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們意識到改良主義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唯壹的希望就是最早接受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民主革命思想,以極大的熱情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和自然科學,要求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大批青年學生和有誌之士紛紛出國尋求救國真理。據調查,1905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超過1萬人。以團的成員構成為例。在1905、1906、1907三年的時間裏,我們可以發現共有379名會員,其中留學生和留學生354人,占比超過93%。【註1】這個代表人物說明當時中國的這些知識分子在宣傳、組織和發動這場革命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其* * *相同的綱領是:“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建立中華民國,均分地權”。也是辛亥革命的行動綱領。在這個節目的激勵下,許多中華優秀兒女和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為新* * *的建立和國書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19歲的鄒容在《革命軍》壹書中,響亮地吹響了進軍時代的沖鋒號角。他說:“我黃漢各族男女同胞四十萬人,有老有老,有中年,有壯年,有青年,有青年,他們的革命把這種革命作為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飲食。不要自我批判!不要放棄!妳們的土地占亞洲的三分之二,妳們的同胞占地球的五分之壹。.....我真的有完全不可或缺的革命獨立的腦殼,我為自己的大腦瘋狂。我與我的世仇滿族人和我的公敵愛新覺羅什在槍林彈雨中。然後掃除幹擾我們主權的惡魔,那麽我們歷史的汙點就可以洗刷,我們祖國的名聲就可以飄揚,我們的獨立旗幟就可以高高地高舉在天空;自由鐘,壹直在哄魚雨;妳的獨立廳已設在中央政府;烏爾的紀念碑壹直聳立在高岡上空;妳的自由之神已經左手指向天空,右手指向地面,為妳顯現。老公?天高雲淡,嘭的壹聲,千百年睡獅起舞,是壹場革命!是獨立!”
《革命軍》等許多革命書刊報紙在當時國內外青年知識分子中廣為流傳。對當時中國的勞動人民也起到了鼓舞作用。如1906年,安源6000多名煤礦工人參加了同盟會在萍鄉、瀏陽、醴陵舉行的起義,1911年,川漢鐵路的築路工人為響應反對清政府的“國有鐵路”運動舉行了起義,這些都反映了這壹時期對中國各階層人民的影響。特別是在1906平六壹起義期間,孫中山曾這樣描述留日人員:“東京人慷慨激昂,狂怒欲飛大陸,身在敵前,與魯苦戰,每天在府衙請命者甚多。稍微慢壹點,就會哭哭啼啼,以為得不到想要的就去死。這很難。”[註2]這種為革命事業勇往直前、甘冒生命危險的精神,在以後的多次武裝起義中都有所表現。
同時,在壹些革命報刊上,歐洲無政府主義的影響也很明顯。他們主張個人冒險主義,主張暗殺解決問題,宣傳這種暗殺活動的“好處”。如《中國白話報》在《民族意見》壹文中說:“革命只能成功壹次,而此時各種知識都沒有準備好,各地人民無法統壹,各社會意見更是參差不齊;.....在這個時候做出革命性轉變的,是刺客。刺客很容易得手。第壹,不要花太多錢,第二,不要互相聯系,……第三,不要讓外國人來幹涉,……第四,不要打擾累的地方,多殺幾個人,……第五,殺壹個殺雞儆猴。”【註3】刺死五大臣的吳越,刺死安徽巡撫恩明的徐錫麟,都被作為慷慨悲歌的英雄傳誦。蔡元培先生在上海任愛國女子學校任校長時,其辦學方針是“當時不采賢妻良母之道,欲養虛無黨之女。”除了傳授給年輕人的壹般知識之外,年長壹點的學生還將講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俄羅斯的虛無主義等等。,並特別關註化學【註4】。受其思想影響,同盟會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經常組織壹批武裝敢死隊,在西南沿海壹些地方或清兵駐紮的軍營中實施突然襲擊,每次都以失敗告終。由於多次起義失敗,聯盟內部也有不同的思想反映。尤其是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當時領導起義的骨幹分子趙勝、黃興等因失敗而氣餒。但孫中山先生認為:當時國內革命形勢日趨成熟,此時放棄革命,未免可惜。於是再次,黃興等人策劃了4月27日著名的1911武裝起義,即“1911年3月29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戰”。在這次起義中,同盟會聚集了全國各省的800多名成員組成敢死隊,出動了700多支槍和300多枚炸彈。成立了40多個機構,很多人寫了遺書,成敗在此壹舉。結果又失敗了。
