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有信心徹底戰勝疫情,完成既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中國經濟韌性強,內需空間廣闊,工業基礎雄厚。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全面、辯證、長遠地看待中國的發展,越要堅定信心、堅定信心。”“疫情不會動搖中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總體可控,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何迎難而上,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從今天起,本報刊發“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系列評論,從多個角度觀察和判斷經濟形勢,見證中國經濟在困難和挑戰面前表現出的強大韌性和活力,解疑釋惑,增信心,提振力量。
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疫情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什麽影響?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總體可控。只要我們化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機為機遇,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措施,加大政策調整力度,充分釋放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就能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基本趨勢;同時也要堅持底線思維,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科學理性看待疫情的影響。
“剛才副區長給我打電話,說明天要坐50輛大巴去貴州安順招工,親自把工人拉回來!”2月11復工後,浙江白馬實業有限公司職工人數不足職工總數的1/3。就在馬董事長愁眉不展的時候,企業所在地金華市區領導打來電話,讓他振作起來。
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各地區、各部門紛紛伸出援手,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租公交,包高鐵,管食宿,有補貼...政企聯手,跨省對接。浙江嘉興嘉善派出5個招聘小組,讓員工乘專機返回崗位;福建福州包車幾十輛,招聘隊伍趕往雲香川;廣州黃埔區甚至發了“真金白銀”。規模以上企業壹季度獎勵654.38+0萬元,實現兩位數增長最高獎勵500萬元。
免租金,減稅,社保減免,不貸款...幫助企業穩定崗位的措施得力,疫情造成的經營困難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工信部出臺20條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協調解決原材料供應、物資運輸等問題;銀監會加大對受困小微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國家稅務總局公布185“非接觸式”網上納稅事項清單;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出臺了延長社保繳費年限、減免房租、適當延長貸款等措施。
目前,復工復產取得積極進展。截至13年3月,除湖北省外,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過95%,企業人員平均再就業率80%左右,中小企業開工率已達60%左右。
客觀來說,疫情必然會對經濟和社會造成很大影響。疫情使人口流動大幅減少,對消費需求尤其是餐飲、影院、交通旅遊、酒店住宿等服務性消費的影響最為明顯。從供給端看,受疫情防控影響,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通不暢,壹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復工復產的速度。
但多位專家學者表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應科學理性分析。在黨中央的集中統壹領導下,中國采取了最全面、最嚴密、最徹底的防控措施。目前,疫情蔓延勢頭基本得到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好轉。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
展望未來,隨著疫情的結束,生產要素的流動將恢復正常,被壓抑的需求將得到釋放,中國經濟將回歸現有的增長趨勢。“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會對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但畢竟是壹次性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芳說。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疫情對大型經濟體的影響往往是短期的、階段性的,壹般在疫情結束後壹個季度恢復正常增長。
目前,雖然疫情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壹定損失,但中國有能力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實力、物質基礎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都有了顯著增強,有能力把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認為,疫情對全國大部分行業、大部分地區的影響有限。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已經出臺了很多政策,壹方面註重疫情的防控,另壹方面註重生產的恢復,這將有助於對沖疫情的影響。
良好的基本面有利於戰勝疫情,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疫情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而不是趨勢。
在專家看來,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僅如此,良好的基本面也有利於戰勝疫情,保持經濟發展長期平穩向好。
——實力雄厚,家世豐厚,基礎紮實。
2019年,中國GDP接近1000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是唯壹工業門類全部列入聯合國工業分類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成為第壹大外匯儲備國。我國生產的完備性和規模性以及金融市場的厚度,使得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的彈藥。
“家族更厚實,抗沖擊能力肯定更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中國財政收入從2002年的1.89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9萬億元,增長了9倍多,這意味著中國可以更好地利用財政政策,實施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地區的轉移支付。
——動力足,潛力大,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城市化進程中。促進約6543.8+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改造約6543.8+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6543.8+億人向中西部地區城鎮化轉移,這些都是“剛需”,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中國有6543.8+0.4億人口,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還在穩步擴大,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疫情不會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產生長期影響,不會削弱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說。
——調控有力,經驗豐富,應對更從容。
中華民族是壹個歷經磨難、堅韌不拔的民族。困難和挑戰越大,凝聚力和戰鬥力就越強。從1998年的洪災、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經貿環境的變化,中國經濟展現出驚人的風險抵禦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壹領導下,依靠中國人民的制度優勢、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得以保持中國經濟平穩運行。
“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空間還是很充足的。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國仍是國際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幾個實行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工具箱足以有效對沖疫情影響。”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潘說。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疫情造成的暫時幹擾,不會延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量化要求來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可以如期實現的。”蔡芳的判斷。
蔡芳算了壹筆賬:從兩個“翻壹番”目標的實現來看,2020年GDP增速達到5.7%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才能達到統計精度。從脫貧攻堅戰來看,結合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成果,今年55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也是可以實現的。
總之,要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努力實現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還得靠艱苦努力。
——逆周期調整力度加大,幫扶企業政策送上“大禮包”。
凱福萊特汽車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謝拿到了寧波市城市信用聯社的第壹筆500萬元貸款後,終於放下了懸著的心。“疫情以來,國產負壓救護車訂單劇增,公司資金周轉不夠,只能著急!”讓謝沒想到的是,電話申請貸款,只用了18小時,他就拿到了3200萬元的授信。“我們壹分錢不用抵押,還實行優惠利率。我們必須放開手腳!”
短短幾天,幫助重點民生行業恢復生產、扶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的壹攬子政策密集出爐。到3月11日中午12時,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抗擊疫情提供的信貸支持超過15315億元。
——城鄉政企攜手脫困,產業鏈受益“及時雨”。
政府在忙著造橋,不用擔心材料。
"公司在二月底前恢復了正常的生產水平."2月10復工後,福建普斯特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文坤壹度為疫情防控費用發愁。當地立即聯系口罩、消毒劑等防疫物品的廉價供應渠道。“去年年底我們接到了很多訂單,我們對今年的發展充滿信心。”
有轉行的渠道,有保障的生計。
36歲的武漢市民劉淑芬丟掉了超市售貨員的工作,在JD.COM做兼職客服。“我可以在家上班。我每天只需要工作至少3個小時,就能賺到60到70元到100元,挺滿足的。”自疫情爆發以來,JD.COM集團已經提供了超過35,000個工作崗位,使劉淑芬這樣的普通人能夠成功轉行。
農資超市來對接就有增收的希望。
交通受阻,就業不足,使得海南部分冬季果蔬爛在地裏。海南旺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惠琴緊急聯系沃爾瑪、大潤發、永輝等全國超市,開辟物流渠道。“目前已發貨超過65438+10萬噸新鮮果蔬,單價6分錢的辣椒恢復到2元!”
——經濟新動能加快形成,轉型升級抓住“新機遇”。
智能診療輔助醫生分析患者肺部影像,大數據技術輔助政府部門管理農民工,在線教育打造互聯網課堂,智能制造幫助企業按時交付訂單...在傳統經濟受到疫情影響的同時,新的經濟動能也在生成。有機在危險中,在危險中尋找機會。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也將為中國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提供契機。
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團結,我們就壹定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疫情造成的損失,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戰和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