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以漢、壯、苗、瑤為典型。三月三仍然是西南壹些少數民族地區隆重盛大的節日。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畬族三月三的由來。歡迎參考!
三月三的由來
農歷三月初三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壯族是其中的壹個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上唱歌,聚集在河邊舉行宴會。壯族傳說,三月三日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漢族慶祝上巳節。三月三仍然是西南壹些少數民族地區隆重盛大的節日。在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軒轅生”。
三月三日可以推遲到記傅。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造人出土繁衍後代。在豫東地區,伏羲被尊為“祖先之祖”,太昊陵古廟建在淮陽(伏羲的都城)。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舉行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都聚集在陵區祭祖。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清末《杜門雜詠》中有壹首七言詩,描寫了當年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生,看蟠桃宮焚香;沿河風微起,紅塵四起。”傳說西王母原本是中國西部壹個原始部落的守護神。她有兩個法寶:壹個是吃長生不老藥,壹個是吃桃——蟠桃,可以延年益壽。傳說中的嫦娥在偷了丈夫後羿的仙丹後飛到了月宮。此後,在壹些奇奇怪怪的小說中,西王母被描述為長壽之神。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生日。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鎮天真武田璇大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君。華黎生於上古軒轅世界,三月三日,是道教中掌管軍事和戰爭的正統神。各地道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雲起、四川青城山)將在3月3日舉行盛大儀式,道教信徒也會在寺廟裏燒香祈禱或在家念經。《真武山真武山碑》對真武帝的由來、中國主要真武道場和真武帝“救軍之禍”的“仁心”進行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日紀念真武大帝的原因和意義。
古代將三月初三視為“上思”,漢代定為節日。“今天是月初三,官民都在東流水上(幹幹凈凈)。叫做“洗除汙垢(病)”(《後漢書·禮記》)。後來又增加了水宴和郊遊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家裏的每個房間裏放鞭炮,吹鬼。據說這壹天到處都有鬼魂出沒。
農歷三月的第三天也是靈性的人,如巫婆和神,招待鬼神的日子。在這壹天,通靈者經常聚在壹起慶祝,並為鬼神舉行宴會,以感謝他們的神奇力量。
三月三日畬族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也許是因為成熟度差,或者是封建社會的過度剝削,畬族沒有糧食,連糧食種子都被山主收走了。春天播種的時候,沒有種子的畬族人很著急。這時,壹個叫藍天鳳的小夥子,帶著幾個小夥子,趁著夜色,從山主的糧倉裏偷出小米,分發給群眾,連夜撒在田裏。山主追查此事。為了不連累他人,蘭天鳳挺身而出,被山主關進地牢。那是農歷三月初三,天鳳被打得鼻青臉腫,奄奄壹息,又沒飯吃。村民們把剩下的糧食做成飯團,在探監的時候帶到了天豐。但是飯團被警衛吃了。村民們於是想出了壹個用黑色稗草葉子煮飯的辦法。黑乎乎的飯團嚇壞了守衛,天峰得以生還。次年3月3日,藍天鳳被造反的村民解救,並推舉他為起義軍首領。後來,為了給後人留下來之不易的谷米的印象,畬族人把“三月三”定為谷米的生日,這就成了谷米節,又稱“烏木節”。
此外,在畬鄉民間還有壹個“三月三”的故事。相傳唐初,山越(畬族始祖)首領雷萬興和同胞蘭風高揭竿而起,反抗封建統治者,鬥爭持續了四十余年。有壹年冬天,他們被唐軍圍困在山裏,沒有糧食,外面也沒有援軍。他們靠吃壹種“黑色稗草”熬過了饑餓和寒冷。終於在次年3月3日沖出重圍,擊敗帝國軍,取得勝利。後來,畬族為了不忘記這些英雄和黑稗果的功績,就把三月三日作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采集黑稗葉或榨汁與糯米壹起煮來祭祀祖先,然後壹起品嘗,愉快地唱歌作為紀念。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畬族逐漸從農歷三月初三吃黑米轉變為在畬鄉賞花、唱山歌、喝山酒、品筍,並經常舉行火把舞、竹竿舞、魚燈舞或鉆巖、賽龍舟、趕野獸等壹系列熱鬧的歌舞和競技表演。
三月三日畬族的故事。
“妳爸爸是盤子裏長大的,妳就該叫‘潘’吧!”“妳父親過去以籃子為家,所以妳姓‘藍’!”“妳爸爸走的時候打雷,所以妳姓‘雷’!”“妳姓龍,妳的孩子將來都要隨夫姓。" ……
4月16日(農歷三月初三)下午,全區首屆畬族“三月三”文化節在位於杭埠鎮北二村的大成小學民族校區舉行。講述畬族始祖和畬族四大姓氏“潘”、“蘭”、“雷”、“鐘”由來的情景劇《祁龍傳奇》壹經上演,便吸引了成千上萬畬族和漢族同胞的目光。