起義的失敗給聯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許多優秀的革命幹部犧牲了。孫中山繼續在美國華僑中籌款,同盟會失去了統治地位。著名活動家趙聲,廣州起義失敗後不久在香港逝世。黃興又因為失敗而心灰意冷,無可奈何。胡躲在香港的時候,害怕見任何人。宋在上海組織同盟會支部,實際上是出於不滿而采取的獨立行動。這樣,壹個革命集團就形成了分裂、瓦解、瓦解的局面。
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後,國內形勢開始了歷史性的變化。武昌起義的槍聲徹底敲響了滿清政府的喪鐘,盤踞在中國歷史上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統治退出了歷史舞臺。可以說,武昌起義的成功創造了辛亥革命的第壹次勝利。當時的革命派雖然提倡“* * *和”,不僅“人”論,而且期待革命早日成功,願意與壹切支持* * *的人合作,盡管他們身上已經沾滿了革命派的鮮血,甚至是血債累累,卻沒有人過問,也沒有人追究他們的責任。以至於最後革命的果實落入舊勢力和“立憲派”手中。慘痛的歷史教訓不得不引起更多知識分子的反思。根據歷史記載,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壹,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多來自舊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們留學的時候發現的是資產階級暴力革命,比如法國大革命,俄羅斯的假入黨。這些是對個人英雄主義和冒險主義的追求。他們根本不主張深入人民,接觸人民,所以他們的武裝起義壹次又壹次地失敗了。再者,他們代表的是少數人的利益,也就是中國小資產階級的利益。正如陳清華先生所認為的:“小資產階級本來就是壹個經濟地位不穩定的階級,容易上升,也容易下降。大部分辛亥革命前的革命知識分子,也是在這樣壹場大動蕩當中,經歷了快速的分化和變化。有些人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變成了資產階級,如黃興、宋,他們投資辦了廠礦。有些人,王力可精衛,被清政府、袁世凱、蔣介石甚至日本帝國主義收買後,成了大漢奸、大資產階級。有些人看到了辛亥革命的失敗,變得灰心喪氣,再也不問政治。有些人仍然堅持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立場,繼續同孫中山先生鬥爭”[註5]因此,這也是中國小資產階級最軟弱的壹面,也是他們屢次革命和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次,組織內部嚴重分裂,人心渙散,沒有統壹的領導。比如“在組成同盟會的小團體中,有壹個團體叫光復會,也叫復古會。它的壹些成員拒絕加入聯盟,獨立行動。著名烈士徐錫麟就是其中之壹。他因刺殺安徽巡撫恩明而成為歷史上的英雄。有些人入團了,但他們主張分離主義。著名的歷史學家章太炎就是其中之壹。他是民盟機關報《人民日報》的總編輯。1909年散發傳單攻擊孫中山,辛亥革命後立即宣布脫離同盟會,另組小派系。”【註6】孫中山先生雖多次組織武裝起義,但在群眾中缺乏耐心。沒有群眾的支持,既沒有援助,也沒有協助,聯絡工作也沒有做好,所以起義屢屢失敗。而每壹次失敗都給革命團體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此,許多幹部對革命失去了信心,有的退卻了,有的躲了起來,有的結成了別的幫派。這也是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三是:自身力量太弱,缺乏對革命形勢的充分準備。原來,武昌起義勝利後,同盟會設想先組織軍隊,然後壹路作戰,步步為營,最後占領全中國。但是武昌起義後的情況和他們的想法不太壹樣,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是由起源決定的。武昌起義後不到兩個月,除東北、華北外,各省宣布獨立。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各省宣布獨立基本上有幾種形式:
1.新軍在沒有領導的情況下發動起義,但它本身並不具備掌握政權的能力。結果,政權從立憲派手中回到舊勢力手中。
革命派雖然掌權,但由於自身的軟弱,立憲派和舊勢力反擊,政權最終落入他們手中。革命者被舊勢力屠殺了。
3.壹些地方立憲派利用群眾的力量迫使清政府官員自動宣布獨立。結果官銜從省長換成了省長,原來的班子換成了招牌,舊勢力依然把持大權。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
4.新軍與舊軍作戰,新軍趕走舊軍,建立政權,政權範圍僅限於雲南省。
5.革命力量通過鬥爭建立革命政權,如四川省,省長是同盟會成員張培覺。但後來和南北和談壹樣,政權還是落入舊勢力手中。
