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是把筆直接浸在石墨裏寫字,後來因為寫大字不方便,人類就想到把堅硬的東西磨成汁,比如石玉、磚、銅、鐵等等。
殷商時期青銅器發達,陶石唾手可得。墨水是隨著墨水的使用而逐漸形成的。在古代,硯臺是最常見的,石經過多代的考驗,仍然是最好的。
有許多石頭可以用作硯臺。中國地大物博,到處都是名山大川。
有石頭的地方就壹定有石匠,所以硯臺的產地遍布全國。
20世紀70年代末,陜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壹套繪畫工具,包括硯臺、研磨棒和硯蓋,距今約7000年。
1975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硯臺,材質為鵝卵石。
但在當時,墨汁是天然礦石,硯臺需要研磨棒的輔助才能將墨汁研磨成細小的尺寸。
杵磨或石磨硯的形制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變化的,即取消杵磨或石磨,而接近現在的硯?據我們所知,直到漢代。
由於漢代發明了手工制墨,可以直接在硯臺上磨墨,所以不需要用杵或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墨。
由此看來,研磨杵或研磨石在史前和夏商周三千多年的漫長歷程中逐漸消失。雖然今天不再使用,但它對傳播文化的貢獻仍然不可或缺。
中國有四大傳統硯臺,即端硯、佘艷硯、閆濤硯和程妮硯。
著名的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佘艷、山東的魯硯、江西的衛龍硯和陜西的程妮硯。
端硯產於廣東端州(肇慶市)東郊的段曦,在唐代非常有名。李賀寫了壹首詩:“端州石匠靈動如神,踏天磨刀,斬紫雲”,贊美石匠登高鑿紫石做硯臺。
端硯有“群硯第壹”的美譽。石頭細膩、結實、嫩滑、潤澤,像嬰兒的皮膚。
潤澤如玉,潤物細無聲,使墨流暢。
石上有天然紋理,如眼,硯產於徽州,治官,歙縣治縣,同處壹地。
因此,在文房四寶中,佘艷和惠默是姐妹。
硯的特性,據《東田魯青集》說:“滑如玉,饑如墨,默不作聲,用久了也不退。
或有淡淡的白線成山水、星辰、雲、月。“廣東省資源短缺,稀有的人不多;歙縣地處黃山之陽,取材廣泛。近年來,仍有雕刻極其精細的大型藝術硯臺。
洮河硯的石頭產於甘肅臨洮河的深水底部,極難得到。
程妮硯產於陜西絳州。不是硯,是用絲袋沈入汾河,壹年後取出,裝滿細沙制成硯。
另壹種魯煙,產於山東;盤古硯,產於河南;羅文硯,產於江西。
壹般來說,凡是能保持潤澤,無聲地磨墨,使墨流暢的精品,都是好硯臺。
硯臺的種類,按材質可以是石頭、陶瓦、金屬、漆砂等等,而硯臺的主要材質就是各種硯臺。
硯壹般以產地命名。中國出產的硯臺有200多種,其中最著名的四種是端硯、佘艷、洮河硯和鴻思硯(另壹個術語是程妮硯)。
洮河硯(洮河硯)產於古代周濤洮河流域(今甘肅卓尼、臨潭壹帶),故名。
閆濤始於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代劉公權說“青州是硯臺存放較多的地方,其次是江州,再後開始集中於端、河、臨洮”,但洮河硯臺具體開采年代不詳。
在宋代,洮河硯、端硯、佘艷、鴻思硯並稱為“四大名硯”。
陶河石堅硬、潤澤、細膩,色澤青綠幽靜,花紋優美奇妙,是上好的珍貴硯石材料。
宋人胡《東田集》雲:“洮河綠石,除段、於外,為北國之最。
青翠如藍,潤澤如玉,墨不減溪下巖。
但是,石頭在河流深水的底部,不是人力造成的,是無價之寶。”石的《魯直陶慧河石燕鳴》:“洗之銳氣,送之金鐵,削之而紅,堅而密。"
陶河石以綠色為主,有“鴨頭綠”之稱,還有鸚鵡綠、柳綠、蛾綠等其他說法。
