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白族最重要的節日是什麽?

白族最重要的節日是什麽?

/art/2005-05-09/180574531 . shtml

大理三月街

大理的三月街是壹項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民族活動。它不僅是滇西最古老、最繁榮的集市,也是大理各族人民壹年壹度的民間藝術和體育交流的盛大節日。

三月街從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開始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持續時間為七至十天。棚子就是壹座城,成千上萬的商人聚集,大量交易當地的土特產、中藥材、騾馬、牲畜和日用品。節日期間,每年都會舉行傳統的民間體育比賽,如賽馬、賽龍舟、弓弩射擊和蕩秋千,以及大本鐘歌唱、古典音樂和民間歌舞表演,非常熱鬧。

大理的三月街被譽為“千年壹條街,千年壹條街。”這不僅基於民間傳說,而且有確鑿的歷史記載:

從民俗和神話傳說來說,三月街起源於觀音廟會。相傳大理蒼洱之地,最初被壹個叫羅剎的惡魔占據。他以吃人的眼睛為生觀音大師來到大理,熟練地使用魔法制服了羅剎。為了防止羅剎卷土重來,每年的3月15日都會有壹萬人聚集在蒼山神社(即至今未變的街道)前。為了不讓百姓耽誤生計,同時讓他們做點生意,觀音大師形成了壹年壹度的大集市,就連三月街也壹直叫觀音城。

從史料記載來看,唐、宋、元、明、清五代都有三月街演變的史料。唐朝南詔時期,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是南詔第六代王彜牟勛與唐朝使臣崔作世於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在點蒼山神社聯手,立下鐵卷壹式四份,誓與唐朝永遠和睦。伊某勛叫所有人3月15日在神社前的廣場集合,紀念這個重如蒼山的誓言,從此就有了三月街。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月街也是祖國統壹、民族團結的見證。

宋朝大理國時期,三月街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馬匹和藥材交易市場。大理第十七世王段正興(即段之孫,段譽之子),十七年(公元1147)居紹興。在位三十壹年,壹方面積極與中原王朝和解,另壹方面大力發展經濟。當時大理以出產中原良種馬聞名,南宋在廣西永州設立買馬公司,進口大理馬匹。於是段正興把三月街變成了壹個馬匹交易市場,每年有1500多匹好馬交易。

據史書記載,馬市的商戶有上千戶。湖廣、四川的商販用絲綢、紙筆、胭脂花粉、人參等百貨換取吐蕃和西方國家的馬匹、寶劍、藥材和象牙、犀牛角、鹿茸等珍貴特產,歷時20多天。大理國宰相高良成也在馬市設賽馬,即賽馬。從此,三月街就有了賽馬的傳統。到了晚上,五華樓裏到處是歌聲、酒宴和舞蹈。家家戶戶都掛滿了燈籠,皇家嬪妃們也到市區和人們壹起玩樂。在此期間,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邊貿市場。

明代徐霞客遊記中清晰地描述了“十三省無有,滇中各種蠻夷遍地”“男女混雜不爭”的三月街熱鬧景象。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也在《雲南通誌》中寫道:“三月十五日,我們在蒼山下交易各省貨物。自唐永徽年間,朝更累,城不變。”

到了清代,三月街規模越來越大。當時在大理的留日學生李謝喜寫了壹首詩,描寫三月街的盛況:“昔日繁華幾個春秋,百萬美元流水。四川、廣州、蘇州和杭州是精美的商品,商場是亞洲最好的。”說明三月街已經有了相當的國際影響力。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三月街的規模和影響力壹年比壹年強。自1991被定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節日以來,其文化、體育、經貿“同臺唱戲”面貌壹新。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英國、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緬甸等3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客商和遊客,聚集數百萬人。大理三月街民族節已經成為世界認識大理,讓大理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

白族火把節

在雲南,許多民族慶祝火把節,但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方法。白族火把節每年在夏歷的6月25日舉行。在白色,它被稱為“王宓舞”,這意味著“六月狂歡節”。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山區,壩區都是舉世聞名的。在白族人眼裏,是春節之後最隆重的節日。除了放火燒村的集體活動外,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好吃的和各種節日用品,出嫁的姑娘還要回父母家團聚。節前,滿街都是火把節的招牌——小水桶、小火把、紙香包、女人染指甲專用的鳳仙花根。節日氣氛非常濃厚。