總結壹下,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革命力量太弱了,他們太無力了。他們期待革命早日成功,但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沒有掌握政權的能力。所以,凡是支持“* * *和”旗幟的黨派或個人,都願意與之合作,不管對方的目的是什麽。他們對* * *和制度有很高的信心,認為靠這個就能保住自己的位置。他們沒有充分準備,甚至想中止革命。他們分不清自己和其他革命勝利後支持* * *的人有什麽區別,所以在各黨派活動的情況下,他們想不出積極的辦法來壯大自己,保護自己。他們想聯系更多的人加入革命,但在當時中國的歷史條件下,條件還不成熟,不足以喚起全國民眾革命。雖然他們忍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奴役,但封建迷信和愚昧在他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先生從他的文學作品中多次揭露了這壹時期的社會狀況,尖銳地刻畫了各階層人民,尤其是下層人民。他的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有力地抨擊了中國封建家庭制度和舊禮教。著名小說《阿q正傳》中的人物塑造,小說集《吶喊》《仿徨》中反映了這壹時期各階層人民的精神面貌,如《阿q正傳》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使他們覺醒,讓他們走向革命。那時候恐怕也不容易。同時,聯盟處於分裂分散的局面,缺乏統壹的組織和領導。所以這也是辛亥革命沒有取得最後成功的主要原因之壹。
而立憲派則意識到自己的軟肋,卻在積極與舊勢力勾結,試圖結成反對革命派的聯盟,同時加強防止自己被革命派排斥。雖然當時革命派到處遷就、拉攏立憲派,但立憲派始終沒有聯合革命派,以至於北京臨時政府代替了南京臨時政府,袁世凱代替了孫中山。
辛亥革命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但它給中國的知識分子帶來了深刻的教育。壹次次武裝起義的失敗使他們認識到,沒有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嚴密的組織領導,革命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僅靠少數熱血青年的英雄行為,只能喚醒部分勞動人民的覺醒。從武昌起義勝利到“南北和談”結束,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不僅要奪取政權,更重要的是要鞏固政權。鞏固政權,需要有壹個政黨的正確決策和強大的軍隊作為中流砥柱。只有團結社會各階層的力量,聯系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革命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徹底推翻封建主義,但是推翻了滿清政府,最終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因此,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歷史從此發生了新的轉折。列寧同誌在1913《亞洲的覺醒》壹文中說:“中國不就是長期完全停滯的典型國家嗎?但現在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社會運動和民主高潮風起雲湧。”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民主革命是在封建半殖民地的條件下發動的。由於自身的軟弱,再加上帝國主義和滿清政府的勾結,革命遭受了壹次又壹次的致命打擊。只有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中國才有真正的希望。但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我們必須有新的革命理論指導。
1919年的五四運動和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希望。當時中國的資本主義有了新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逐漸壯大。壹批進步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特別是以李大釗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辛亥革命失敗後,痛恨革命失敗造成的烏煙瘴氣,在堅持不懈的鬥爭中深刻思考革命失敗的原因,積極尋求中華民族復興的新途徑。隨著十月革命的聲浪,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相繼在中國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中國第壹批* * *資本主義知識分子,走上了真正與工農群眾緊密結合的道路。
同時,孫中山先生還提出了“聯俄、聯* * *、助農工”三大政策,對中國國民黨進行了改組,為鏟除軍閥割據、取得北伐勝利、統壹中華民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