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業概況
全省土地面積1.21.4萬平方公裏,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素有“八山壹水壹田”之稱。全省耕地面積654.38+0806萬畝,僅占國土面積的654.38+00%,人均耕地0.57畝。全省耕地面積中,水田654.38+0459萬畝,旱地34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654.38+0405萬畝,占耕地的77.8%。我省人均耕地雖少,但土地資源豐富,尤其是山區,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5%。利用山區發展農牧業生產潛力巨大,其中海拔500米以下9600萬畝,有利於發展茶果等多年生經濟作物。草山草坡約3000萬畝,可開墾荒地450萬畝,其中宜農80多萬畝,宜茶果350萬畝。
1.福建省海岸線長,沿海灘塗大,水資源豐富。全省海岸線長3324公裏,沿海灘塗290多萬畝,其中可圍墾約200萬畝。除了發展水產養殖,大多數近海地區也是家禽業的理想養殖條件。內河長13569公裏,年徑流量130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儲量1046萬瓦。縱橫交錯的河流不僅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力資源,還幫助農民進入流通領域,發展水運,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福建省亞熱帶氣候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15.1-21.4℃,日照時數1067-2088小時,降水量1314-2582毫米,優越的氣候,加上豐富的生物資源,非常有利於多種經營的發展。1998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46543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043萬畝,油料1.784萬畝,糖料50萬畝,蔬菜698萬畝。糧食作物中,水稻占70%,紅薯占19%。地裏的經濟作物主要是甘蔗、蔬菜、煙葉、油菜和花生。甘蔗是我國著名的高產區,產量居全國第壹。蔬菜近年來發展迅速,每年“南菜北調”,加工出口60多萬噸。90%的水果上山,面積發展到800多萬畝,建成了柑橘、龍眼、荔枝、香蕉、菠蘿、枇杷等壹大批名優水果基地。優質水果比例超過40%,全省出口水果占總量的60%。有654.38+0.9萬畝茶葉,年收入超過3000萬美元。食用菌是福建新興的規模化種植業。黑木耳的人工栽培始於20世紀70年代。80年代,香菇、香菇、木耳、金針菇等食用菌全面發展。現在,食用菌年鮮產量已達85萬噸,產量、產值、出口創匯均居全國第壹。年出口收入超過1億美元。
第二,行政區劃和農業機構的設立
福建省的省會是福州。有福州、廈門、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寧德、龍巖9個省直轄市,81個縣(市、區),969個鄉(鎮),14960個村民委員會。全省總人口3282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1928200人(農業勞動力78285438+0000人,占農村勞動力的65.6%);省政府下屬的農業機構有:農業委員會、農業廳、漁業廳、鄉鎮企業局、農機局、林業廳、水利水電廳、氣象局;農業科研單位和機構包括:省農科院、農業大學、農業幹部管理學校等。所有城市都有農業學校。所有市縣都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廣播學校和科研機構;全省鄉鎮幹部9123人。
第三,農業發展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堅定不移地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切實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在確保糧食穩定增產的同時,大力開發山海資源。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福建省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同時,立足省情,抓住機遇,突破傳統農業模式,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壹、二、三產業比例由1.990調整為50:40:10到現在的24:61:15。在種植業內部結構上,充分利用氣候優勢,有計劃地發展烤煙、甘蔗、蔬菜等經濟作物,特別重視發展冬季農業,挖掘耕地生產潛力。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946元,是1990年的2.85倍,農業總產值985億元,是1990年的兩倍多。
——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由於福建人均耕地只有0.57畝,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為確保人口增加,人均糧食不減少,福建十分重視現有耕地的集約經營,開發非耕地資源,擴大糧食來源,大力增加非糧食作物。與1990相比,1998糧食總產量958萬噸,創歷史新高,增加78萬噸;肉蛋奶總產量177.3萬噸,增加86萬噸,畜牧業生產連續20年穩定增長;水果總產量344.3萬噸,增加265.5萬噸,人均占有量95公斤,居全國首位;茶葉11萬噸,增加5.2萬噸,產量居全國第二位;蔬菜906萬噸,增加476.8萬噸。
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