節日當天,人們停止壹切生產和勞動。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少聚集在豎起大火柴棍的地方,或在村裏的廣場上,或在主廟和古戲臺前,在大綠樹下。喧鬧的嗩吶鼓樂中,人們忙著制作大火棍,老爺爺們演奏著洞經和古樂,老奶奶們齊聲念經。主婦們要帶著孩子,帶著鹽、米、酒、茶,到田裏燒香,祈求豐收。

每個村或地區都要豎起壹根大火柴棍,砍倒五六十尺高的火炬樹,用柴火或竹子捆綁,插上五顏六色的錦旗和紅香,再掛上梨串、蘋果和海棠,稱為“火炬果”。頂部還裝飾有火把節的大型標誌——印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的“升鬥”。“升鬥”頂部彩旗飄飄,拱上托著壹只展翅欲飛的白鶴。火炬豎立前,老人們以“三祭九禮”進行祭祀,並進行“三跪九叩”儀式。火炬豎起後,當黃昏降臨時,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嗩吶鼓樂隊的護送下,從主廟中取火,點燃了火炬。

當火焰升起時,男女老少圍著火炬樹載歌載舞,孩子們爭搶落下的火炬果,寓意迎接吉祥的祝福。少年們手舉小火把翩翩起舞,不斷地撒上松香,飛出火苗,互相追逐、互噴以示祝福,然後高舉火把,在田野裏巡邏。村外人聲鼎沸,火光輝煌。古人曾有詩贊雲:“萬朵荷花開海城,壹日繁星落人間。”

至於火把節的原因,白族人認為主要是為了紀念白潔夫人。傳說1300多年前,南詔王皮洛格為了吞並洱海地區的其他五大詔令(小王國),以祭祖為名,設計燒毀宋明塔,燒死五大詔令的主人。其中,黃燈的妻子白婕深謀遠慮,事先預知未來,事後忠貞不渝。為了挖丈夫的骨頭,她所有的手指都挖出了血。因此,白族女青年應該染指甲來紀念火把節。有些地區,在火把節,小夥子們還會舉行賽馬活動,海東地區還會舉行劃船比賽,都是為了紀念白潔夫人頑強的戰鬥精神。

根據民間傳說,火把節是壹種農業節日。白族自古以來就是種稻的民族,火把節是慶祝稻穗的節日。用火把滅害蟲,祈求豐收。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在《雲南通誌》中寫道:“六月二十五日,舒松明為火炬,照耀田苗,以火占農。”此外,白族火把節還包含壹些生育觀念。比如火炬樹應該是當年生男孩的年輕父親提供的,豎立火炬的坑應該是當年生女孩的父親挖的,火柄上掛滿了水果,象征著多子多福。這些都表明,白族火把節是壹個起源於白族先民生產和生育觀念的古老節日。

劍川石寶山歌會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約25公裏的老君山系。這裏是被稱為“南天之寶”的南詔大理石窟所在地,也是壹年壹度的白族人民歌會的活動場所。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壹個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在農歷7月27日至8月1日舉行。以絡繹不絕的數萬人上山隨意唱歌而聞名,代代相傳,素有“白族歌城”之稱。流行於歌友會的劍川白調,已被列入國際著名民歌。

歌會期間,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縣市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壹邊遊覽古山寺,壹邊敞開歌喉,自由自在地唱著歌。在方圓十余裏的山間小道上,遊人如織,抱怨之聲如三弦,而悠揚的音調此起彼伏,相互呼應,日夜飄蕩在山間林莽。

彈弦唱曲壹直是白族青年以歌為媒尋求知心伴侶的巧妙方式,歌會自然成為他們最公開的社交場合。通過理解對方的歌,比拼才華,傾吐心聲,每壹句歌詞都是那麽簡單純粹,耐人尋味。每當有精彩的二重唱時,圍觀者立即聚集在周圍,人們從中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許多年輕男女通過二重唱建立了百年友誼。

自然不是只有年輕人在山上互相唱歌,不分性別年齡。他們只要來到山上,就要把聲音拉長到極致。老人們認為在音樂會上唱白曲調可以帶來幸福和好運,或者他們在平日裏向家中的神靈許願。為了保證清和冀的和平,他們必須在唱上百首曲子,所以唱曲子成了他們的心願。中年人大多是通過歌曲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胸懷和才華。歌會流行的曲調以劍川調為主,流行於大理中部方言區,配以三弦或吹葉。歌詞都是白詩《三七壹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允許跑調。

