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魚丸
魚丸是福建著名的湯菜之壹。它是以魚、瘦肉、蝦米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核桃那麽大的白色魚丸,漂浮在熱氣騰騰的湯面上,像天上的星星。所以海外華人稱之為“七星魚丸”。福州的“七星魚丸”以色白、彈而不膩、餡香而松、味甜而滑而久負盛名。
七星魚丸裏有個傳說:古時候,閩江邊有個漁夫。壹天,壹個商人帶著他的船去南方做生意。小船出了閩江口,進入大海。它被臺風襲擊了。當船進港避風時,不幸觸礁受損。修船耽誤了,食物斷了,天天以魚為食。商人嘆道:“天天有魚,食之無味。能不能換個口味?”船娘道:“船上糧已斷,只有壹袋土豆粉。”別出心裁的船娘把剛釣上來的壹條大慢魚去皮去核,切碎,抹上土豆粉,做成丸子,煮熟了嘗嘗。
事後,商人回到福州,在城裏開了壹家“七星小吃店”,專門聘請船娘當廚師,獨家經營“魚丸湯”。起初,生意並不景氣。有壹天,壹個去北京參加考試的兒子路過這家店吃飯。店主熱情招待,捧出魚丸。吃了食物後,我發現它很好吃,所以我寫了壹首詩:
小星星散落壹地,玉又甜又香。
南疆雖有千年飲酒,七星嘗詩脾,實屬難得。
店主把這首詩掛在商店的地板上,所有的客人都來觀看。從那以後,生意越來越紅火,商店也越來越受歡迎。“七星魚丸”也因此得名。
菊花魚肚
從1977開始,廈門人每年都會舉辦菊花展,現在又把對菊花的特殊喜愛和吃魚肚的愛好結合起來,所以做了菊花形的發酵魚肚。雖然在水中煮活魚是時尚的,但廈門人壹直在吃魚肚,從肉燉,鍋黃瓜肚和紅油魚肚絲到菊花釀魚肚。
白汁魚
這幾年這道菜的火爆,至少說明了壹向很挑剔甚至固執的廈門人對川菜的認同。很多人把這歸因於這個城市外來人口劇增導致的外來菜大規模登陸廈門。僅2000年,廈門這個只有60萬人口的小城就新開了近30家川菜館。不過,水煮活魚的味道確實不錯。雖然食材簡單大眾化(草魚),烹飪方法可能並不陌生(水煮),但其麻辣鮮的奇妙結合,既滿足了廈門人對魚和海鮮經久不衰的好味道,也是其傳統“沙茶情結”在整個川菜流行趨勢中的延伸。
醉河河
這是壹道經典的客家菜,曾流行於福建和廣東的壹些城市(如福州、廈門、潮州等)。)幾年前,但是在龍巖,即使川菜湘菜已經席卷全國,這條醉江依舊可以說是萬古長青。河江,土生土長的長汀人,號稱天下五大名雞之壹。據說以三黃(嘴、腳、毛)、三黑(翅、內側、尾)、三叉(冠、兩爪)而聞名,但這道菜最有特色的還是酒。只有用客家酒烹飪,才能做出鮮、嫩、香的美味雞。
江母鴨
泉州人貪吃,在古城美食街,* *姜母鴨很受歡迎。泉州人買雞鴨蝦蟹過冬,買現成的姜鴨方便。泉州的姜母鴨來自廈門,是閩菜壹絕。姜母鴨有鹹、淡、辣三種口味。方法是用猛火煮,用溫火燉,用滋補品把鍋翻三遍,這樣油而不膩,味道獨特。
清蒸魚翅魚肚鮑魚
“佛跳墻”意為“香滿”,又名“福壽泉”,是福州首席名菜。據說唐朝的玄泉和尚在去少林寺的路上經過福建省會福州,住在酒店,就在壹墻之隔,貴官設宴“滿壇香”。和尚聞了聞,垂涎三尺。他棄佛多年,跳墻享受“滿壇香”。佛跳墻,故名。
佛跳墻料理的原料多達18種:海參、鮑魚、魚翅、扇貝、魚唇、明膠、蟶子、火腿、五花肉、羊肘、羊趾、蹄筋、雞胸肉、鴨胸肉、雞胗、鴨胗、香菇、竹筍等等。制作過程十分復雜:先將18種原料經炒、炸、煮、炸制成各具特色的菜肴,然後層層疊放在壹個大紹興酒壇子裏,註入適量的上湯、紹興酒,使湯、酒、菜充分融合,再用荷葉封住壇口,放在火上加熱。火的使用也很有講究。壹定要選擇重的不冒煙的白炭。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慢燉五六個小時。這是故事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