宋代晁武俠《林炎集》:“洮河詩鬼趙爽碧,漢水鴨頭如此色。”宋·張文倩與山谷詩:“明窗試吐墨,顯點綴,段曦、漳州無此色。”宋代,楊信寫過壹首詩:“但見周濤剪蛾青,何不用濉溪眉?”陶河石脂,顏色以金黃色為主,也是美麗可愛,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所以有“閆濤貴,黃胖子有綠波”的說法另壹種洮河紫石叫做?鵜鶘血。
陶河石花紋優美,所以陶河石又被稱為“綠石”、“青松石”。
宋代黃庭堅《贈洮河青石硯天真文采勢》詩說:“洮河青石含風漣漪,可磨筆如錐。”韓君宜《甘肅閆濤誌》雲:“通崖石者,如薄雲散於天。
或細花紋,若隱若現。
或者有水波回聲,像小溪。
或者顏色深綠,通體純凈無痕,玉質可觀。
還是天津漂浮的水汽,星羅棋布,石嫩如霜,壓之柔而不滑。
所有這些類別都是濕潤和幹凈的。
青面,雖盛夏,水猶未消,墨色幾乎明。
墨水積起來,細而薄,壹撥就掉。"
洮河硯石的采石坑很多,有喇嘛崖、水泉灣、水城右側(娜兒)、街仔巖、紮幹巖、大沽巖、沙紮、傑拉、中溝、泉潭溝、營子嘴、拐東灣、石虎梯等,其中以喇嘛崖、水泉灣水坑等老坑硯石為最好。
陶河石地處偏僻,蘇軾稱之為“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2000多米,開采難度很大。
金元昊問雲《福澤郭藏谷石濤硯》:“聽說鸚鵡已化為化石,不算?鷹會用刀。
縣長每年花六百萬元把這塊硯臺運到臨洮。更有“洮河詩鬼趙爽璧”、“它是無價之寶”的說法。
自唐朝成名以來,閆濤老坑壹直為皇家作家和富商所擁有。
例如,在宋代,趙希玉說:“除了這兩塊石頭外,洮河中的綠石頭是北方最有價值的。
青翠如藍,潤澤如玉,墨不減溪下巖。
但石頭在河深水底,非人力所為,價值連城。"
吳超秋的《林炎集》中有詩有題:陶崖,盡頭山谷,匪巖,唯壹水玉。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壹個就夠暖了。
不過很可愛,也很好做,鴨頭是綠色的。
晉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六百萬之禮,用於中國,此硯料也。
近代,“老坑閆濤”的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敦煌菩薩硯臺以甘肅省的名義贈送給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硯臺贈送給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罕見。
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泥盆紀,距今約4億至3.5億年。
屬於泥盆系細頁巖,為水巖變質。礦帶運動復雜,難以形成巖層,儲量很少。
經過幾千年的開采,礦產資源幾乎枯竭。另外,挖掘出來的土地陡峭險峻,氣候多變。收藏難度極大,比端硯和佘艷還要難得。
胡《洞藏》曰:“北地除斷河石,以洮河青石為最。
青翠如藍,潤澤如玉,墨不減溪下巖。
但是,石頭在河流深水的底部,不是人力造成的,是無價之寶。"
隨著文化的回歸,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的硯臺,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不斷擴大,而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壹的閆濤,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市場供不應求。
