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新石器時代的繪畫主要體現在彩陶的繪制上。從仰韶彩陶的幾何圖案來看,它表現出了生動質樸的色彩、流暢的線條節奏和節奏的形式美。特別是在壹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動物的裝飾圖案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畫家”(彩陶藝術家)已經用寫實的方法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如Xi安半坡出土的彩陶壺繪的魚臉圖案,是仰韶文化繪畫藝術的傑作,墨線簡練傳神。學術界仍在探討其含義,有“圖騰說”、“巫師面具說”等十余種觀點。半坡還出土了很多青蛙紋和鹿紋的彩陶,都非常簡潔概括。仰韶文化姜寨遺址還出土了石硯、石碾棒、黑色顏料和繪畫用水杯,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繪畫工具,是研究我國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對秦繪畫的研究主要是通過他的壁畫殘跡來實現的。1979鹹陽三宮遺址出土的長卷壁畫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其內容可分為車馬出行圖、禮儀圖、建築圖和植物圖。《車馬行旅圖》中可以看到七套疾馳的車馬,每套都是四馬壹車。馬有三種顏色:棗紅色、黃色和黑色。道路兩旁是兩棵距離相等、樹冠呈深褐色的松樹。儀式畫面中可以看到11個人,都穿著棕色、綠色、紅色、白色、黑色等不同顏色的長袍。該人物的頭部看起來像壹個動物,可能戴著面具,也可能是壹個宮殿裏的鬼的宗教圖片。從建築圖可以看出,建築是兩層,或者說是宮殿前的雙層。植物圖上有麥穗和竹梅。可見當時繪畫的題材是非常廣泛的。
陜西西漢的畫不多。主要有Xi交通大學西漢墓壁畫和陜北東漢畫像石。西漢中期至東漢初期,由於經濟發展和厚葬的盛行,山東北部、南陽、四川盆地、陜西北部等地出現了用刻石建造的石墓。其中,在米脂、綏德、清澗、神木、子洲、榆林6個縣市已發現30多座石墓和600多幅畫像石。這壹帶的東漢主要屬於西和縣。通過對年代墓、墓型和西河的歷史考察可知,陜北東漢畫像石可分為興盛期(89-108)和更新期(129-140)。其雕刻技法大致可分為兩類。第壹類就是單純的浮雕平面陽圖雕刻。即只雕物體的輪廓,輪廓外減地,不雕物體細節,拓印效果類似剪紙。這壹類可以細分為兩種類型。A型,古拙風格比較重,有時比例可能不合適。這是大多數,如楊夢媛墓。b型,圖像輪廓很淺,畫面氣勢磅礴,線條細膩流暢,頗有楚漢漆器的繪畫風格。如慢德嚴家岔壹號墓。第二種是為浮雕平面陽圖雕刻添加陰線。用陰線勾勒細節,誇張人物形象,很好地表現了運動的力量和氣勢,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慢德劉家溝漢墓的門框可以代表。從其雕刻技法來看,陜西漢代畫像石很可能源於山東,而非本土起源。其內容可分為三類:壹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主題,這是大多數。二是描繪吉祥、神話題材。三是歷史題材。其中農牧狩獵題材引人註目,車馬之旅、莊園生活(如真言、樂舞、廚炊)也沒有山東的奢華,需要更深文化內涵的神話歷史題材較少。這都是畫家對生活的細致觀察造成的。作文特點鮮明。壹、邊框裝飾發達,裝飾效果強。或雲,植物夾雜動物,連綿不斷;或者連續的幾何圖案,給人壹種簡約輕盈的感覺。第二,缺乏宏大場景,多用例表示。總之,陜北東漢畫像石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瑰寶,它以其簡潔明快的風格、強烈的裝飾感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陜北東漢畫像石初探》,《紀念山東大學考古專業成立20周年叢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版)。
