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需求變化、政府管制和替代品出現的影響,很多行業的發展都會有升有降,呈現壹定的周期性。紡織行業受外貿出口影響較大,所以相隔兩年;幾年前,煤礦壹度瀕臨倒閉。後來由於小煤礦關閉,煤炭行業壹度紅火,今年以來,煤炭行業有所下滑。光伏行業因為國家壹再過度投資,打起了價格戰;豬肉壹度跌得厲害,但這兩年有所好轉,過幾年可能還會跌;今年禽流感殺了很多活禽,活禽的相關產業會在接下來的壹年裏暴漲,行業會非常繁榮。鋼鐵、機床、儀表、家電、鋁冶煉等行業都因產品同質化、產能過剩而出現價格戰,很多小企業倒閉(同時國家每年從德國、瑞士、日本進口高科技的鋼材、儀表、機床)。
這些都印證了壹個基本規律,背後有壹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在調整。供求關系影響了行業的興衰。用這個方法搜索白酒行業怎麽樣?
首先,白酒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是公認的事實。在行業大好形勢的吸引下,在政府和資本的推動下,各白酒企業紛紛擴大產能。
行業都在做的壹件事,“白酒地產行業”成了白酒廠的笑話。在眾多白酒企業的“十二五”規劃中,“十億”、“百億”、“千億”等字眼隨處可見。國家主管部門帶有明顯“規劃”痕跡的統計標準“產量”,似乎也成了行業的晴雨表。看似“產量增長30%以上,量價齊升”,預示著行業高速增長。這真是“市場經濟”的大敵。產量能反映行業的增長速度嗎?這從反面印證了產能過剩的過程。當產能積累到壹定程度,明顯供大於求時,必然引發價格戰,導致很多品牌力較弱的企業衰落或退出;那麽市場就會進入壹個相對均衡的狀態。然後繼續擴張擴張,進入下壹個循環。周而復始,行業的興衰是壹個自然的動態平衡過程,這就是市場經濟。
為什麽茅臺價格下降會帶來行業的衰落?這要回顧壹下前10年白酒行業高增長的邏輯。白酒消費的增長是白酒行業增長的根本原因。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經濟總體上處於高增長水平。人口紅利帶動白酒消費基數增長,經營活動增加導致消費頻次增加,這是白酒整體提升的根本原因。單位價值的提高是過去白酒行業高增長的重要原因。在國民經濟整體向好的背景下,在政府公務消費尤其是政務非理性消費的帶動下,白酒消費的價格波段迅速提升到超高端價位,不同品牌定位的企業形成價格梯隊,開始快速替代次高端價位和中高端價位,形成單位價值的提升。全國各地的白酒企業都在找“市長”公關。地方保護使品牌和價格的邏輯關系失效,地方區域品牌有幾千元的白酒供地方政府消費。這是過去高增長的重要原因。
是什麽樣的導火索導致了價格這個供需失衡的信號出現轉折?是渠道上的過度炒作。要看白酒行業在2012之前有什麽樣的“隱性”危機。過去,在政府消費推動的行業增長背景下,價格並沒有反映正常消費需求的信息。白酒的價格波段在2008年到2012這五年間被翻倍放大,價格非常不理性。由於該行業的高利潤,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投資或投機。投資表現為非行業資本以各種形式(人脈廣泛的紅商、礦工、藥師、食品生產商、投資專業機構)進入白酒上遊制造和流通渠道。紙酒現象也導致了白酒的證券化趨勢。更危險的是,暴力吸引了許多經銷商開始囤積投機,通過白酒價格上漲賺取差價。導致市場上大量庫存沒有被消費者消費掉。2012年,新壹屆政府“八項規定”、“三公消費”等各種反腐信號強烈釋放,渠道投機者對高端白酒消費會受到影響比較敏感,所以在市場上迅速低價變現,導致部分高端白酒價格快速下跌和倒掛,進壹步影響了二類白酒企業和次高端品牌的渠道價格和銷售,並傳導到白酒制造業。控制“三公消費”、反腐倡廉等政策,絕不是針對白酒行業的政策調整。這與2001對白酒行業征收從量稅的宏觀調控政策不同,首先受到影響的對象也不同。
過度包裝、標簽腐敗、食品安全、標準缺失是白酒行業長期存在的隱患,都不同程度地給大眾帶來負面形象。以“塑化劑”事件為標誌的食品安全隱患,雖然沒有像“三聚氰胺”那樣給行業帶來災難,卻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年份酒、固態發酵等標準的缺失,讓消費者不敢信任白酒企業;過度包裝導致的不對稱經濟對消費者造成資源消耗和浪費;腐敗標簽的負面形象激起了公眾的憤怒。這些都讓白酒行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此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經濟發展到壹定高度(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後,烈酒的發展水平與之呈負相關,紅酒、啤酒、果酒等替代品進入高增長期。廣東沿海地區洋酒、紅酒、白酒三個“1/3”足以說明問題。中國人口老齡化必然導致適齡人口和白酒重消費年齡人口減少,導致總量減少。中國已經正式進入老齡化進程。酒駕處罰客觀上減少了司機對白酒的消耗。
各種因素的綜合疊加,表明白酒已經正式結束非理性高增長時期,迎來純粹的市場化競爭,消費需求將主導行業發展。只要中國的經濟繼續發展,中國人的文化沒有改變,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行業的調整和止痛,這個行業會發展得更加健康!
基於白酒行業的現狀,酒策模型應運而生。可以去微信了解更多關於酒策師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