優秀的歌手在掌握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面對當時的形勢,即興創作,往往妙語連珠,觸動人心。有壹次棋逢對手回答問題,不分勝負,唱了幾天幾夜。因此,石寶山歌會不僅是白族人民抒發情感、贊美生活的盛會,也是民間藝術交流和傳承的橋梁。

石寶山歌會以寶祥寺為主會場,寶祥寺被稱為“雲南懸空寺”,這裏奇石嶙峋,山泉蜿蜒,許多珍貴的寺廟都建在懸崖峭壁上。在山腳下,有相對的平臺和小廣場。在歌會期間,它成為了壹個專門為歌會服務的市場。攤販眾多,小商品種類繁多,尤其是各種小吃和地方特產,為人們休閑娛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烘托出濃厚的節日氣氛。

晚上,這條街變成了篝火晚會的場地。青年男女表演石寶山特有的“翔龍”,跳霸王鞭舞。各個地區的遊客也爭相表演,歡歌笑語,匯成歡樂的海洋。

關於歌會的起源,有許多神奇而美麗的傳說。據說石寶山的那塊形似石鐘的巨石原來是壹座金鐘。每當金鐘罩響起,山腳下的沙溪大壩風調雨順。後來壹條九頭惡龍噴出火焰,把金鐘變成石鐘,隨時練妖,經常給大壩帶來旱災和蟲災。在沙溪,壹對名叫阿師伯和阿貴牛的夫婦受到了上帝的啟示。知道唱歌可以破除邪龍神功,就邀請十姐妹和十姐妹每天上山唱歌,最後打敗了邪龍。石波和阿桂也在與惡龍的搏鬥中喪生。為了紀念這對夫婦,人們每年都要去山上唱歌,這已經成為壹種代代相傳的歌會。

圍繞著三個靈魂

“繞三魂”是大理洱海西部白族村的壹種春遊歌舞節日。它不僅包含了對神靈的崇拜,而且充滿了以男女之愛為主要內容的縱情歌舞。這是壹項極其古老的民俗活動。白裏叫“向何處轉”,“向何處轉”就是四處遊蕩的意思。“何去何從”在古白中是表示戀愛活動場所的專有名詞,現代語言中沒有準確的對應詞匯,所以有人翻譯為“山林周圍”或“桑林周圍”。其實這個活動和山林、桑林沒有直接關系,只是“佛都”和“桑林”是唯壹可以閑逛的地方。

三靈會期為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為期三天。那時,每個村莊的成年男女,包括中老年人,都穿著節日的服裝,許多人甚至還化了妝。他們自發組成以村社為單位的歌舞隊列,聚集數千人,在大理古城南門城隍廟聚集。他們從這裏出發,載歌載舞三天。第壹天,我經過“佛都”崇聖寺的三塔,沿著蒼山腳下向北“轉壹圈”,到了五臺山下的西洲仲卿村聖元寺。聖元寺因供奉“中樞大師”南詔清平關段宗邦而被稱為“眾神之都”。這裏成了“繞三魂”的中心活動場所。

人們首先在這裏燒香磕頭,唱經,祈求風調雨順,長命百歲。然後他們就出門到野外去跳霸王的鞭子,唱著歌唱著歌,通宵達旦地享樂。第二天,他繼續載歌載舞,穿過喜洲的村落,來到洱海宜城村被稱為“仙都”的金桂寺。第三天去了大理東邊洱海邊的馬九壹村,在主廟跳舞祈禱,歡天喜地分手。

“繞三魂”活動的特點在於其歌舞活動中的男女之愛,除了祈求主神風調雨順之外,更是肆無忌憚,天馬行空。每個歌舞隊列的領隊都是壹個魔法師,壹個魔法師。他們壹手拿著壹根人那麽高的樹枝,壹手揮舞著牦牛尾巴和花巾,壹邊跳舞壹邊唱歌,帶領隊伍緩緩前行。

樹枝上掛著壹個綁著紅絲的葫蘆。據說葫蘆象征母親的腹部,紅綾象征陰和血。他們唱的曲子直譯過來就是“花柳曲”,相聲《相呼應》,詼諧幽默,都是圍繞著男女的情色和生育。之後歌舞隊列都唱起了情色曲調,跳起了霸王鞭、八角鼓舞,並以男女背靠背、心連心、腳對腳等形式起舞。,自由地表達激情。