隋唐繪畫在漢晉南北朝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在社會繁榮的大背景下,壹些有影響的畫家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當時的首都長安,山水畫已經開始擺脫稚氣,金碧輝煌的山水面貌更是令人耳目壹新。盛唐畫家吳道子,擅長各科,與“五代當風”爭奪“畫聖”寶座。再續前緣人物畫作為中晚唐時期頗具特色的畫種,從不同側面揭示了當時社會風尚的壹角。山水、花鳥、動物畫也相繼出現,其中潑墨山水的出現尤其能體現時代浪漫之聲的特點。五彩長安畫是隋唐繪畫藝術的核心部分。
隋代和初唐的繪畫繼承了齊梁工筆重彩的畫風,又有所創造。最值得壹提的是隋朝的詹(550-604)。詹出生於渤海(今山東信陽),後居長安。作品有《長安車馬圖》(失傳)等。唯壹有名的作品是《遊春圖》。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山水卷軸畫,有“天下第壹卷”的美譽。他結束了“水不能淹,人比山多”的幼稚繪畫時代,開啟了李思訓父子之間的“金碧山水”。
初唐時期的燕李奔(?—673),永州(今陜西臨潼)永年人,官至工部尚書。傳世的有帝王圖、蕭藝掙蘭亭圖、行走圖。它的人物被詳細描述,並有自己的情態。
唐初,於闐(新疆和田)畫家魏赤義和尚來到長安,將印度的凹凸畫與中原傳統的線描相結合,創造出壹種豪邁有力的畫風。
盛唐時期,吳道子註重體驗生活,擅長刻畫宗教偽裝人物。他壹生創作了300多幅壁畫。他善用瘦體白畫風,線條非常立體吳道子開創的佛教畫風被稱為“吳家風”,“五代當風”的輕盈飄逸對佛教繪畫影響深遠。蘇東坡在《吳道子畫後》中感嘆:“詩至於,文至於韓退,書至於顏,畫至於吳道子,古今之變,皆可為天下之用。”
盛唐繪畫最重要的成就是山水畫。李思訓(651—718)山水畫,以綠松石為質,以金玉為紋,細膩華麗,被稱為“金碧山水”,開創了“北宗”的畫法。傳世作品有《江帆亭》、《明帝幸蜀圖》等。王維(701—761)的水墨畫自然、寧靜、和諧,詩人的才華使他的畫達到了詩畫結合的完美境界,影響深遠。明代大畫家董其昌稱他為南宗始祖。傳世作品有《輞川圖》等。
生長在盛唐長安的張璇和中晚唐的周舫是唐代仕女畫的主要代表。張璇是玄宗宮的壹名畫家。他不僅對貴族生活方式觀察入微,描寫精彩,而且在布置景物方面也表現出色,無論是陽臺、亭子還是竹亭。他用均勻工整的線條、絢麗的色彩和創造性的技法描繪人物,對工筆人物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世作品有《虢國夫人尤春圖》、《道連圖》等。師從張萱,擅長畫貴族婦女,創造了“衣簡花艷”(用《歷代名畫》的話說)的所謂“周家派”。在宗教畫中,他創造了造型豐滿、風格灑脫的獨特的“水月觀音像”,反映了唐代宗教畫向世俗化的民族形式發展。他對繪畫的貢獻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這種畫風傳到了新羅(現在是朝鮮的壹部分)和日本。傳世作品,如《美人帶花圖》,至今仍閃耀著永恒的魅力。
長安人韓幹和韓坤是唐代最傑出的動物畫家。韓幹(約706-783)早年受到王維的大力提拔。玄宗入宮為畫家。尤其是畫馬和牛。他作品中的馬健壯有力。對後世的馬畫影響很大。韓偉(723-787),中唐名臣,德宗宰相。“妳努力,善丹青。”(舊唐書傳)他的畫引人入勝。代表作《五牛圖》中,五頭黃牛各有情態,栩栩如生。
花鳥畫直到隋唐才成為壹門獨立的繪畫學科。代表人物是居住在長安的薛基和邊鸞。
如果說隋唐畫卷原件留存至今的情況比較少見的話,大量的唐墓壁畫大大拓寬了我們對唐畫的視野。長安是唐都所在的地方,唐朝皇帝長眠於關中北部東西100多公裏的區域,史稱“唐朝十八陵”。埋葬著皇親國戚、將軍和大臣的墳墓不計其數。已發現60多座有壁畫的唐墓,其中40多座已被揭開。僅陜西歷史博物館就有25座有壁畫的唐墓,面積約1000平方米。壁畫內容涉及:四神、星象、宗教、建築、儀式、狩獵、生活、唐與鄰國友好交往等諸多方面。唐代墓葬中的壁畫色彩和諧,盛開細膩,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五代北宋時期,陜西還產生了李成、範寬、徐道寧等山水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