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社會學視角下的家庭類型和功能探討

社會學視角下的家庭類型和功能探討

城鄉社會中家庭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1.家庭規模小型化和家庭模式多樣化近30年來,家庭規模小型化壹直是我國城鄉家庭結構變化的重要特征之壹;與此同時,家庭結構也呈現出以核心家庭為主體,小家庭風格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2002年中國城鄉家庭人均規模為3.39,與1.973年的4.81相比,相差1。比1990每戶3.97人,也減少了0.58人;家庭平均人口越來越接近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3人左右的水平。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家庭規模差異很大。2002年,中國城鎮家庭平均人口為3人,北京和上海僅為2.87人和2.89人。城鎮壹級家庭的平均人口規模為3.25人;農村家庭的平均人口規模為3.62人。但從1982開始,農村家庭規模的萎縮速度快於城鎮。地區之間,家庭規模差異呈現出北部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相對較低(平均家庭規模在3.2人以下),西部和南部地區相對較高(家庭規模在3.60人以上)的格局。地區間家庭規模的差異不能簡單用經濟水平、城市化等因素來解釋。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地區,如廣東、福建等省份,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比較高,但壹些與生育有關的行為,如生育率和出生性別比等,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文化、民俗制度等深層原因值得關註。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不能簡單地看作是核心家庭取代大家庭,從壹種模式向另壹種模式演變的過程。核心家庭確實已經成為主流的家庭模式,但1和2人的家庭數量近年來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1、2人和3人的家庭比例從農村到城鎮再到城市逐漸增加,而4人以上的家庭則呈現相反的趨勢。這表明城市化水平與小家庭和多樣化趨勢有關。根據2002年的統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非核心小家庭占比較大,1戶和2戶之和分別為35.91%和35.98%;北京第壹代家庭比例為30.93%,上海為35.18%。北京兩代戶比例剛剛過半,上海甚至不到壹半,僅占49.33%。壹代家庭、1家庭和二人家庭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除了核心家庭,其他非核心的小家庭類型,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單親家庭和單親家庭,正在形成中國城鄉家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婚姻觀念變了,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在下降。費孝通先生認為,婚姻制度的意義在於它是人類種族延續的保障,因為它不僅是合法生育的必要形式,而且建立了壹種雙線養育模式,即壹男壹女合法生育子女,並以約定永久的方式撫養。另外,從婚姻制度的起源來看,婚姻從壹開始就具有約束和規範人們性行為的功能。在現代社會壹夫壹妻制的背景下,婚姻成為壹種合法的、排他性的制度性的安全關系形式。然而,從近年來我國社會在結婚、生育和性行為方面的變化來看,婚姻制度的上述制度功能正在受到更加註重個人價值和生活享受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挑戰,正在被人們弱化和淡化。中國城鄉社會的結婚率在1981年達到頂峰(20.8‰),之後開始逐漸下降。自1987以來,我國結婚率持續下降。結婚率的變化與人口結構、婚姻家庭觀念和適婚人數的變化有關。除了被動的非婚外情,選擇性獨身和晚婚也是結婚率下降的原因。推遲初婚年齡,增加獨身,影響初育年齡,生育率下降。自1990年以來,中國女性平均生育年齡在25.1至25.5歲之間波動,2000年為25.5歲。資料顯示,大城市的生育觀念和行為變化更為顯著。2002年,北京生育率最高的前兩組是25-29歲和30-34歲,生育年齡不斷推後延長。在上海,生育率下降導致人口負增長。很多調查證實,在大城市,政策導致的強制節育很大程度上變成了觀念導致的自願節育,甚至不孕不育。婚姻的人口再生產功能正在被年輕壹代忽視。生育率的下降和不育行為改變了傳統的家庭和婚姻的生命周期模式:生育階段縮短或取消,無子女生命階段大大延長。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離婚率持續上升。到2003年底,全國粗離婚率達到2.1‰。離婚水平已經超過日韓,新加坡都是亞洲離婚率高的國家。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中國的離婚率將繼續增加。離婚率的上升,尤其是大城市離婚率的快速上升,挑戰了婚姻特有的雙線養育功能,改變了社會學家認為最適合養育孩子的制度環境。大量單親家庭的出現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單親家庭的貧困、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再婚家庭的和諧等。近年來,家庭和婚姻結構的另壹個重要變化是,非婚同居現象迅速發展,並為社會道德所默許。婚姻對兩性關系的約束力在下降,傳統的家庭形式受到挑戰和排斥。越來越多的性行為不再訴諸婚姻的形式,或者逃離這種形式的束縛。第三,親子關系,家庭養老的困境,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家庭的責任。然而,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大量核心家庭的出現,空巢家庭和孤寡老人家庭也有所增加。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和比例不斷增加,家庭承擔照顧老人的全部責任變得越來越困難。與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不同的是,雖然兒童養育和青少年教育社會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教育更加產業化和商業化以及家庭對獨生子女成功的高期望的雙重壓力下,家庭在養育孩子上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和財力,責任也變得更重。相對而言,重老輕幼的親子關系模式是中國家庭關系現狀的壹部分,這也產生了各種社會問題。教育始終是家庭撫養孩子最重要的活動之壹。許多調查和研究表明,教育支出正在成為中國城鄉家庭最重要的消費支出。2003年3月,央行發布了對50個大中小城市的最新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雖然居民消費意願平淡,但教育消費卻蓬勃發展,20.2%的居民儲蓄動機是“存教育費”,居居民儲蓄動機之首。2003年,城鎮家庭人均教育支出為353元,為10年來最高比例。自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急劇增加。研究表明,200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空巢家庭占13.33%,另有12.32%為單身家庭。城市空巢和老年單身家庭的比例遠遠超過上述比例。城市和農村的空巢老人和單身老人家庭的社會問題是不同的。在城市,主要表現在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和生活護理問題。老年人因單身或家庭空巢而產生的孤獨、抑郁、焦慮、易怒等心理不適,已成為城市老年人面臨的突出問題。在農村,主要表現在老年人的基本溫飽問題。在農村以家庭為主要養老支柱的前提下,老年人壹旦喪偶或失去勞動力,將面臨巨大的貧困和生活風險。贍養老人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雖然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家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贍養老人的功能有所弱化,但許多調查證明,我國家庭之間的親子關系仍然十分密切,代際間的勞動交換、經濟互助、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仍然十分頻繁。然而,在今天,完全采用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並不現實。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年輕壹代的贍養觀念發生了變化,他們對贍養父母的方式有了不同的理解。城市人的已婚子女更喜歡以探望的方式回饋父母,未婚年輕人更喜歡以金錢代替勞動來孝敬父母。此外,隨著中青年群體生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跨區域流動頻繁、生活方式改變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城市家庭中的代際關系模式勢必會受到深刻影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需要更新,單純依靠家庭養老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

  • 上一篇:如何取消電腦啟動項?
  • 下一篇:第97本《開啟妳的高維智慧》——劉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