關於“繞三魂”的形式,史書記載很多。到了明代,有的野史說,“此俗已傳千年”,“以敬祖先,以續子孫,以男歡女愛,日夜作曲,不分老少,並* * *唱蒼洱間歌”,記得當時人們對三陵壹帶的白族民歌大加贊賞,說“唱盡人間歡歌, 男女老少* * *盡興,三都盛會,古人定,感情融和。” 清代楊瓊的《滇中筆記》也說:“大理山林壹帶有會。季春每年都會發洪水,差不多有壹千萬男男女女,幾百人成群結隊...男人依然拿著毛巾和扇子,跺腳,唱歌,或者拍霸王的鞭子。

.....傳說始於南詔。現代學者大多認為“繞三魂”不僅是祈求風調雨順的農事節日,也是古代男女追求性自由的遺風。時至今日,活動內容雖有增減,較古代文明,但大體形式不變,充分顯示了白族人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

蝴蝶協會

蝴蝶會是大理白族人民親近自然,欣賞美麗春光的壹項娛樂活動。每年農歷4月15日在點蒼山雲弄峰腳下舉行,蝴蝶泉。

蝴蝶泉因山崖噴湧出取之不盡的泉水而得名,泉旁的古樹上長滿了五顏六色的蝴蝶。這裏的自然風光遠近聞名。36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寫道:“壹蝶泉之別,久聞。”“泉水上有大樹。四月初花開如蝶,必有翼,如蝶。有幾千萬只真正的蝴蝶,甚至連腳都勾著,從樹頂垂下,伸到泉面,五顏六色,五彩繽紛。遊客都拿這個月,分組觀看。已經是五月了。”

裏面描述的春天上的樹,今天依然存在,是壹種相思樹,開著像蝴蝶壹樣的花。春天遮天蔽日,到處是酸香樹、黃連木等芳香的樹木,散發著清香。樹蔭下有許多奇花異草,如山茶花、杜鵑花、曼陀羅、月紅等。方圓有壹百畝地,變成了壹個充滿蝴蝶和蜜蜂的世界。每年的三四月份,是蝴蝶在這裏聚集的最佳時間,尤其是4月15日。當地白族青年男女相約在這裏看蝴蝶、唱歌、談情說愛,老年人也聚在這裏談論表演古樂、祈求風調雨順,已成為壹年壹度的蝴蝶聚會。?

關於蝴蝶泉的起源,白族人民有許多美麗的傳說。蝴蝶泉,原名無底池,池後雲農峰神磨山壹條狠毒的蟒蛇棲息於此。它可以突然變成老虎,突然變成人形。它經常下山吞食人畜和淫亂的女人,百姓苦不堪言。壹天,壹位名叫杜朝宣的英雄獵人來到這裏,得知蟒蛇正在危害村民,於是獨自潛入山中,用箭射死了蟒蛇。蟒蛇逃走後,第二天,杜朝軒又跟著它,在夏邑溪口遇到兩個洗血衣的姑娘。她們是因淫蕩被巨蟒騙進洞中的少女,血衣被鐘健的蟒蛇皮換下。

於是,獵人在兩個女孩的指引下,深入山洞與蟒蛇搏鬥,最終殺死了蟒蛇,救出了兩個女孩。兩個女孩對杜朝軒充滿感激和敬佩,決定相守壹生,卻遭到杜朝軒的拒絕,於是悄悄跳進了深不見底的水池。杜朝軒得知原因,後悔不已。他還跳進池子裏殉情。他們三個都變成了五顏六色的蝴蝶,飛過水池,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蝴蝶前來瞻仰。從此,深不見底的池子變成了蝴蝶泉。這個傳說代代相傳,杜朝軒也被當地的周城村奉為主人。同時,這兩個女孩被認為是主家的女士,她們的雕像被供奉在主廟裏供世人膜拜。

蝴蝶泉是象征愛情忠誠的噴泉,蝴蝶會自然成為白族青年追求愛情和幸福的盛會。

這個主要部分

“本主”,白語稱為“吳增”、“道伯”或“老公”、“老太”,意為“自己的主人”、“大尊者”或“祖父”、“祖父”,翻譯過來就是“在自己的環境裏祝福主”,是每個村落供奉的至高無上的保護神。主崇拜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宗教崇拜。它起源於原始的多神教和英雄崇拜,但由於其崇拜者具有神與人兼而有之的特點,所以它在白族人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歷史悠久。