“三月三”是畬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它也被稱為“吳梵節”和“對歌節”。“三月三”文化節由區人民宗教局主辦,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局、杭埠鎮政府協助,大成小學民族校區和杭埠鎮易貝、易貝、錢坫村聯合舉辦,包括祭祖活動、戲曲表演、文藝演出、篝火晚會等。祭祖活動包括迎祖、祭祖、唱“祭祀歌”、講解歷史等。主要是為了緬懷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全村,五谷豐登,人丁興旺。歌劇表演持續了三天,每天兩次,讓當地和周邊的人們都迷上了戲劇。專場文藝匯演通過精美別致的畬族服飾、豐富多彩的歌舞表演、獨特的婚禮習俗,展示了畬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我區民族文化建設的成就。演出結束後,身著民族服裝的畬族群眾排起長龍,敲鑼打鼓,點燃篝火,民族校園的師生、少數民族村寨的村民、社會各界特邀嘉賓手拉著手,跳起了歡樂祥和的篝火舞,在漢畬族家庭和睦的氛圍中將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
據了解,我區* * *畬族有3000多人,主要居住在杭埠鎮七裏鄉易貝、易貝、錢坫村、上門村。為促進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近年來,我區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畬族文化特色活動。市內名校大成小學自承辦杭埠民族小學以來,在民族校園內開設了具有畬族特色的校本課程,並策劃舉辦“三月三”、竹竿舞等具有畬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引領少數民族村寨發展民族文化。大成小學校長徐雪芳說,學校今後還打算發展具有畬族特色的體育項目。
據區民宗局介紹,我區民族村畬族人口居全省之首。近年來,我區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工作。北二村的石蘭祠堂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同時,組織民族村幹部到靜寧縣、龍遊慕辰等地取經,邀請教師為民族村村民講授民族語言、民族禮儀、民族歌舞,恢復民族傳統節日,組建民族文藝隊,大力挖掘、整理、弘揚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區宗教局、相關鄉鎮黨委政府和民族村幹部還計劃依托現有資源,發展畬族農家樂,建設畬族鄉民俗風情休閑基地,培育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產品,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發展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漢族和幾個少數民族。
“三月三”是壯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的“三月三”歌會。其中,壯族是典型。
1.節日期間,有傳統的龍獅表演、蘆笙踩堂、侗族民歌、五彩曲調、桂劇、侗鄉電影、侗戲、傳統評書、篝火晚會等多種表演。此外,還有千人飲茶、鬥雞、鬥鳥等表演,以及奇石展、民族服飾展、商品展銷會、董香油茶等美食展。
2.3月3日,廣西防城區瑤寨高林村的瑤族同胞每年3月3日都會舉行盛大的活動。熱情的瑤族人民嘰嘰喳喳地唱著歌,用芳香的米酒和特色的瑤族菜肴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此,三月三也是廣西各族人民共同慶祝的節日。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
說法壹:根據古代傳說,唱歌可以娛樂精神,消除災難和困難,實現風調雨順。後來發展成三月三的常規歌會。
說法二:很久以前,有壹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非常擅長唱民歌,他們的愛用民歌來表達。但由於家人反對,兩人無法結婚,於是兩人雙雙墜入愛河。為了紀念這對忠實的夫婦,年輕人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集中演唱民歌,逐漸形成了三月三歌會。
陳述三:唐朝時,有壹個叫劉三姐的仙女,唱著贊美勞動和愛情的民歌,揭露富人的罪惡。於是,富人們懷恨在心,在她上山砍柴時,派人砍斷藤蔓,致使三姐墜山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仙女,在農歷三月初三,也就是三姐去世的那壹天,唱了三天三夜的山歌,歌會就此形成。
說法四:古時候,壹戶人家有三個漂亮的女兒,前來求婚的人絡繹不絕,父母卻不喜歡。後來父親想了壹個主意——讓向我求婚的後代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誰就娶漂亮的女兒。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合適的丈夫。從此,唱歌成了雄性求偶的壹種形式,並發展成了壹種集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