
最流行的傳說是關於劉三姐的:壯族歌手劉三姐經常用民歌贊美勞動和愛情,揭露富人的罪惡。有壹年的三月初三,當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去砍斷藤蔓,導致她掉下懸崖而死。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者,在這壹天聚集起來唱歌,持續了三天三夜,歌會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但是宋人寫的《太平宇宙》壹書中有記載:“壯士熟於谷,擇日祭神,男女會在盛會上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繁榮。
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成為文化娛樂和男女浪漫的場所,並有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心愛的男子後,兩人雙雙退出歌壇,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朝,形成了千人參加的大型活動。1934年編的《廣西郡縣調查》記載,當時廣西有26個郡縣,幾乎遍布廣西。壯族唱歌的地方叫葛平,壯語叫“環龍洞”。意思是在田間唱歌,也叫“歡窩敢”,即在洞外唱歌。在節日期間,人們用楓葉、黃花和三月花烹飪和染色糯米作為對劉三姐的紀念,並自己食用。據說吃了這個可以像花木壹樣茂盛。
壯族歌市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於它的起源,有許多感人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唱歌選老公”的故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壹位壯族歌手的女兒美麗動人,歌聲委婉清脆。這位歌手壹心為女兒挑選壹位才華出眾、個性鮮明的年輕人做女婿。消息不脛而走,年輕男子紛紛前來參賽。輸的人自然走了,壹個天賦最好的年輕人留了下來,和歌手的女兒成了親戚。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從那時起,年輕男女用歌曲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和選擇他們的配偶。它形成了壹個宋市場。
三月三日是什麽節日?海關相關物品有哪些?
★三月三有什麽習俗和活動?
★廣西三月三是什麽節日?
★三月三有哪些節日習俗?
★三月三這個節日有哪些傳說?
★三月三有哪些風俗活動?
★三月三的由來和習俗介紹。
★壯族三月三有哪些習俗?
★三月三有哪些節日傳說?
★三月三廣西有哪些習俗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