村落的主人有著不同的身份,有南詔大理的皇帝、將軍,有重大歷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有忠臣孝子,有在某些方面為人們做出過貢獻的民族英雄或普通人,也有源於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的動物、巖石。壹旦被尊為國主,就擁有相當於皇帝的頭銜,如“護國君”、“西敏帝”、“赫爾帝”、“白婕夫人的阿裏公主”,可見其地位之高。在白族地區,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主廟,裏面供奉著主和他的妃子、孩子、六獸王、兒女和其他神的木制雕像。雖然沒有系統的教義和規則,但對主的崇拜已經形成了全民族的統壹信仰和壹系列祭祀活動。這個主要節日是最大的節日之壹。

這個主要節日的日期根據村主的不同身份和生日而有所不同。壹般以壹年的第壹天或這個主要節日的生日為節日期,多選在春節期間或每年2、6、7、8月農閑時。這種主祭,又稱主會,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神社火會,持續三到五天。它包括歡迎、祭祀、贊美和娛樂上帝等活動。主要程序有“駕、巡”,置於“宮”集中祭祀,以社戲、社歌娛神等。,最後把他們送回主神殿。

首先,“駕巡”就是把領主和他的神靈帶出主廟,放在特制的轎子或花車裏,在長長的儀仗隊伍的護送下遊行進村,儀仗隊伍包括嗩吶鼓樂、化妝騎手、持香老人、霸王鞭舞隊等。家家戶戶擺香放鞭炮迎接。然後主和他的隨從被安置在村子廣場提前搭建的“宮殿”色棚裏。

連續兩三天後,這裏成了村民們來燒香、拿蠟燭、唱聖歌、祈求上帝保佑的活動中心。與此同時,河村的人們在這裏舞獅、舞龍、奏樂、載歌載舞,有的還在“宮”前搭起戲臺,表演地方戲,娛神娛人,人神同樂。有的地方給幾個村* * *供奉壹個師父,就這樣按照這個程序依次招呼送到各村住幾天,最後送回主廟供奉。

每個主人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裏的主人都和人壹樣,有家庭,有婚姻,有經歷,有愛好。在白族人的眼裏,主不僅有上帝超人的智慧和力量,也有人類的親和力和喜怒哀樂。白族人對主的崇拜和祭祀,不是為了祈求來世的安康,而是為了今生的幸福吉祥。

我相信主能保佑人們扭轉乾坤,實現美好願望。以至於在祭祀耶和華的活動中,到處流行著許多幽默風趣的特殊習俗。比如鶴慶縣松桂鎮寶窩村的兩位莊主龍嫂和古龍,據說就是兩個農婦。因為他們知道如何應對幹旱,他們促進了小春的生長,解除了村民們對春旱和缺水的擔憂。所以在當地的主會期間,會舉行壹個“主人踩場”的活動,就是用轎子把主人擡到田邊,然後用彩綢把主人木雕的腰上綁起來,拖著田地滿壩走,祝莊稼豐收。

白族的主會不僅是壹項盛大的祭祀活動,也是壹個歡樂的民族節日。

“栽苗會”與“田”

“栽秧會”和“田家樂”是白族人民圍繞水稻種植活動而組織的農業節日,流行於洱海北部,包括大理古城北部、洱源、劍川等地。

“植苗會”既是壹種臨時性的勞動互助組織,也是壹種將娛樂和生產勞動巧妙地融為壹體的傳統習俗。每當4、5月份種植季節到來時,幾十戶人家或全村的勞動力自願聯合起來,以調換工作的方式進行集體種植,稱為“苗會”。每次“苗會”都選舉壹名“苗官”,苗官不僅是生產方面的專家,也是村民中幽默風趣、催人奮進的人物。育苗官員負責安排和調度勞動力、質量控制和其他生產命令。

每壹次“苗會”都有壹面“苗旗”作為活動標誌。“苗旗”氣勢磅礴,裝飾富麗:旗桿壹般高30多尺,頂端插壹只彩絲制成的水桶,象征豐收。桶下飄揚著壹面白牙的藍色或紅色三角旗,上面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祝福語。旗尾還裝飾著彩球、雉雞羽毛和大銅鈴。插著“苗旗”的地方,就擺著種植隊。