市場上98%以上的石頭都不是老坑,大部分都是假的,這讓很多喜歡閆濤的人產生了誤解。也有人收藏幾百件作品沒有任何老坑。
隨著閆濤老坑石頭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石頭越來越少,真正的老坑閆濤今後將很難找到。
端硯,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故名端硯,因其位於羚羊峽的福克山、北嶺山。
據清代紀南《印石巖談》“東坡雲,段曦石始於唐武德之世。”那麽端硯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
端硯歷來為世人所重視,唐代就已列為貢品。在宋代,端硯與佘艷、洮河硯、鴻思硯(也稱程妮硯)並稱為“四大名硯”。
後來,端硯流傳甚廣,影響深遠,逐漸被推上“硯臺之首”的位置。
端硯石細膩溫潤,“質輕剛軟,摩無聲柔,溫軟而不滑如兒童肌膚”,是上好的硯材。
端硯石盛產石制品,如石眼、魚腦凍、冰粒凍、天青凍、芭蕉葉白、青花、玉、火等。,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廣東硯按硯色可分為紫端、綠端和白端,並有黑端的記載。
端硯石主色調為紫紅色,色彩古樸典雅,莊重大方。
端硯石可分為老坑、坑梓王(又稱“巖仔坑”)、麻子坑、松坑、梅花坑、半邊山、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白仙巖、凍巖、邦坑、龍巖、斧克東(沙埔竹坑)、七星巖等。,其中以老坑、坑梓王、七星巖最為重要。
端石最好,老坑的洞裏開采硯難度很大。蘇軾《端硯銘》說:“千人持綬帶,百人擡壹斤,壹堆篝火垂下來做個寶。”歙硯,產於古歙州(今安徽、江西壹帶),故名。
硯臺種類繁多,產地各異,其中以江西婺源衛龍的衛龍硯最為著名。
據宋代唐吉《漳州硯譜》記載,衛龍硯開采於唐代開元年間,距今已有近65438±0200年的歷史。
唐玄宗開元二年,曾將金星石制作的“龍麟月硯”送給宰相張、、楊奢等人。
五代時,衛龍硯受到南唐皇後李煜的高度贊揚。據宋代名書《硯譜》記載:“李後主註重書法,用誠信堂紙,李廷貴墨,衛龍硯,天下第壹。”到了宋代,佘艷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其名聲也越來越明顯。它與端硯、洮河硯、鴻思硯並稱為“四大名硯”。
衛龍硯又硬又滑,它使墨變得鋒利。宋代歐陽修《硯》曰:“其石鑒勁多為墨...就其優點和缺點而言,衛龍與段曦相去甚遠”。
宋代蔡襄《余旭衛龍硯頌》詩中說:“玉質清純,其邊無聲。
項如文仍堅守,願取秦人十五城。"
佘燕石紋理豐富,有羅紋、金星金暈、銀星銀暈、眉紋、水波紋、玉帶、龜甲等,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其中肋又細分為細肋、粗肋、暗細肋、刷肋、金花肋、金暈肋、算子肋(計數肋)、角肋、瓜子肋、牛毛肋、犀角肋、泥肋、水波肋、烏丁肋、龍林肋、松肋(散肋)。
眉毛(眉紋)又細分為細棗眉、粗棗眉、長眉、短眉、粗眉、細眉、線眉、對眉、笑眉、金星眉、金花眉、白眉、鰻肚眉、燕藏虎眉、錦眉、海眉、簇眉等等。
金星可細分為雨滴金星(暴雨金星)、小米金星、五谷金星、綠豆金星、水葫蘆金星、向日葵金星、金線、金暈等。金星的金色光暈有千種形態,如舞鶴,如寒雁,如鴛鴦,如遊魚,如臥蠶,如神仙,如日出,如雲霞,如星辰,如大雨,宋。
衛龍硯有許多采石場坑,包括羅文坑、金星坑、梅子坑、水邊坑、水蕨坑、橋頭坑、野酒坑、畢麗坑、金祖坑、溪頭坑、外莊坑、驢坑、濟源坑、羅文裏山坑、莊基坑(學校後面)和柴林。
其中羅文坑、金星坑、梅子坑、水邊坑是衛龍硯的四大老坑,所產硯為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