插秧的第壹天叫“開秧門”。人們身著節日盛裝,連秧擔子都要擺滿鮮花,高舉“秧旗”,從嗩吶鼓樂和鞭炮聲開始,沿路唱著高亢的“吹腔”和白族調,向田間行進。在第壹塊田埂上,主人準備了果酒。隊伍到了,大家壹起分糖果,喝酒,唱歌,然後在嗩吶鑼鼓聲中開始在地裏種。

整個種植活動在嗩吶鼓樂和婦女高亢的白調中進行。白族嗩吶曲牌中有許多曲調,如“插秧”、“龍飛上天”、“蜜蜂過河”、“翻山越嶺”等,悠揚跌宕,調節勞動情緒。“苗官”背著鑼,在移栽人群後面來回“監督”。誰質量差,誰速度慢,就不停地敲鑼,很搞笑。每種下壹片丘陵地,婦女們都會壹起唱壹首曲子,以示告別,並祝願幼苗長得快。整天唱著笑著。

午餐由主人送到田間,少不了象征“壹年有余”的大塊“苗肉”和酸辣魚。當我們收工的時候,我們要分享炒豆,也就是所謂的“洗腳豆”。在白族人眼裏,最緊張的生產勞動也是最歡樂的農事節日。

“田家樂”是繼所有種植之後的又壹節日活動,有的叫“關秧門”,有的叫“水節”。對種植成功的祝賀還包括對水神的感謝。這壹天,所有“苗社”的工作人員,包括家裏的老幼,都會去我們的主廟吃晚飯,殺豬宰羊,向我們的主人拜年,祝豐收。人們舉著秧旗,簇擁著騎馬的“秧官”,後面跟著扮作漁人、打柴、耕田、讀書的隊伍,以及霸王鞭、八角鼓舞隊列,在各村巡視。

大家的服裝和各種表演都是為了搞笑。女扮男裝男扮女裝,極盡相聲誇張之能事。“秧官”也打扮成小醜,戴著豎秧柄的帽子,壹雙靴子和涼鞋,戴著深藍色的眼鏡,留著麥穗做的胡子,騎著壹匹魁梧的馬。有些地方還有“打苗官”的習俗,給“苗官”很大的面子。打魚、打柴、耕田、讀書的表演,以嗩吶伴奏的“吹吹”形式演唱。劇情搞笑,歌詞搞笑,充滿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整個活動表現了緊張勞動後的徹底放松和喜悅,也表達了對豐收的祝願。

少女日

女生節是白族婦女的壹個紀念性歌舞節日。主要內容是描寫白族婦女在舊社會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寄托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在劍川縣流行的楊岑和滇南,在農歷正月十五慶祝。

女兒節的活動是以載歌載舞的形式進行的,這是壹首反映少女生活經歷的白族民間長詩。內容講述了少女,原本是壹個天真無邪的少女,被父母包辦婚姻,被丈夫和婆婆虐待的悲慘故事。她在壹個月夜被伴侶救下,回家後仍被毆打。最後,她因不堪忍受折磨,跳入海威河自殺。

傳說少女在正月十五跳海,於是這壹天就成了每年的“少女節”。屆時,村裏的姑娘們會聚在壹起,選出村裏最漂亮、最聰明、最有個性、最會唱歌的姑娘來扮演綠姑娘。壹些村莊用紙糊和彩色繪畫的偶像來代表年輕的女孩。太陽落山,村裏的婦女在“綠姑娘”的簇擁下,從河邊進村,壹路牽著手,踩著節拍載歌載舞,穿過街道,壹直走到村廣場。然後我圍著“少女”唱了壹首長詩,講述了她的痛苦經歷,以示哀悼,直到西山月落。

《少女》長詩歌詞悲涼,分為哀歌、情歌、苦歌、哀歌、魔歌五個部分。呼喚《哀歌》中的少女“妹妹少女,今天,我的姐妹們要來團聚,海盡頭的河邊要來祭奠妳,訴說妳的委屈。”起初,直到“香樟,樟樹,海盡頭的樹都綠了,砍倒壹棵大樹造壹條船,劃到南海。..... "每壹句都扣人心弦,驚心動魄。這首長詩以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借助成為白族文學史上的經典

“母親節”的傳統習俗在民間流傳,堪稱白族文化的壹朵奇葩。

“玩海”、“環海”、“海上燈會”

......

  • 上一篇:電影藝術有什麽特點?
  • 下一篇:看看古代男人成年後20歲生日時舉行的儀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